陳曉卿:吃喝有道,寫字有氣-人物
繼《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大獲成功,2023年10月28日,陳曉卿導演攜新作《風味人間》歸來,甫一上線,好評如潮,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3分。若論拍美食,陳曉卿導演自是其中翹楚,但殊不知,寫起文章來,陳導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天氣剛一轉涼,我就迫不及待地思念起火鍋來。
吃火鍋適合朋友之間,吃四川麻辣火鍋就更像交朋友:煮得愈久,口感愈醇厚,所有的鍋底湯料非經過整一個時辰的充分交融,味道無法得以徹底彰顯。
盡管我經常給朋友推薦北京最火爆的火鍋店——海底撈,因為它的湯底很清淡,容易上口,特別適合火鍋入門,但我自己去的次數并不多。
有朋友問原因,我解釋說,海底撈是無渣火鍋,湯里沒有成型的作料,看上去很干凈方便,但它就像一個討人喜歡的自來熟交際花,貌似很容易接近,時間長了也不會有什么進一步交流,可敬而不可親。
而普通麻辣火鍋就不同了,它更像一個內向的人,你需要時間,慢慢等他散發自己的魅力,而且時間愈久味道愈濃。
你要是喜歡誰,不妨提前兩小時找一家有底料的火鍋店,早早開火,想象著郫縣豆瓣和蔥結姜片蒜瓣以及草果丁香花椒辣椒不斷充分交融磨合,小火慢慢熬著,等那個人來吃。
當然,“那個人”必須是一個喜歡吃的實在人,吃飯是你們的目的,這樣你們才能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享受相濡以沫的人生。
美食是區分人和動物的標簽之一,美食離不開人,一方面絕大部分美食飽含著人的智慧創造,另一方面只有在分享交流的環境里美食才能彰顯最誘人的一面。人是以食物分類的,我說的這種分類,不僅是社會階層的分類,也是性格氣質的分類。
我喜歡吃,也經常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有些小小的感悟,但寫作不是我的長項。
在所有的正式場合,我都說自己是個“吃貨”,這個詞很曖昧,就像foodie在英文里也不完全是個好詞兒。
私底下,我也覺得自己最多是一個美食愛好者。
美食家在我心中應該是那種人——有家族基因,有敏銳的味覺,有學貫中西的見識以及體系完整的美食著作。我對美食的認識,就像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一樣,非常不自信,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越發不自信。
如果美食是一頭大象,那么我只是剛剛摸到象尾巴的那個瞎子。
好在今天的社會很寬容,從前零星記錄自己美食心得的專欄,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而且,我心目中最好的美食文章是汪曾祺留下的,汪先生本身是個作家,美食寫得并不多,但每一篇都可以反復讀,有味道。汪先生做人有士大夫的特立獨行的氣質,寫文章更能把中國文字調動到極致又不做作。
最重要的,他只記述美食,不講道理。
其實,美食本身也許沒有那么多道理,道理是人賦予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