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的故事(華羅庚的勵志故事簡短)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卓越領導人、杰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及學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華羅庚同志,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于1985年6月12日晚在日本東京不幸逝世,終年74歲。
【第1句】:少年時代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位小店主家中。因為他的父親華老祥是在40歲時才得到的這個兒子,因此很擔心他的兒子養不大。據說放進籮筐可以生根,容易養活,所以他父親說過“放進籮筐避邪,同根百歲,就叫籮根吧。后來就是將“籮”字去掉“竹”字頭取了羅字, 而“根”與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戍年,又用了一個“庚”字。這就是華羅庚名字的來歷,其中包含著父親對他的關心和祝愿。
華羅庚小學是在金壇仁劬小學度過的。因成績不好,他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只拿到一張修業證書。華羅庚原來也是個很調皮和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數學才能。 有一次,數學老師出了一個中國古代有名的算題——有一樣東西,不知是多少。3個3個地數,還余2;5個5個地數,還余3;7個7個的數,還余2。問這樣東西是多少?題目出完后,同學們議論開了,誰也說不出得數。老師剛要張口,華羅庚舉手說:“我算出來了,是23。”他不但正確地說出了得數,而且算法也很特別。這使老師大為驚詫。
1924年他從金壇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因家庭貧困,一年后離開了學校,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當學徒。在此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數學。
華羅庚故居
【第2句】:青年時代
在父親的雜貨鋪工作期余,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9年,在機緣巧合之下,他找到一份金壇中學任庶務會計的工作,并開始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論文。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重視。
經熊教授推薦,他1931年到清華大學工作。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三篇論文后,被破格任用為助教。他通過自學和努力,從管理員、助教、講師進而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深造,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在極為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白天教學,晚上在菜油燈下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寫下了名著《堆壘素論》。但在國民黨統治下,這一名著無法出版,只好送到國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國正式發行。
1946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國,先后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
【第3句】:壯年時代
1950年,華羅庚同志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從美國回到北京,在途中華羅庚寫下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3月1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送了公開信,他在信中說道:“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在這封信中,華羅庚喊出了“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回國之后,先后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等職。50年代,他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空氣下著述頗豐,還發現和培養了王元、陳景潤等數學人才。1956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1958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從1960年起,華羅庚開始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足跡遍及27個省市自治區,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并于翌年入黨。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
華羅庚與陳景潤
【第4句】:晚年時代
晚年的華羅庚身患心肌梗塞癥,但仍然奔波在建設第一線。他還多次應邀赴歐美及香港地區講學,先后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還于1984年以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時,因心臟病突發倒在了講臺上,享年74歲。
華羅庚赴日交流前夕
我們敬愛的華羅庚同志,為祖國的四化建設,為加強中日兩國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實現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壯麗誓言。
華羅庚同志與我們永別了,但華羅庚精神將永存,正如所說-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