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
為什么"餃子"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餃子歷史可溯千年
說起餃子的起源,民間有很多傳說。比如傳說女媧摶土造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小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不過關于餃子的發明人,公眾更愿意接受的是“醫圣”張仲景。如同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吃餃子正是為了紀念張仲景。東漢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這時正值數九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里十分難受。張仲景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了醫棚,架上大鍋,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后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舍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從此以后,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張大夫為鄉親治病的情景,也模仿著做“嬌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為了區別“嬌耳湯”的藥方,就改稱為“餃耳”。因叫著別嘴,后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天長日久形成了習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
過年吃餃子緣于“更歲交子”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最遲在明代已經出現。到了清代,過年吃餃子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并把它固定下來。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時候,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據《酌中志》載,明代宮廷正月初一已是“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即餃子)?;虬蛋y錢一二于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清朝宮廷過年時,正月初一吃“煮餑餑”,如乾隆就曾在弘德殿舉行過“進煮餑餑儀式”,他在早膳前進煮餑餑一品四個,內有“通寶”,盛進時要特意讓皇帝食得,以示終歲大吉。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貼春聯掛錢,懸門神屏對。……闔家吃葷素細餡水餃兒”。
清朝時,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時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無論貧富,家家都要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其在正月,則元日至五日為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
大年初一吃餃子的意義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日食品,還有很多解釋。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要包好餃子,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初一早晨吃。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有些地方還會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包在餃子里面,意為在新的一年里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