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姓的來源 怎么取名寓意聰明有出息
查姓的來源
【第1句】:來源有五。
【第1句】:出于姬姓,屬于漢族姓氏。
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后代、魯國(今山東境內)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桓系子爵,食采于查邑(古譜寫作“樝邑”,隸濟陽),因以地為氏。查延(號東安)為查氏始祖。
【第2句】:源于姜氏,出自春秋時期炎帝后裔齊國公之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頃公姜無野執政時期(公元前598~前582年在位),他賜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到楂邑(今山東濟陽),該地盛產山楂。在其后裔子孫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作為姓氏者,稱楂氏。后來又將木字偏旁省去了,于是遂成為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3句】:出自羋姓。
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楚國有公族大夫(楚王為羋姓)食邑在柤(古查字的異寫體,故址在今湖北南漳西),子孫以邑為氏。
【第4句】: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諸侯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被分封于柤邑(今湖北南漳)。
【第5句】:源于楂樹圖騰。
傳說炎帝子民其中一支旦人以楂樹為圖騰,因而世稱其為“查人”。(據傳說,濟陽歷城是炎帝丹鳥部族農耕之地,丹鳥氏居濟陽,建齊國。周初周武王封姜尚于齊。“查人”善造船,齊國得“查人”之助,航海業十分發達。齊太公姜尚主舟楫之利,移都薄姑,控制出海口,便魚鹽之利,因而齊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東方大國。)
【第2句】:遷徙分布,聚集地
查氏流傳的古老行時,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約一百零三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4%左右。查姓自春秋時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第6句】:七百年歷史。一個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經歷了許多風雨滄桑,由于種種不同的原因,他們的子孫后代現已散居全國、甚至世界各地。
查姓人的播遷情況,各姓氏書均未有明確記載,使我們很難全面把握其繁衍播遷的歷史軌跡。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一些資料表明,查姓從春秋受姓至兩漢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曾長期籍居于今山東、山西、河南一帶,而且繁衍興旺,人口眾多。
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紛紛南遷至江蘇、安徽、江西等地。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五代時,查文徽有南唐軍事支柱之稱,后隨南唐降宋太祖趙匡胤,居歙州休寧(今屬安徽)。其孫查道致仕后舉家遷海陵(今江蘇泰州),成為海陵望族。南宋時,海陵成為金國與南宋王朝金戈鐵馬的交鋒處,一部分查姓人遷居長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后隨著戰爭的持續和代金而起的元軍大舉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華中、華東戰火彌漫,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逃亡于華南、西南各省。
明初,山西查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后,有沿海之查姓遷居臺灣,進而播遷東南亞各國。清以后,查姓在全國分布之地進一步擴大,西北、東北一帶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時,有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臺。如今,查姓人幾乎分布全國各地。根據江西都昌、星子的《查氏宗譜》所載,粗略地按早期世系(其中所列世次,是依據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宗譜》的世次,可能與其它處查氏家譜世次不盡相同)為線索,描繪一下為數很少的、幾個大塊集居地查姓人的遷徙路線。這些資料,有的在宗譜世系圖中有明確記載,有一部分載于宗譜的《遷徙目錄》、《舊譜地理》;另有一部分是在有關資料中搜尋并得到了相應證實的。
【第3句】:郡望堂號
郡望
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淄縣一帶。
海陵郡:周稱海陽,漢初名海陵,西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升為海陵郡。隋文帝開皇元年,廢郡稱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稱吳陵縣,以縣置吳州。揚吳設制置院。南唐升元六年(937年),升海陵縣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
濟陽郡:漢濟陽縣在今河南蘭考東北,西晉在此曾置濟陽郡,南遷后廢。濟陽縣在唐初并入冤句縣。
堂號
清容堂: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叫查深的,隱居讀書。當地的郡守把他推薦給朝廷,要他出來做官,他不干。郡守又怕浪費了他的才華,于是就在郡城的西部給他蓋了一棟房子,命名為“清容堂”,讓他在那里教全郡的學生讀書,號為“清容先生”。
海陵堂:據《萬姓統譜》記載:《望出齊郡,五代時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孫道如,徒家海陵,至今查氏為望族。》查氏發祥于山東地區。春秋時,楚國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孫稱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后,在今江蘇泰縣一帶,繁衍成當時的名門望族。
《查姓的來源 怎么取名寓意聰明有出息》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