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筆的近義詞
[mark_b]
珥筆的相關(guān)詞: 珥筆、珥貂、筆帽、筆芯、筆試、筆談、筆立、筆債、筆膽、筆政
[/mark_b]
珥筆的意思:珥筆是漢語詞語,拼音為ěrbǐ,意思是訴訟、把筆插在帽子上,以便隨時記錄、撰述。
珥筆的拼音:[ ěr bǐ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筆調(diào):筆調(diào),指文章的格調(diào);文章的風格。語出瞿秋白《序言》:“魯迅雜感的特點,在那時特別顯露那種經(jīng)過私人問題去照耀社會思想和社會現(xiàn)實的筆調(diào)?!?/p>
【第2句】:筆膽:bǐdǎn注音ㄅㄧˇㄉㄢˇ自來水筆筆桿內(nèi)貯存墨水的橡皮囊。也叫筆囊。鼻膽 吡噉 逼憚 鄙誕鋼筆的出水工具,內(nèi)有吸水管
【第3句】:珥貂:珥貂拼音:ěrdiāo;注音:ㄦˇㄉㄧㄠ;解釋:插戴貂尾、指貴官顯宦。
【第4句】:筆帽:筆帽,指為了保護鉛筆尖或水性筆、油性筆中的墨汁蒸發(fā)保護裝置,并且有裝飾作用。由于筆帽的設(shè)計還有便于攜帶的用處。筆帽俗稱:筆蓋。又稱:筆套。
【第5句】:筆答:筆答bǐdá[answerbywriting;writtenreply]書面回答問題
【第6句】:筆頭:筆之首,顧名思義,表示某一個群體的代表或負責人,常見于日本戰(zhàn)國時期,在日本漫畫中也可以看到。
【第7句】:筆債:指應(yīng)人約請而尚未完成的文墨之事。
【第8句】:筆立:筆立,讀音為bǐl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直立。
【第9句】:筆芯:鉛筆或圓珠筆的芯子。也作筆心。
【第10句】:筆架:筆架亦稱筆擱,漢族傳統(tǒng)文房用具,放在案頭,用來架筆的工具。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南北朝時就已有筆架的記載,但傳世品還不曾發(fā)現(xiàn)。唐代筆架流傳下來的極為罕見,但從文獻來看,此時的筆架已經(jīng)成為文房的常設(shè)之物。宋代筆架傳世品和出土物較多,材質(zhì)多樣,有銅、瓷、石等,其形多為山形。到了明代,筆架成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質(zhì)更加多樣,不但有珊瑚、瑪瑙、水晶,還有瓷、玉、木等。清代筆架更勝明代,材質(zhì)有玉、紫砂、水晶、銅、木、琺瑯、象牙等,而以自然之物最為名貴。
【第11句】:筆政:筆政(bǐzhèng)意思是報刊編輯中撰寫重要的評論的工作。
【第12句】:筆試:要求把答案寫出來的考試(區(qū)別于“口試”)。
【第13句】:筆硯:【第1句】:亦作“筆研”。筆和硯。泛指文具。《三國志·魏志·后妃傳》“文昭甄皇后”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魏書》:“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shù)用諸兄筆硯?!薄妒勒f新語·方正》“夏侯玄”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魏氏春秋》:“正始 中,護軍 曹爽 誅,徵為太常,內(nèi)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筆研?!彼?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於地,盛菓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jīng)卷鍼綫,應(yīng)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清 昭槤《嘯亭雜錄·王太倉上書事》:“時舉朝失色,無敢與筆硯者?!?/p>
【第14句】:筆端:筆端,漢語詞匯。拼音:bǐduān指筆頭。鋼筆、毛筆等用以寫字、作畫的部分。亦泛指書畫詩文作品。語出《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第15句】:筆談:【第1句】:兩人對面在紙上寫字交換意見,代替談話(因聾啞、語言隔閡等原因)。
珥筆的詩句:
【第1句】:小臣珥筆龍墀下《太液黃鵠歌漢始元元年春二月,黃鵠下建章宮》
【第2句】:誰言珥筆混萊夷《南歌子 原作十愛詞,無調(diào)名,茲據(jù)詞律補 齊》
【第3句】:舊聞珥筆風《送王右司移江西憲》
【第4句】:珥筆西歸近紫宸《臺頭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館,分韻得憶字人字》
【第5句】:便應(yīng)珥筆侍天陛《送王正言守永嘉》
【第6句】:珥筆岱山隅《奉和正日臨朝》
【第7句】:小臣珥筆龍墀下《太息》
【第8句】:要令珥筆俗《游佑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軒自江東提刑歸抵》
【第9句】:珥筆趨丹陛《上張令公》
【第10句】:笏首新荷尋珥筆《離宛丘舟中作》
【第11句】:含香珥筆皆眷舊《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員外游道林岳麓寺題示》
【第12句】:珥筆行將脫《思歸》
【第13句】:珥筆西歸近紫宸《臺頭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館分韻得憶字人字兼》
【第14句】:珥筆荷恩休《奉和過舊宅應(yīng)制》
【第15句】:勿鄙向來工珥筆《用徐編修德夫韻其開藩旴江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