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的基本定義
負債(liabilities)是指財務義務或債務,表示企業負的未來現金流量。債務被欠付的個人或組織被稱為債權人(creditor)。負債所有企業都有負債,甚至規模最大、最成功的企業也經常以“賒賬”的方式采購商品、輔料或服務。這些采購活動帶來的負債稱為應付賬款。負債許多企業需要借錢擴張或采購高成本的資產。獲得一項貸款時,借款者通常必須開正式的應付票據。負債應付票據是一種書面承諾,即承諾在某一特定日期前償還所欠金額,通常還要支付利息。與應付票據不同,應付賬款不涉及書面承諾,而且通常不要求支付利息。應付票據實質上是一種更正式的協議。不過,兩者都要求公司在未來對債務進行償付。
負債項目通常按照它們預期被償還的順序列示。[1]相似的負債可以合并,從而簡化財務報表,避免不必要細節。例如,如果公司在年末有幾項應付費用(如職工薪酬、利息和稅款),可以負債把這些項目合并成所謂的應計費用(accrued expenses)并單獨一行列示。應計是一個會計術語,表示推遲或遞延了某些費用的支付。負債代表對借款人資產的要求權。我們將會看到,企業所有者對公司資產也有要求權。但從法律角度看,債權人的要求權優先于所有者的要求權。這意味著債權人有權得到全額支付,即使這種支付會耗盡企業資產而使所有者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