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名人語錄
河北古為燕趙之地,正如那句話所說,燕趙之地多英豪。
所以,河北的名人還是有很多的。
河北的名人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被人津津樂道的,當屬三國時期的名將趙云趙子龍,此人是河北正定人,在劉備的帳下為五虎上將其中的一個。
廉頗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其它三人是李牧,王翦和白起。這四個人是戰國那個亂世之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廉頗為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
李牧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在戰國末年,秦統一全國的時候,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后被小人郭開陷害,死于昏庸的趙王遷手中,李牧死之后,趙國也亡了國。
藺相如今河北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大家都學過的名片,歷史上著名原璧歸趙的典故就是和他有關,在他被提拔為相國之后,廉頗作為戰功赫赫的武將,很是不服氣,故意找藺相如的麻煩。
但是,藺相如選擇了忍讓,他深知趙國的強大,就是因為將相和。廉頗知道這件事之后,主動找到藺相如去請罪。這也就是負荊請罪的來源。
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今河北省涿州市。趙匡胤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帝王,因為作為開國君的他,沒有經過戰場上的殺戮,僅僅是一個黃袍加身,就改變了朝代。
正是因為趙匡胤當皇帝沒有經過流血事件,百姓沒有遭受到蹂躪,所以才彰顯出了他的偉大。
扁鵲,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有神醫之稱號,解救人民于苦難,為中國的醫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還有西漢的儒學大家董仲舒,今天的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
清朝時《四庫全書》的編纂者,大才子紀曉嵐,今河北滄州市人。
當然了河北的名人還有很多,這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能全部一一列舉了。
你還知道哪些河北名人,歡迎補充?
河北出過哪些名人
中國河北省這個地方,自古以來產生了很多名人,比如劉備、張飛、李大釗、董仲舒、毛遂、李龜年、魏征等。
下面我主要給大家介紹三位我比較熟悉的。
一、劉備
劉備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國一位很了不起的英雄,他出身貧寒,本是織席販履之徒,卻有一顆匡扶大汗之心,憑借自己和多位文臣武將的努力,最終建立了蜀國,跟魏國和吳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死后,被追封為漢昭烈帝。
二、董仲舒
董仲舒,河北景縣人,他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就是他建議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最終奠定了自己一代儒學大師的地位。
三、魏征
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他是唐朝一代名相,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他的諫言下,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此外,河北的名人還有劉劭、董存瑞、馮國璋、于敏等。
那么,大家還知道河北有哪些名人呢?歡迎各位補充!
河北廊坊市出了多少名人
廊坊市現轄廣陽區、安次區兩個區,三河市、霸州市兩個縣級市,大廠、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六個縣,和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廊坊的行政隸屬多次改變,特別是解放后,其歸屬變化頻繁,是全國行政區劃變化最多的城市之一。上述轄區的各縣、縣級市在1950年后分屬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個省級單位,先后使用過通州地區、天津地區、廊坊地區、廊坊市、保定地區、唐山地區5個地區名稱。
廊坊市地處京畿,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史上名人輩出。廊坊市的愛民東道與東安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有名賢坊,內有從古至今以來包括韓延徽、呂端在內的廊坊籍或對廊坊有直接影響的名賢達人雕像共十七尊。
按照歷史年代,廊坊市諸縣的歷史名人有:韓嬰、劉放、張華、張弘策、韓延徽、呂端、史天倪、史天澤、郝經、劉體乾、王復、傅好禮、于成龍、蔣鴻遇、劉凌滄、潘秉衡、劉六、劉七、趙燧、谷大用、高寀、董海川、李蓮英、王敢群、張紹曾、張作霖、郝壽臣、韓復榘、楊崇瑞、雷海宗、李少春等。下面選兩位進入《二十四史》的人物,做一簡略敘述。
韓延徽
韓延徽(882年—959年),字藏明。幽州安次(廊坊市安次區)人,遼國的開國功臣。《遼史》:“太祖初元,庶事草創,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為佐命功臣之一。”
韓延徽是繼晉末十六國時期施行“胡漢分治”民族政策以來,在契丹最早繼續倡導“胡漢分治”的漢族政治家。當初中原所屬的北部大藩,如幽州、涿州等地,很多漢人難于忍受本國藩帥對財富的掠奪,看到契丹地廣人稀,紛紛“闖契丹”去尋活路。這是一場足夠規模的、自發的漢人北上移民潮。但漢人、契丹生活習俗、文化背景不同,于是韓延徽提出了分治制度:游牧系統一套,農耕系統一套,耶律阿保機接受他的意見,設置為南北兩院,北面官,用契丹國制度;南面官,仿中原制度。南面官的推行,也漸漸讓漢人的文官制度進入草原地區。
《資治通鑒》記載:韓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筑城郭,立市里,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韓延徽被司馬光視為一個能給民眾帶來安定生活、為百姓帶來福祉、減少流民的人,他所做的這一切又反過來促使了稅收的增加。簡而言之,他實現了儒家理想中強國與富民的平衡。《通鑒》使用“漢人”一詞,很多人認為是司馬光在暗示韓延徽幫助的是自己的同胞。
呂端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廊坊市安次區)人。《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決意相之。”
2011年11月,廊坊市河北梆子劇團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了《宋相呂端》一劇,我親臨現場觀看。該劇講述了北宋年間,在宋太宗病危、皇位爭奪的關鍵時刻,看上去性格糊涂的呂端,骨子里卻大智大勇,用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方式,化危機于無形、扶大廈之將傾的故事。這是廊坊歷史名人第一次作為主角出現在戲曲舞臺上。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這是一副名聯,也是很好的格言。呂端是宋朝一個名宰相,看起來他是笨笨的,其實并不笨,這是他的修養,再處理大事的時候,遇到重要關鍵,他是決不馬虎的。
河北大名都出過哪些名人
哈哈,說起河北大名府,首選的名人當然是《水滸傳》中的玉麒麟盧俊義。
其實大名有份量的歷史名人也有一些,比如說新朝建立者王莽,北宋名將潘美,宋代詞人潘閬。
另外,大名歷史上在漢代、宋代、明代共出過五位皇后。
河北省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河北位于我國腹地,可以說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商朝時期就曾在邢臺建都。經過千百年的文化積淀,歷史名人當然數不勝數,像扁鵲、趙云、董仲舒、曹雪芹等都是河北人士。
鑒于此地名人舉不勝舉,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近代兩位功勛卓著的將領。
開國中將韓振紀
韓振紀(1905-1975),河北省高邑縣人。
韓振紀將軍不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都立下了卓越的功勛。
出生時,家庭條件是非常不錯的,在當地也是個有名的富戶,從小就接受教育,所以思想方面追求的是進步、自由。
日本人竊取我國山東的利益,導致舉國上下無不憤慨至極,紛紛走上街頭舉行游行示威活動,想以此來喚醒廣大的家國同胞們一致對外,這就是“五四運動”。此時的韓振紀14歲,正在家鄉的高小讀書,一腔愛國熱血的他看到祖國大好河山被國外勢力踐踏的滿目瘡痍,本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圣訓,也參加到這場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中去。
雖然游了行、示了威,但國家孱弱的局面并不會因此有太大的改變,他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國家強,必須軍隊強;軍隊強,那么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自然就有分量。于是他便放棄學業,進入有名的保定軍官學校,想要靠學習軍事來為國家盡一份力量,畢業后擔任二十六路軍參謀。
國共合作期間,他又大量接觸了先進的馬列主義,在身邊的共產黨同僚的影響下,無產階級革命在他心中萌芽。1931年,他帶領二十六路軍參加了寧都起義,加入了工農紅軍的隊伍中。
在抗日戰爭中,他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晉魯豫地區的反掃蕩戰爭等多場戰斗,殲滅敵軍近萬人,收繳的重機槍、山炮等武器裝備數百臺,其中還有二十多輛軍用汽車。
抗戰勝利后,為了阻止國民黨的內戰陰謀,韓振紀轉戰東北,擔任東北地區人民解放軍的軍功部長,一手創辦起多所屬于我軍自己的軍工廠,為之后的解放戰爭提供了有力的后援保證。
1955年,韓振紀被授予中將軍銜,進入我國駐蘇聯的大使館,在那里學習先進的機械、軍功制造技術,收獲了大量的生產經驗。回國后投身于工業、軍用機械工作,擔任軍械部部長,大力推動了我國軍功業的發展。
開國中將孫毅
孫毅(1904-2003),河北省大城縣人。
孫毅將軍早年間加入馮玉祥帶領的西北軍,參加了北伐戰爭,也是國民革命軍中的一員。但是那個年代國民黨內部分裂為幾大派系,雖然明面上是一家人,但背后捅刀子的事情可不少干。
在北伐戰爭獲勝后,蔣介石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實施獨裁統治。而孫毅將軍當時的老大哥馮玉祥十分不滿,挑起了反蔣戰爭,孫毅也加入其中。
外敵當前,國民黨人只知劃分權力,不惜付諸武力、消耗國內軍事實力的代價滿足對權力的渴望,這讓一心報國的孫毅看不到國家的未來。就在左右為難之時,寧都起義爆發,讓他看到了曙光。參加了這次起義之后,孫毅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多年的戰斗磨練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參加了一系列的抗日斗爭,訓練出大批高素質、強戰斗力的部隊。猛將無弱兵,他的隊伍在東征、山城堡戰役、平型關戰役和以后的平津戰役中作戰勇猛,其本人更是一馬當先。
為了表彰他的功勛,授予中將軍銜,之后又擔任訓練總監部委員、出版部部長等諸多要職。
歡迎各位的評論補充!
出生于河北的明星、名人、科學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你最喜歡誰
河北自古為燕趙大地,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名人和故事。在中國古代史上,河北名人有郭守敬、祖沖之、匾鵲、酈道元、趙匡胤、紀曉嵐等。在中國現代和當代史上,河北的名人更是層出不窮。我黨創始人之一,黨的早期著名活動家李大釗,就是河北樂亭人。革命先烈有馬本齋、董存瑞等。此后,河北籍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王任重、劉寧一、楊秀峰、李錫銘、王兆國、吳德、康世恩、王丙乾、王鶴壽、黃華、賈慶林、張立昌、栗戰書、孫春蘭、尤權、王家瑞、李海峰等。省部級人物有呂楓、李葆華、劉建勛、張曙光、邢崇智、劉建章、李爾重、魯大東、劉秉彥、陸浩、尹蔚民、苗圩、張慶偉、候捷、耿惠昌、田成平、王憲魁、張寶順、郭庚茂、岳岐峰、李建華、雒樹剛、傅政華、李學勇、解峰、楊杰、宋振明、李立國、楊棟梁、郭玉峰、邊疆、韓克華、郭力文、楊士杰等。軍隊高級將領有吳勝利、李運昌、徐信、韓懷智、杜金才、周子玉、李希林、楊國梁、李九龍、鄭申俠、由喜貴、王建民、孫建國、曹芃生、蔣順學等。著名科學家及兩院院士有王大中、李魁武、楊志峰、李迎軍、孟昭英、石志仁、劉瑞玉、李季倫、葛墨林等。著名作家、劇作家、詩人有王蒙、鐵凝、蔣子龍、閻肅、張愛玲、管樺、孫犁、郭小川、李瑛等。文藝界名人有荀慧生、李勝素、田華、康泰、陳強、葛存壯、杜志國、張鐵林、高圓圓、杜淳、陳佩斯、葛優、劉秉義、于淑珍、耿蓮鳳、戴玉強、張英席、于文華、王秀芬、鄧麗君等。央視播音員主持人有方瓊、汪文華、白燕升、賀紅梅、康輝、郭志堅、張宏民、董浩、宋世雄、崔永元等。還有不少體育健將。
哪些名人是河北的呢
魏征魏徵 [唐]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國古代十大謀士 (580~643)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 魏徵陵墓位于陜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早年經歷 大業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詳細]張之洞 [清] 晚清四大名臣,南粵先賢 (1837~1909)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別號壺公、抱冰,直隸(今河北省)人。1863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學政。1874年起任四川學政、山西巡府。【第1句】:.....[詳細]齊文宣帝高洋 [南北朝] 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 (529~559) 高洋(529年-559年),別名高子進、晉陽樂,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公元550年,高洋迫東魏孝靜帝禪位,登基稱帝,年號天保,國號齊;在位初期建立北齊,征伐四方;大破柔然、契丹、高句麗等北方民族;治宏中原,使北齊國力居于最強;厲行改革,整頓吏治,制定北齊律;但后期暴虐無道,好酒成性。高洋于天保十年(559)十月暴亡,時年31歲,葬于武寧陵,廟號顯祖,謚文宣。人物生平大智若愚高洋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其實“神彩英暢,言辭敏洽”,公明剛斷,雄才大略,雖常被兄弟嘲笑或玩弄,但其才能甚得父親欣賞。武定七年(549),年僅29歲的大丞相高澄被他的廚奴刺死......[詳細]曹瑋 [宋] 昭勛閣二十四功臣 (973~1030) 曹瑋(973年7月22日 —1030年2月21日 ),字寶臣 。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真宗、仁宗時名將,宋初名將曹彬第四子 。曹瑋出身將門,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曉《春秋三傳》。少年時便隨父親在外任職。真宗即位后,任內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馭軍嚴明,賞罰立決。知鎮戎軍時,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并據地形修筑工事、鞏固邊防。李繼遷死后,曹瑋上疏請趁機攻滅李氏政權,但未獲準許。他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輕舉妄動。此后與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滅撥臧于平涼,屢立戰功。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侵宋,曹瑋于三都谷大破其軍,......[詳細]李大釗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1889~1927)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清光緒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他少年立志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從愛國主義的立場出發,經 過民主主義走向共產主義,并順應時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國大地上高舉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為中國昭示了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 者和共產主義者。為實現社會主義理想,李大釗在中國革命的許多條戰線上進行過英勇的斗爭,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 建樹。1927年4月【第28句】:.....[詳細]樂毅 [春秋戰國] 十七史百將傳,武廟十哲 樂毅,生卒年不詳,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后,葬于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里。中山復國后,又被趙武靈王(?—前295年)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深得趙人推崇。趙武靈王時,因避沙丘之亂來到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當了大夫。此時,燕昭王因為子之之亂而被齊國打得大敗,燕昭王時刻不忘為燕國雪恥。但燕國弱小又地處僻遠,昭王自忖力量......[詳細]馬致遠 [元] 元曲四大家 (1250~1324)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元代戲曲作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行省務官(一作-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并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生平未詳,但從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顯達,因此動了終焉計,晚年退隱山林,以詩酒自娛。著有雜劇15種,今存有:《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江州司馬青衫淚》、《西華山陳搏高臥》、《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半夜雷轟薦福碑》6種,以及和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合寫的《邯鄲道省悟黃粱夢》一種(馬著第一折),明代呂天成、清......[詳細]蘇定方 [唐] 十七史百將傳 (592~667)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漢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杰出的軍事家。他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級將領,深受太宗和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朝廷的一員得力干將。十五歲時,以驍悍多力,膽氣絕倫的氣魄追隨父親作戰,先登陷陣,鄉里依賴他得以安定。隋朝末年,投奔竇建德、劉黑闥義軍,亂世中屢建戰功。先后遷任左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封邢國公。晚年受命擔任安集大使,全面負責對吐蕃的軍事防御。乾封二年去世,年七十六歲,追贈幽州都督,謚曰莊。人物生平少年悍將蘇定方是冀州武邑人(今河北武邑),后來遷居到始平縣。隋煬......[詳細]李牧 [春秋戰國] 戰國四大名將 (?~前229)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于歷史舞臺的。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斗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詳細]祖沖之 [南北朝] (429~500) 祖沖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杰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后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昆山市東北)令、謁者仆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人物生平家世背景祖沖之,出生于429年(南朝宋元嘉六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西晉末期,北方發生大規模戰亂,祖沖之的先輩從河北遷徙到江南,并在江南定居下來。祖沖之就出生在江南,其......[詳細]郭威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后周王朝建立者 (904~954) 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稱帝,國號為周,定都汴京,建年號為“廣順”,史稱后周。后周太祖郭威在懲治-方面異常嚴厲。他的這些改革與整頓,為后周世宗柴榮的著名改革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局面。對恢復農業生產,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他生性節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人物生平早年經歷郭威,邢州堯山人,父親郭簡,曾為晉順州刺史,被兵死難。威此時僅數齡,隨母王氏走潞州 ,母親在路途中辭世。姨母韓氏提攜撫育,始得成人。郭威18歲時,當地的潞州節度使李繼韜招募兵士,他去應招,李繼韜見......[詳細]孟知祥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后蜀開國皇帝 (874~934) 孟知祥(874-934),五代十國時期后蜀的建立者。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第二年,于應順元年(公元934年)在成都正式稱帝。建國號蜀,史稱后蜀。他稱帝后在其所轄地區頒布了一些對百姓有益的措施。廢除了一些苛捐雜稅,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為了使農業更好的發展,還組織人力物力對水利設施進行修繕。他還整頓了混亂的地方政治,派遣清廉的-上任管理政務,贏取了百姓的民心。但他在位半年即去世了,帝位由其三兒子孟昶繼任。人物生平早年事跡孟知祥成年后,得到晉王李克用的賞識,任命其為左教練使,并將侄女嫁給他。908年(后梁開平二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繼位,任命孟知祥為中門使。當時任......[詳細]趙奢 [春秋戰國] 十七史百將傳 趙奢,生卒年不詳,號:馬服君,漢族“馬”姓起源。趙國人,與趙王室同宗,當屆貴族。戰國后期趙國名將。戰國八將領之一,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余歲。趙奢的早期活動不詳。據《戰國策?趙策》載,他對趙勝說:“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轄今張家門以東,呂平以北)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據此,他可能參與過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而在惠文王四年(前295年) “沙丘之亂”后,趙成、李兌專權,-武靈王近臣,正值燕陽王召賢,趙奢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為那守。趙......[詳細]紀曉嵐 [清] 清朝兵部尚書 (1724~1805) 紀曉嵐(1724--1805)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河北滄縣崔爾莊鎮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代表作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閱微草堂筆記》。簡介:紀氏遷獻后主要從事農業,由于原來家底厚,很快成為獻縣富戶,但比較開明。某年,遇大災,流民甚多。紀氏舍糧放粥,招官怨被誣入獄,并令其自己出錢蓋牢房,鑿水井。水井鑿于縣城東 門外,人稱紀家井,解放初尚存。此后紀氏銳意讀書......[詳細]劉守光 [五代十國] (?~914) 劉守光(?―914年),深州樂壽(今屬河北)人,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之子,五代時期桀燕政權建立者。因與庶母羅氏通奸被劉仁恭棍打后,斷絕父子關系。唐朝天祐四年,宣武軍節度使李思安攻打幽州。劉仁恭駐軍大安山享樂,城中沒有戒備。劉守光領軍擊退李思安后,自稱盧龍節度使,并派兵進攻大安山,生擒并囚禁劉仁恭,擒殺義昌節度使劉守文,兼有兩鎮。同年,后梁太祖朱全忠冊封其為燕王。乾化元年八月,劉守光自稱大燕皇帝,史稱桀燕國,改元應天,后被河東節度使李存勖斬殺。人物生平劉守光是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之子。起初,劉守光因與其父劉仁恭的愛妾羅氏通奸,劉仁恭得知后大怒,將劉守光鞭打后趕走。......[詳細]公孫龍 [春秋戰國] (前320~前250) 公孫龍(約前320~前250),字子秉,戰國末期趙國人,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躍于戰國中后期,提倡“正名實”學說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名家善于辯論,以進行邏輯分析和探尋思維規律見長,故又稱“辯者”,西漢始稱“名家”。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將名家分為“合同異”與“離堅白”兩派,前者的代表人物為惠施,后者的代表人物為公孫龍。公孫龍早年曾游魏國,與中山公子魏牟論學。《列子·仲尼篇》載:公子牟“不恤國事,而悅趙人公孫龍”。有樂正子輿之徒譏笑公孫龍“行無師,學無友,佞給而不中,漫衍而無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而公子牟......[詳細]北齊孝昭帝高演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三位皇帝 (535~561) 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11月23日),字延安,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三位皇帝,是神武帝高歡第六子。高演繼位后,文治武功兼盛,頗留心于政事,積極尋求及任用賢能為朝廷效力,政治清明。皇建二年(561年),十一月,高演詔令長廣王高湛繼承皇位,溘然長逝,終年27歲,葬于文靖陵,謚號“孝昭皇帝”,廟號肅宗。人物生平早年經歷高演幼時才智超群,很早就有能成大事的器量,其母武明皇后婁昭君早就寵愛看重他。東魏元象元年(538年),封常山郡公。高演長于政術,善于理解事情的細節;天保朝起開始參預朝政,政治經驗逐漸成熟豐富,眼見次兄文宣帝沉湎酒色,大臣趨炎附勢,惟高演滿臉憂愁......[詳細]宋太宗趙光義 [宋]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939~997) 宋太宗(939~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母親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趙廷美大8歲。太祖駕崩后,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歲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宋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太宗即位后,繼續進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時的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詳細]劉備 [三國] (161~223) 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據說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廟號烈祖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東漢漢靈帝末年,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臺,三顧茅廬后始得諸葛亮輔佐。 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荊州五郡,后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后,劉備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 魏黃初二年(221年),時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遂于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詳細]王莽 [漢] 新朝開國皇帝 (45~23)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縣東 )。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時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后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其叔父王商上 書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綏和元年(前8年)繼他......歷史文化名人孔子有哪些流典語錄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
孔子·論語·國學
1萬2千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誠信·孔子·誠實·誠實守信
1萬2千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誠信·孔子·誠實·誠實守信
1萬2千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
孔子·論語
1萬2千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
孔子·論語·道德修養·誠信
1萬2千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孔子·學習·論語·勤奮學習
1萬1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孔子·學習·論語·誠信
1萬1千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孔子·勵志·立志·論語
1萬1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孔子·論語·學習·中國
9千1千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
孔子·論語·學習·勤奮
9千1千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
孔子·論語·法律·理想
7千1千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孔子
正能量·論語·古代·人心
7千1千
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
孔子·文明·禮儀·學習
7千940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孔子
孔子·論語·父愛·親情
7千1千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孔子·時間·惜時·論語
6千1千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
孔子·中國·論語·正能量
6千831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孔子·感恩父母·感恩·親情
5千785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
孔子·論語·寬容·正能量
5千81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
孔子·學習·勤奮·堅持
6千750
民無信不立。
——孔子
誠信·孔子·誠實守信·誠實
5千832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
幸福·孔子·論語·勵志
4千76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孔子·論語·學習·勤奮
3千608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
孔子·論語·勵志·國學
3千62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孔子·論語·學習·勤奮
3千56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孔子·論語·生命·珍惜生命
3千568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孔子·勤奮·學習·理想
4千541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
交友·孔子·論語·正能量
3千43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孔子·論語·美德·禮儀
3千469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孔子·父愛·論語·感恩父母
2千425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
孔子·論語·中國·道德修養
3千421
知恥近乎勇。
——孔子
孔子·文明·道德·禮儀
3千421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
孔子·論語·勵志·學生
2千368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
孔子·論語·高考·中國古代
2千33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孔子
孔子·論語·勤奮·正能量
2千321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
孔子·論語·勵志·做人
2千263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
孔子·誠信·論語·誠實守信
2千402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
孔子·論語·勵志·中國古代
1千275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孔子
孔子·廉潔·寬容·交友
2千25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孔子·論語·友誼·交友
2千292
孔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
孔子·教育
2千386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你聽過哪些懟人的語錄
你沒有豬的形象,但是你有豬的氣質。2B不只是鉛筆,還有你。
出身低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優勢。你有掏大糞的體魄、你有城墻厚的臉皮、你有臉盆大的腦洞、你有不怕踐踏的尊嚴……那些不被重視的二貨氣質,往往是你通往成功之路的必備條件。
你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信。老子不打你,你不知道我文武雙全。
此時此刻郭老師那句話我就得特喜歡,離那些不明是非就勸你大度的人遠一點,小心天打雷劈他的時候連累自己。全家被詛咒謾罵還扯文化,如果在面前一定拿刀劈了就不是用嘴巴罵罵那么簡單了。
上帝給你一雙作弊的眼睛,你卻用來翻白眼,浪費資源。
我這人不懂音樂,所以時而不靠譜,時而不著調。
等我有錢了,我就帶你去最好的神經病院!永遠有多遠,你就給我滾多遠。
你的丑和你的臉沒有關系。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看你一人慢慢變老。
那天我心血來潮,用你的照片作電腦桌面,我靠,居然中電腦病毒了!
人家減肥減腰減屁股,為什么你非要從腦細胞開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天使,回不去天堂也不過是體重的原因。
如果你容不下我, 說明不是你的心胸太狹窄, 就是我的人格太偉大。
我沒認識你之前,我真沒發現原來我有以貌取人這毛病。這么不要臉,這么沒心沒肺,你的體重應該很輕。
拿得起,放不下,才是生活,拿得起,放得下的是人生。
罵過我的人,臟話代表不了你多大事,你還沒資格讓我為你破壞自己的形象。敢碰我的底線,我就讓你進醫院。
你說你吧,沒文憑還學人家長得丑, 不聰明還學人家禿頭頂!
對于有些人我只想說,我的巴掌很適合你的臉。多想還能和你再重新認識一遍,你看我怎么玩死你。
你瞧你吧,看背影急煞千軍萬馬,轉過頭嚇退百萬雄獅。
少在姐面前賣弄單純,姐復雜得很。在姐面前你可以不認命,但你不能不認輸。
我多想一不小心就與你白頭偕老啊。
時間會叫你看清,誰是真朋友誰是喂不熟的狗。你最好不要恨我,恨我的人真的太多,你又不能排到第幾個。
你以為我不敢燉你,我們家要有鍋我早把你燉了。
我把你當人看你卻學狗賤。你若是感覺有實力跟我玩,我不介意奉陪到底。你化了妝都沒她化了灰好看。
哥們兒,麻煩讓下,你擋著我手機信號了。
你以為你裝可愛就回歸童年了?按豬的審美觀,你基本算得上是個帥哥。
來到這世上,我就沒打算活著回去!
哥就是臟話連篇,但是就比你那做作的模樣好。長的沒有實力,不要靠近老子。
如果你覺得我不好相處,那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 嫌我說話音大是嗎,你不知道對狗就是用喊的嗎?
一個人無恥的就是把所有的過錯歸于一個節點的爆發,而閉口不談細水長流的傷害。最后說一句,我都是為你好。
我是胖胖,感恩生活,分享快樂!認真回答每一個問題,用心結交每一位朋友,謝謝閱讀,認同請轉發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