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愚公移山格言集錦5篇
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譯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位于,河南省濟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帶領兒子孫子和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余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還擔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點評: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后,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堅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學常識
列御寇
,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
班固
《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課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56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古今異義:
1指 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
2曾 古義:乃,并 今義:曾經
3毛 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
4陽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5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6諸 古義:之于 今義;各個、許多
7荷 古義:扛 今義:荷花
8息 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9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10已 古義:停止 今義:已經
11方 古義:方圓 今義:常指矩形
12懲 古義:苦于,被... ...所苦 今義:懲罰
詞性活用:
1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2箕畚:名詞活用為狀語,用箕畚。
3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4聚:使動用法,使... ...聚,相當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詞多義: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積】 方其遠出海門【正當】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頑固】 吾義固不殺人【本來】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鞏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5其 懼其不已也【代詞,他】 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帝感其誠【他】 其妻獻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雖我之死【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告之于帝【代詞,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始一反焉【加強語氣】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飾】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轉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3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指”通“直”,一直
6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聰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語“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裝句,疑問代詞“焉”提前。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語愚公。倒裝句,定語“三夫”后置。
【第5句】:告之于帝。倒裝句,狀語“于帝”后置。
【第6句】:帝感其誠。被動句,譯為: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長遠,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積極奮斗,不怕困難,不怕犧牲。
智叟:目光短淺,以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對困難采取冷漠逃避。
問題研究
【第1句】:故事的結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損。一是這個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愿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區別。二是因為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這襯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贊揚。
【第2句】: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1).“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遙遠。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5).河曲智叟勸阻,譏笑。
文言文名篇赤壁賦全文翻譯
《前赤壁賦》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
前赤壁賦原文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
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niǎo],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liáo),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zhú)艫(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釃(shi)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侶魚蝦而友麋(mí)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挾(xié)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zhǎng)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盡,杯盤狼藉(jí)。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前赤壁賦翻譯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簫的,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亮了。
前赤壁賦鑒賞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蘇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1)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美,善于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文言文名篇·木蘭詩全文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云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問說全文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翻譯是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重點要求,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問說全文文言文翻譯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問說全文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至圣之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至圣之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注釋
(1)君子:古時對有德有才人的稱呼。
(2)輔:輔助。
(3)好:喜好。
(4)無以致疑:不會發現疑問;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致:求得。疑:疑問,疑難。
(5)廣識:增廣知識;廣:使……廣,增廣,增加、增長。
(6)或:有時。
(7)達于事:(使道理)用于實行。達,通曉,通達。
(8)舍問:放棄提問。舍:放棄。
(9)其奚決焉:怎么能解決問題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詞,指代“理”與“識” 。焉,代詞,指代上述的“理”與“問”。 決:判斷,解決。
譯文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用于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對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對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它。《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并提“學問之道”,“學”之后(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的前面。
古代的人虛心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至圣之人(也)采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后,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正確(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敬佩了,(什么)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愿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愿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這(原因)嗎?
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于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于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于問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至圣之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至圣之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