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②,故有道者不處③。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④。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⑤。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⑦,戰勝以喪禮處之。
〔注釋〕 ①兵:指兵器;另一說指兵事。夫兵者:王弼本作“夫佳兵者”,王念孫曰:“佳當作隹字之誤也,隹古唯字也”(引自高亨《老子正詁》),“隹”(唯)與“夫”為虛字助詞,故此處據帛書甲乙本改定為“夫兵者”。然高亨在《老子注譯》中又說:“自漢以來,即有‘佳兵不祥’之論。佳,猶美也。自美其兵善戰,是謂‘佳兵’,與‘勝而不美’相反,故言‘佳兵不祥’。兩說均可通。” ②物:指人。物或惡之:誰(大家)都厭惡它。 ③處:依靠。 ④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陳鼓應說:“古時候的人認為左陽右陰,陽生而陰殺。后文所謂‘貴左’、‘貴右’、‘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時候的禮儀。”(《老子注譯及評介》) ⑤恬淡:《說文》:“恬,安也。”《方言》十三:“恬,靜也。”吳澄《道德真經注》說:“恬者,不歡愉;淡者,不濃厚。謂非其心之所喜好也。” ⑥兇:帛書甲本作“喪”。兇事:喪事。尚:上。 ⑦悲哀:王弼本作“哀悲”,河上公本作“悲哀”,現據河上公本改為“悲哀”。泣:讀為“涖”(音立);又“泣”是“蒞”字的誤寫,“涖”、“蒞”、“蒞”同,蒞臨,有到場、參加的意思。
〔賞析〕 本章老子接著《三十章》繼續闡述他的軍事戰爭觀。老子指出戰爭的禍害,并認為即使出于不得已而用兵,也應“恬淡為上”,不可將勝利當作美事一件,如將勝利當作美事,那就必然是以戰爭為樂,以殺人為樂,這是非常不人道的。相反應當在不得已用兵應戰的時候,“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
上章老子講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此章老子進而講到在這種兵事中起作用的兵器也是不祥之物,軍事家應謹慎使用。由這種觀點出發,所以具有正確軍事戰爭觀的國家和民族是不會到處炫耀自己的武力兵器的,也不會無緣無故研制新的殺人武器的,反倒有必要銷毀殺人武器。由這推衍到社會,如能到處見到刀槍之類的兵器,也是一種不祥之兆;再由此聯想到兒童玩具市場,如到處可見仿真武器,也是一種不好的現象,容易誘引兒童好戰心理,所以中國古代育兒知識中就有“勿使之(兒童)弄刀劍”的記載(明萬全《育嬰家秘》)。諸如此類,都被老子稱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而有道之人是不輕易接近它的。
而老子這種反戰觀念,除直接與老子親自體驗到戰爭的禍害相關外,還與當時出現的弭兵運動有關。史書記載,春秋以來戰爭越打越頻繁,越打越大,也越打越殘酷,于是日益引起人們的反感,并在春秋中期出現弭兵(停止戰爭)運動。《左傳》記載,宋國向戍奔走各國,結果在襄公二十七年七月于宋都開了弭兵會議,十四國簽訂了盟約,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時大家都已認識到戰爭的危害性:“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小國之大災也。”在此基礎上,所以會有老子的反戰觀念和情緒,這實際上是當時時代思潮的反映。
如同上章講到“果而不得已,果而已,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本章繼續講到:對這種不得已而應戰動武用兵,應該“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老子認為如將戰爭得勝當作美事、洋洋得意,這實際上是一種戰爭狂的心態。有這種心態的人在老子看來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也被孟子用另一種說法表述為:“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章句》)。
也正因為不得已而應戰動武用兵,所以老子進而講到:人之應戰也必帶有哀情,也必以悲哀心情來對待這導致死人的戰爭,而即使打了勝仗,也必以喪禮的儀式來處理。諸如此類,被陳鼓應先生稱為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呼聲”(《老子注譯及評介》)。而這種戰爭上的人道主義,大概就是戰國《尉繚子》所解釋的:“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財貨,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故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武議》第八)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