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十二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②。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③。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④,雖有拱璧以先駟馬⑤,不如坐進此道⑥。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⑦,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注釋〕 ①奧:帛書甲乙本均作“注”,“注”當讀為“主”。《禮記·禮運》鄭玄注:“奧,主也。” ②不善人之所保: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高亨說:“李哲明云:‘不善人雖與道遠,而恃之而生,亦保于道。’《莊子·盜跖》:‘盜亦有道焉’,是則‘道’亦不善人之所寶也。”(《老子注譯》)“保”、“寶”(??)同。 ③市:取、買。加:凌駕、超越。吳澄說:“申言善人之寶。善人以道取重于人,嘉言可愛,如美物之可以鬻賣;卓行可宗,高出眾人之上。”(《道德真經注》) ④三公:指古代天子以下的太師、太傅、太保。 ⑤拱璧:指一種圓鏡形狀中間有孔的玉器,為古代貴重禮品。駟馬:四匹馬駕的車,古代只有天子大臣才能乘坐。拱璧以先駟馬:指一種拱璧在先、駟馬在后的獻奉禮儀。高亨則說:“此句當作‘雖有拱璧駟馬以先’……先,借為詵。《說文》:‘詵,致言也。’即聘問之意。拱璧駟馬以詵,是說天子派使者拿著璧(禮物),坐著車,聘問諸侯。”(《老子注譯》) ⑥進:任繼愈說:“古代地位低的送給地位高的人東西,叫做‘進’。”(《老子新譯》) ⑦求以得:指有求即可獲得。王弼本作“以求得”,帛書乙本、傅奕本均作“求以得”。今據改。馬敘倫認為“求”字上脫漏“有”字,應是“有求以得”(《老子校詁》)。
〔賞析〕 本章老子進一步講“道”的好處和用處,也即“道”之所以為“天下貴”的原因。老子認為,“道”是善人離不開它,不善人也離不開它;“道”是一種比駟馬、拱璧還要貴重的禮物,因為有了“道”,有求即可得到、有罪則能免卻。所以天下都珍視“道”。
具體來說,“道”為“天下貴”的原因之一是:“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這照蔣錫昌的解釋是:“善人化于圣人之道,益進于善,故道為善人之寶;不善人化于圣人之道,可以改善,故道為不善人之所保。蓋天下之人,無善與不善,唯在圣人之以道為化。”(《老子校詁》)
“道”為“天下貴”的原因之二是:“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蔣錫昌說:“謂善人化于道,則求善得善;有罪化于道,則免惡入善。”(同上)鑒于此,“道之所以為天下貴也”(同上)。
正因為“道”為“天下貴”,所以在老子看來,擁有拱璧、駟馬,哪有揣著此“道”來得好?清朝錢謙益就在《初學集》卷三十七《鄒孟陽六十序》中講這“雖有拱璧駟馬,不如坐進此道”的道理。他認為,人雖有聰明特達之才、英偉奇逸之氣,若日趨于功名富貴情偽攻取,時間一長盡管擁有拱璧、駟馬,但必“終身弱喪而不能保其天年”,而之所以這樣,是在于沒有“坐進此道”;反之如能“坐進此道”,氣濡欲寡、行安節和、委之不年、優游容與、淡于榮利、落落穆穆,倒能養生盡年。且不論錢謙益一生行事與此段話語是否一致,僅就所說的道理而言,到底是“拱璧駟馬”不保天年好,還是“坐進此道”養生盡年好?看來答案是明確的,當然是“坐進此道”好。這又是“道之所以為天下貴”的原因,而綜觀《老子》,這“道之所以為天下貴”的原因遠遠不止這些。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