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白蓮教原文及翻譯
原文
白蓮盜首徐鴻儒,得左道之書,能役鬼神。小試之,觀者盡駭,走門下者如鶩。于是陰懷不軌。因出一鏡,言能鑒人終身。懸于庭,令人自照,或幞頭,或紗帽,繡衣貂蟬,現形不一。人益怪愕。由是道路遙播,踵門求見者,揮汗相屬。徐乃宣言:“凡鏡中文武貴官,皆如來佛注定龍華會中人。各宜努力,勿得退縮?!币蛞詫Ρ娮哉眨瑒t冕旒龍袞,儼然王者。眾相視而驚,大眾齊伏。徐乃建旗秉鉞,罔不歡躍相從,翼符所照。不數月,聚黨以萬計,滕、嶧一帶,望風而靡。
后大兵進剿,有彭都司者,長山人,藝勇絕倫,寇出二垂髫女與戰。女俱雙刃,利如霜;騎大馬,噴嘶甚怒。飄忽盤旋,自晨達暮,彼不能傷彭,彭亦不能捷也。如此三日,彭覺筋力俱竭,哮喘卒。迨鴻儒既誅,捉賊黨械問之,始知刃乃木刀,騎乃木凳也。假兵馬死真將軍,亦奇矣!
翻譯
白蓮教首領徐鴻儒,得到了一本左道旁門的書,能夠驅使鬼神為他做事。一次他稍微試驗了一下,觀看的人都感到驚恐,投奔到他門下的人很多。于是徐鴻儒暗暗萌發了造反的念頭。一天,他取出一面銅鏡,說能夠照出人的一生禍福。他把銅鏡懸在院子里,讓人們自照,鏡子里的人,有的戴著頭巾,有的戴著紗帽,錦繡華服,貂蟬美飾,形象不一。人們更加感到驚奇。從此這個消息到處傳播,上門請求照鏡子的人接連不斷。徐鴻儒于是宣稱:“凡是鏡子里照出的文武高官,都是如來佛祖注定龍華會里的人。大家應該努力,決不能退縮?!庇谑切禅櫲瀹斨娙说拿嬲兆约?,便看到鏡子里的他頭戴皇冠,身穿袞龍服,儼然就像帝王一樣。眾人你看我我看你,感到十分驚訝,一齊跪倒在地。
徐鴻儒于是豎起反旗,眾人無不歡騰雀躍相隨,希望自己能成為像鏡子里的形象那樣的高官。不到幾個月,徐鴻儒就聚集了一萬多人,滕縣、嶧縣一帶官府望風逃竄。后來大隊清兵前去剿捕,其中有一位彭都司,是長山縣人,武藝高強,無人能敵。白蓮教軍中出來兩個少女和他交戰,她們都使雙刀,鋒利如霜;騎著高頭大馬,非常威武、她們飄忽盤旋,從早晨一直殺到傍晚,少女不能傷害彭都司,彭都司也沒能取勝。這樣廝殺了三天,彭都司累得精疲力竭,最后氣喘而死。后來徐鴻儒兵敗被殺,捉到他的同伙拷問,才知道少女用的是木刀,騎的是木凳子。假兵馬累死了真將軍,也夠奇異的了。
注釋
(1)白蓮:白蓮教,佛教宗派之一,詳前《白蓮教》注。
(2)左道:旁門邪道。此指方術。
(3)走門下者如鶩:投奔其門下者甚多。如鶩,趨之若鶩。鶩,野鴨。
(4)幞頭:包頭軟中,隋唐以后官帽之一種。詳《珠兒》注。
(5)紗帽:古代君主、貴族和官員所戴的一種帽子。后因以戴紗帽為居官的代稱。
(6)繡衣貂蟬:繡衣,漢直指使者(皇帝特遣的執法大吏)的衣飾,見《漢書·武帝紀》;貂蟬,為漢侍中、中常侍的冠飾,見《漢書·輿服志》下。幞頭、紗帽、繡衣貂蟬,均指漢官服飾。
(7)搖播:迅速傳播。搖,疾,迅速。見《〈廣雅·釋詁〉疏證》。
(8)踵門:親至其門。
(9)揮汗相屬:謂來的人眾多,接連不斷。揮汗,意猶揮汗成雨,形容人多。《晏子春秋·雜》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毕鄬?,相連。
(10)如來佛:即佛祖釋伽牟尼。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陀的意譯,為釋伽牟尼的十種稱號之一,表示他是從如實道而來成正覺。龍華會:指“龍華三會”。中國民間宗教謂宇宙生滅歷經三個時期,即所謂龍華初會是燃燈佛鐵菩提樹開花,二會是釋伽菩提樹開花,三會是彌勒佛鐵菩提樹開花。明、清時期民間宗教教派的宗教思想均與“龍華三會”說有關。白蓮教及其教派吸收了“龍華三會”說和彌勒降世說。
(11)冕(miǎn免)旒(liú流)龍袞(gǔn滾):古帝王冠服。冕,宋以后專指皇冠。旒,為皇冠前后懸垂的玉串。尤袞,即袞龍袍,天子、上公之服。
(12)建旂秉鉞:謂自稱王侯。旂,上畫龍形,竿頭系鈴的旗。《周禮·春宮·司常》:“日月為常,交龍為旂?!ぁぁぁぁぁね踅ù蟪#T侯建旂?!北?,持。鉞,黃鉞,以黃金為飾的斧,為帝王所專用。《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p>
(13)滕、嶧:滕縣、嶧縣,今山東滕州市、棗莊市一帶。
(14)望風而靡:此泛言滕、嶧一帶軍民仰望風聲而披靡。
(15)大兵:清人對政府軍的稱呼。
(16)都司:駐各省武官。清代為正四品。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