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出處】唐·李商隱《無題》。
【意思翻譯】春蠶直到死才把絲吐盡,蠟 燭燒成灰淚才流干。蠟炬:蠟燭。淚: 指燒化的蠟。
用春蠶吐絲、蠟燭燃燒形容自已追求和思戀深切而又堅定的心情。
緊扣“別”字,上句“絲”與“思”諧音雙關,寫對情人的纏綿戀情;下句以蠟淚喻相思淚,寫相會無期的痛苦。感情沉摯,比喻貼切生動,是抒寫愛情的佳句,千百年來一直傳誦不衰。
【賞析】
兩句的意思是: 春蠶臨死才把絲吐盡; 蠟燭烯成灰燼后,流下的燭淚才會 干。
這是李商隱詩中流傳最廣的寫情名句。上句以蠶絲之 “絲” 暗喻思念之 “思”,借助于諧音雙關; 下句以燭淚之 “淚”來比方愁人之 “淚”,形神極似。 詩人巧妙地運這種高超的修辭手段,寫出了人間的千古至情。
春蠶吐絲,死后方盡,蠟燭流淚,淚干身滅,這種伴隨著生命始終的纏綿 之情,這種至死不渝的真誠執著的愛,的確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正 因為如此,后人表示對某種事業或信仰的執著追求時,也常借用這兩句詩。因 而清人孫洙云: “一息尚存,志不稍懈: 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賞析】春蠶要直到死時才會停止吐絲,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般 的蠟油才會滴干。詩人運用象征的表現手法,借春蠶吐絲、蠟炬成灰來表 達綿綿不斷的相思之情。“絲”是“思”的諧音;“淚”字是比喻蠟油,一語雙 關,也指詩人的淚水。“到死絲方盡”是比喻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 “蠟炬成灰”則比喻思念過程中所受的煎熬之痛。詩人以豐富的聯想,表 達了自己對這段感情生死不渝、九死不悔的執著追求。后世常用此句表 達一個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用法例釋】
一、用以贊揚蠶或蠟燭 奉獻、執著的稟性。[例1]除了老通寶 和他的同行們,世人多是只知享用絲 綢,而對吐絲的蠶很淡漠。但在詩人文 士筆下呢,備受贊美的卻是蠶兒了。家 喻戶曉的例子便是李義山的名句:“春 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戴 明賢《蠶絲繭緒》)[例2]我望著那一支 將要燃盡的蠟燭,不禁想起了李商隱寓 意深沉的詩句:“春蠶至死絲方盡,蠟炬 成灰淚始干。”(難道)我們孜孜以求的 光明,不正是這蠟燭精神的堅持所獲得 的么! (柳嘉《燈火》)
二、用以形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例]情之所鐘,一旦誠 萬難解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 灰淚始干”兩句,非過來不能道,然亦非 濫情者可與語。(碧波《燃脂余馨》)
三、 用以比喻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 品質或鍥而不舍的精神。[例1]“春蠶 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用李商 隱的這兩句詩大約就可以概括他的一 生吧? 其五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是光明磊落的一生。(羅竹風《緬懷往 事 沉痛悼念》)[例2]有時也會親近 酒,以期能夠澆愁或助喜,但是翻檢記 憶的倉庫,沒找到大醉的痕跡。這是否 可以證明,自己并沒有“春蠶到死絲方 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雄心呢? (張中 行《酒》)
【全詩】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全詩賞析】
唐代詩人李商隱作。作者多用“無題”詩抒寫心中隱秘難言的情思,這一首是寫愛情的名篇。
詩人從戀人離別下筆。首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用東風無力、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色,渲染戀人離別的傷感,并象征青春、愛情與人生不能永駐長存。一開篇便使人置身于一個凄惻而美麗的境界。頷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用常見的生活現象來象征戀人熾熱、忠貞的愛情,比喻新奇貼切。上句重在纏綿,下句意在強烈; 上句用諧音雙關,下句用擬人化的聯想。各有側重,手法不同。這一聯歷來被人們借用來表達至死不移的深情和時刻不忘的思念,成為千古名句。頸聯:“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他想象她在異地相思不眠,心境孤寂,容顏憔悴。仿佛她對鏡梳妝的身影正浮現在眼前,而她對月低吟的聲音也正飄忽在他耳際。“但愁”、“應覺”,表現他對她無限關切,體貼入微。“寒”字,移情入物,讓月光也染上寒冷、凄涼的感情色彩。這一聯寫得繪聲繪影,情真意濃,十分感人。尾聯:“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他把她的居處比為仙境,把她當作神女仙姝,使詩歌染上一層飄渺、神秘的美麗色彩,表達出對她的愛慕之深,希望有人能為他們殷勤傳遞消息。
詩人用比喻象征手法,委婉深曲的筆調,巧妙新穎的結構,纏綿往復的方式,抒寫了他的愛情生活,藝術感染力很強。但這種愛情過于感傷低沉,同勞動人民的開朗爽快的愛情有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