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出處】唐·李白《把酒問月》。
【意思翻譯】明月皎潔,如明鏡飛上天空,映照著宮殿。遮蔽月亮 的云霧消散殆盡,清涼的月光盡情揮灑。我們只是看到月亮每晚從海上 升起,難道不知它清晨便隱沒在白云之中了?
【全詩】
《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賞析】
李白以“月”和“酒”為題材所作的詩有許多首,相比之下,這首詩寓意更深廣,集中體現了詩人對宇宙、歷史及人生諸問題的深刻思考。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人在月下飲酒時,對明月的來歷這玄奧的宇宙之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就對它“停杯一問之”。詩從探究明月的來歷首筆,開篇就把詩的基調定得很高,詩的意境也充分拓展開來。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這兩句詩寫了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即”。皓月當空,令人心馳神往。沒有“天梯”可攀,亦只能“望月興嘆”。可是,明月似乎有意與人相親,無論你行到哪里,她都緊隨著你。此處運用了人格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富有神秘感。接下二句:“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詩人在宮禁內庭飲酒賞月,但見皎月如羞怯的少女,“綠紗”遮面,款款而來。待到“綠紗”揭去,方露出,“少女”光彩照人的皎面,把皎潔的月亮比喻為飛到天上去的一面明鏡,想象奇特,且很有童趣,使人聯想起詩人在另一首寫月的詩《古朗月行》中的四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它們對月的描繪都很形象傳神,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詩把月色描寫得若隱若顯,有一種朦朧美。
七、八二句:“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這兩句詩蕩開一筆,寫月亮運行于天地間,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接下二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明月的清輝充斥宇內,詩人飲酒賞月之時,不禁遐思悠悠:令人神往的月宮仙境中,白兔年復一年辛勤地搗治仙藥,苦不堪言;偷吃靈藥而奔月,如今夜夜孤棲獨處的嫦娥想必早已悔不當初。這兩句詩借“白兔搗藥”和“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孤凄和清冷,同時還給這首詩增添了一些超凡脫俗的氣息。
詩人眼望明月,飲酒自寬之際,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一種歷史感油然而生:“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正可謂人生苦短,歲月無情亦有情。明月維系著古人和今人,它是人類歷史的見證者。當詩人把眼光重又關注到手持的酒杯上時,歷盡人生坎坷,備嘗生活酸楚的失意感涌上了心頭:“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結尾兩句詩流露了詩人的棄世之念和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
全詩起自“把酒問月”,終至“當歌對酒”;從困惑于宇宙之謎,寫到人生失意,氣韻貫通,結構渾成一體,詩情哲理并茂。詩中雖化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及曹操《短歌行》意,而著重于抒寫詩人獨特的情感體驗及對人生哲理問題的探求。詩的意境闊達、淡遠,句式齊散交織,有回環之美和互文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