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全詩意思及賞析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作品《長信怨》。這首宮怨詩是借詠漢班婕妤而慨嘆宮女失寵之怨的。婕妤初受漢成帝寵幸,后來成帝偏幸趙飛燕妹妹,她即求供養太后于長信宮。全詩構思奇特,怨意悠遠。樂府《相和歌·楚調曲》評曰,這首詩是詩人眾多宮怨詩中最出色的,它借托舊事,對宮中婦女的不幸命運表示了同情,后兩句寫得十分微妙傳神。
作品原文
長信怨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詞句注釋
1、長信怨:又作“長信秋詞”,《漢書·外戚傳》載,班婕妤以才學入宮,為趙飛燕所妒,乃自求供養太后于長信宮。“長信怨”由此而來。長信:漢宮名。
2、奉帚:持帚灑掃。多指嬪妃失寵而被冷落。平明:指天亮。金殿:指宮殿。一作“秋殿”。
3、團扇:即圓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團扇詩》。暫:一作“且”。共:一作“暫”。
4、玉顏:指姣美如玉的容顏,這里暗指班婕妤自己。寒鴉:寒天的烏鴉;受凍的烏鴉。暗指掩袖工諂、心狠手辣的趙飛燕姐妹。
5、昭陽:漢代宮殿名,代指趙飛燕姐妹與漢成帝居住之處。
白話譯文
天亮就拿起掃帚打掃金殿塵埃,百無聊賴時手執團扇且共徘徊。
美麗的容顏還不如烏鴉的姿色,它還能帶著昭陽殿的日影飛來。
創作背景
由于王昌齡的籍貫、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跡記載不一,他的作品大都無法編年,因而,這《長信秋詞五首》寫于何時亦難以確知。根據新舊唐書本傳及有關論著的推考,大致可知王昌齡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其生年在天授元年(690)至圣歷元年(698年)之間,卒年在至德二載(757年)前后。開元十五年(727年),他三十多歲始登進士第。補秘書省校書郎,又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汜水縣尉。曾兩次被貶。這組詩五首當寫于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第二次被貶之前。
作品鑒賞
《長信怨》中前兩句寫天色方曉,金殿已開,就拿起掃帚,從事打掃,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掃之余,別無他事,就手執團扇,且共徘徊,這是一時的偷閑和沉思。徘徊,寫心情之不定,團扇,喻失寵之可悲。說“且將”則更見出孤寂無聊,唯有袖中此扇,命運相同,可以徘徊與共而已。
后兩句進一步用一個巧妙的比喻來發揮這位宮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陽,漢殿,即趙飛燕姊妹所居。時當秋日,故鴉稱寒鴉。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鴉能從昭陽殿上飛過,所以它們身上還帶有昭陽日影,而自己深居長信,君王從不一顧,則雖有潔白如玉的容顏,倒反而不及渾身烏黑的老鴉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類的人,而且不如異類的物——小小的、丑陋的烏鴉。按照一般情況,“擬人必于其倫”,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顏之白與鴉羽之黑,極不相類;不但不類,而且相反,拿來作比,就增強了表達效果。因為如果都是玉顏,則雖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遠,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會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猶帶”,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了其實是非常深沉的怨憤。凡此種種,都使得這首詩成為宮怨詩的佳作。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陜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