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詞好句創意 畫
閱讀——語文的重要形式
文/董婷婷
什么是語文?如果你從百度詞條的搜索中會找到: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聽說讀寫編譯等的統稱。什么時候開始有的“語文”?從清末廢除科舉后開辦的新式課堂,稱“國文”,全國解放后,葉圣陶先生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其實從上古神話到先秦散文,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這些都屬于“語文”,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極其寬廣,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統稱。語文作為一個學科的名稱,不僅僅出現在學校及其教育機構中,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就蘊含著語言文化,比如在語言學中關于語言的興起有一種勞動說:人們在干活時所喊的號子“哎呦哎呦”就是“杭右杭右”派。不管是勞動還是最基本的社會溝通交流,我們都需要語言的表達。
為什么學習語文?該怎么樣學習語文?我們曾為了應試、就業去學習,而現在科技的發展,思想的進步,讓我們對于學習理念,學習思維,學習方式有了很大的轉變。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不是遙遠的烏托邦,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宏偉藍圖。尤其是語文這一學科,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生活在上下五千年文化積淀的華夏古國,學生和家長還是會有這樣的困惑:怎么學好語文?怎么才能提高語文成績?這種為學習而學習的方法越來越不適用于當代的教育教學,現在的語文試題越來越偏向于開放性、綜合性;這就要求老師不能照本宣科的講課,學生不能只讀課本。所以在教學中,我讓我的學生們回家讀一些課外書,因為低年級學生的可塑性較強,良好的習慣應該從小培養。作為一名特崗教師,所在的地方都是村鎮的學校,學生雖然都接受過一定的學前教育,但參差不齊,在入學后的表現在課堂上也是大相徑庭:有的同學對拼音的拼讀十分熟練,有的同學就分不清聲母韻母;有的同學識字量比較大,閱讀的時候沒有障礙,有的同學識字量少,閱讀的時候困難較大,出現讀不通、讀不懂的情況。于是我要求學生每天中午和晚上讀一些課外書,一年級的學生自覺性不是很好,為了能起到一種監督的作用,要求家長配合,將學生閱讀的視頻發到微信群里,這樣我每天就能看到每個同學的閱讀情況,也就可以對學生的閱讀有針對性的提出具體的意見。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有的同學不知道該讀什么樣的書,甚至會把課本當成課外書,一遍又一遍的讀課文。針對這樣的情況,我推薦給孩子們一些注音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神話故事書,這樣的書籍對他們來說趣味性高,可讀性強,孩子們有主動閱讀的意向。每天看到家長發在微信群里的視頻,從閱讀句子時的斷斷續續到后來流暢有感情色彩,從濃重的方言到標準的普通話,每一天都有微妙的變化,都有點滴的進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來,在一堂繪本課上,我又對低年級的閱讀內容有了新的認識。學校請到了城鎮小學的一位老師上了一堂《母雞蘿絲去散步》的繪本課程,幾幅沒有文字的圖畫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繪本補充了完整又生動的故事情節,孩子們時而為圖片細節爭論的面紅耳赤,時而為同學們的想象拍手叫好......這堂繪聲繪色的繪本課讓剛剛步入教師工作崗位的我受益匪淺:我作為一名正在成長的新教師常常是忽略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很少以直觀有趣的圖畫或者實物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模式就顯得僵化死板。
后來我吸取這堂繪本課程的經驗和它的獨特之處,也會精心挑選一些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圖畫進行說寫訓練,在課堂上讓學生盡情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對圖畫的描述經可能的詳盡周全,這樣對于故事情節的展開會有很好的素材,孩子們總是會有極具閃光的創意:有一堂課上讓孩子們觀察了幾幅圖,是小兔子出門撿到一個大南瓜,但如何把南瓜運回家就成了難題。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找小推車把南瓜運回家,有的說找朋友來幫忙......突然有人搶答說:可以把南瓜豎起來像車輪一樣的滾回家。我不禁為這群可愛的孩子感到驕傲!在他們拼拼湊湊的講述中把這幾幅圖串成一了個小故事,這堂課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積極地開動腦筋,總是想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慢慢的,孩子們識字量增多,我開始鼓勵他們寫一句話或者是幾句話的日記,記錄一天中難忘的事情,開心的也好,難過的也好,讓他們學著去表達自己的心情。剛開始寫的時候,學生們就只會寫:今天我和某某同學玩了,他來我家玩,然后我又去他家玩。要么就是:我今天吃什么東西了,又吃了什么水果。全部都是瑣碎又毫無意義的記錄。我就從中找出稍微好一點的作出修改,然后當作范文再給學生們講解,表揚和鼓勵永遠要比批評好用,孩子們不棄不餒,繼續寫著流水賬一樣的日記,我也繼續尋找更有意義的閱讀方式。我想閱讀應該更有意義,于是我常常在課下詢問家長們孩子在家的閱讀情況,我發現很多學生把閱讀當成了老師布置得一項任務,讀完一遍就扔在了那里。這樣的閱讀是低效的,我就帶著學生們在一篇篇的文章中,故事中尋找那些不認識的生字,在課下通過查閱字典的方法去認識生字,更進一步的擴大學生的識字量,接著就是找一些形容詞,通過讓學生自己品讀來感受語言的美好。例如:我讓學生們讀“葉子落下來”和“葉子像蝴蝶一樣飄落下來”兩個句子,看看那個句子寫的更好更形象,他們雖然是低年級,但是從小就在漢語大環境的耳濡目染下基本的美學和品鑒能力還是多少有一些的,因此他們異口同聲的告訴我:“‘像蝴蝶一樣飄落下來’這樣的句子更好”。孩子們的形容詞會不是很多,但是一個“好”字讓我更加堅信他們的能力知識需要積累和時間會有更好的成績。我開始帶著他們積累好的詞語,好的句子,好的段落,慢慢的他們能夠自己尋找了,于是我讓學生專門準備一個積累本,把平時讀書遇到的好詞好句好段都摘抄記錄下來。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流走,我和我的學生們一路摸索前行。北方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長,臨近期末,一月初的一場大雪讓孩子們異常興奮。周一的清晨,推門是一場白雪覆蓋到的世界。來到學校看到孩子們的眼里閃著光,他們興奮地說:“老師!下雪啦!”我帶著男生們拿著掃把,小鏟子在院子里掃雪,邊掃邊玩,大家凍的小臉通紅,回去我們圍著爐子取暖的時候讓全班寫一篇關于掃雪的日記。第二天,交上來的日記是:一睜開眼聽媽媽說外邊下雪了,我迫不及待的想出去看雪。一出門,發現外邊白茫茫的下雪了,開車出門一定要注意安全啊。我幫著媽媽掃雪,媽媽夸我是個懂事的孩子。還有的同學交上來的是:今天來到學校老師帶男生們出去掃雪了,他們干的熱火朝天,都是勤勞的好孩子。孩子們的進步讓我油然而生的驕傲和幸福感爆棚!后來翻閱了一下學生們的積累本,發現兩個月的時間,他們已經在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積累了好多,見微知著,孩子們的進步是必然的。朱永新教授說: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真的,這一刻我才對這句話有著自己的理解。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人,我不希望我的學生一定要成為哪一種人,只希望我能夠盡己所能,在他們人生之初給于他們對于學習,對于人生的一個方向。愿我的學生能夠暢游書海,轉變對于語文學習的態度和方式;愿桃李之花開遍天下;愿在他們未來登高遠眺時能夠吟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愿他們在憑欄而立時能夠淺唱: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愿他們在夕陽西下時能夠直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輩子太短,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決定生命的深度。以閱讀致敬人生!
作者簡介:
董婷婷,特崗教師。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