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形容女子名句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出處】 漢·李延年 《佳人歌》
【鑒賞】
顧:回頭看。傾:傾倒。一說為傾覆,即能使城池失守,國家覆亡。美人回頭一顧盼,千嬌百媚,引得全城的人都來爭相觀看,能讓全城的人為她的美色而傾倒;她再回眸一 笑,引得全國的人都來競觀風采,能讓全國的人為之傾倒。后來變成成語“傾國傾城”。用以形容女子有絕代之美,世人無不為之傾倒。這句詩后來也演變成,妖艷的女子具有蠱惑男子的力量,其美色足以使國君喪失城池、使國家覆亡。
這個故事出自《漢書·外戚傳》,說的是漢武帝的時候,有一位名叫李延年的宮廷樂師,經常在漢武帝面前唱歌跳舞。有一次他動情地唱了這首詩,漢武帝聽了以后,就問他世界上是否真有這樣的美人。漢武帝的姐姐幫李延年回答說:“有的,她就是李延年的妹妹?!睗h武帝聽了立即叫人把李延年的妹妹帶進宮來,看見這女子果然美貌舉世無雙、國色天香、艷麗動人,就把她留在身邊,封她為李夫人,十分寵愛她。
【原詩】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形容年輕女性溫柔嫵媚的美文、名句、古文、小說、詩詞有哪些
謝謝,李白曾經寫過一首《清平調》,如下: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與其他贊美女子之詩不同的是,這首作品用的是側面描寫,將楊貴妃比喻成帶露含香的牡丹,通過對比楚王神女的傳說(云雨巫山相會)和趙飛燕,反面刻畫楊貴妃之姿。
至于正面贊美例子,那就數不勝數了。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不少的句子都廣為流傳,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再如宋代張先一首詞《醉垂鞭》: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
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
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
至于在古文之中,最出名的當屬曹植的《洛神賦》。其中有一段寫的很精彩: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這段文章如今仍有不少引用,不得不讓人感嘆古人的妙筆生花。還有不少的佳詞妙句,就留待各位補充吧。
有什么可以形容女子美麗的詩詞或者句子可以分享
謝謝。唐朝時期的詩人寫了一首詩,叫做長恨歌。其中有幾句描寫楊貴妃之美的詩句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們選幾句來欣賞一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薄霸启W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薄昂髮m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詩人以優美的文字敘述了唐玄 宗和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悲劇人物,可詩人并沒有拘泥于歷史,而是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從中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p>
自古以來就有紅顏禍水一說,其實只不過是當權者的一種措詞罷了。我們看楊貴妃之禍,不過是唐明皇為自己的無能找了個替罪羊。因此,封建社會男權主義造成了諸多的男女不平等,也因自己的美貌飽受了不白之冤。我們看一下四大美女分別的結局:楊貴紀千古奇冤替罪羊;王昭君和親禮品;貂蟬連環美人計的道具;西施被吳王冠以間諜之名而被沉江。因此,美也要分時候,古代的美女的不幸遭遇,正好體現現代文明的進步!
有哪些形容女子美好的古詩文
謝謝回答。唐朝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紅。"唐朝韋莊寫的《人人盡說江南好》中的“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彼纬K軾《阮郎歸.初夏》中的“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還有蘇軾的《蝶戀花.春景》中的“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
有沒有形容女子英氣的詩或句子
謝邀
說的是“姽婳詞”吧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習騎射;
秾歌艷舞不成歡,列陣挽戈為自得。
眼前不見塵沙起,將軍俏影紅燈里;
叱咤時聞口舌香,霜矛雪劍嬌難舉。
丁香結子芙蓉絳,不系明珠系寶刀;
戰罷夜闌心力怯,脂痕粉漬污鮫綃。
明年流寇走山東,強吞虎豹勢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減,一戰再戰不成功;
腥風吹折隴中麥,日照旌旗虎帳空。
青山寂寂水凘凘,正是恒王戰死時;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育昏鬼守尸;
紛紛將士只保身,青州眼見皆灰塵。
不期忠義明閨閣,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數誰行?姽婳將軍林四娘;
號令秦姬驅趙女,秾桃艷李臨疆場。
紡鞍有淚春愁重,鐵甲無聲夜氣涼;
勝負自難先預定,誓盟生死報前王。
賊勢猖獗不可敵,柳折花殘血凝碧;
馬踐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鄉隔。
星馳時報入京師,誰家兒女不傷悲!
天子驚慌愁失守,此時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綱,不及閨中林四娘?
我為四娘長嘆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古代形容女子豆蔻年華,是指多少歲
一、豆蔻年華:豆蔻本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原比喻為嫩芽,后引申指女子十三、四歲,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年齡。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歲。語出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二、做一下文化普及:古人都是怎么形容年齡的?
【第1句】:孩童時代:不分男女
(1)初度(嬰兒):剛剛出生的小孩。
(2)襁褓:未滿周歲的小兒,用背負或包裹小兒所用的東西借代。
(3)孩提:2-3歲的兒童。
(4)總角:泛指兒童時代。
(5)垂髫:指童年。古代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一般指7-8歲以下,可以延伸到15歲。
(6)始齔:7-8歲,換牙齒的年齡段。
【第2句】:青少年時代:男女有別
形容女子年齡的:
(1)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歲。
(2)及笄:指女子15歲,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閨中)”。
形容男子年齡的:
(1)束發: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因為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2)弱冠:指男子20歲。開始帶帽子了,步入成年階段。
三、成年之后:主要針對男子
(1)而立:指30歲。
(2)不惑:指40歲。
(3)知命:指50歲。也稱“知天命”。
(4)花甲(耳順):指60歲。
注:參見孔子的話。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5)古?。褐?0歲。意思是貨到這個歲數的人已經不多了。
(6)耄耋:泛指老人。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耋,七八十歲的年紀。
(7)皓首(白首):泛指老年,頭發都白了。
(8)黃發:指長壽老人。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舊時長壽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
(9)鮐背:90歲以上老人,是說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10)期頤:指百歲。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兒孫贍養他。
形容成年女性年齡的詞匯也有,但比較少,如半老徐娘等。
有什么古文,可以形容,事情沒完成之前,說出來,就會失敗,這句話
《韓非子》中有句話: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意思是,事情由于保守秘密而成功,講話由于泄露秘密而失敗。
古文中形容人人有工作社會很安定的句子有哪些
下面這段話是最著名的,托名孔子說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選自《禮記·禮運》)
大道,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等五帝時期治理天下之道。五帝時代盡管生產力低下,但在孔子等人看來竟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那個時代天下為全體人民所公有,有賢德和有才能的人都能得到舉薦和重用,整個社會都講求誠信,致力和睦。人們都有一種博愛的情懷,因為不只是敬愛自己的雙親,也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老人們都能安享晚年,壯年們都能發揮作用,兒童們都能順利成長,鰥寡孤獨殘廢病疾者都能得到照顧贍養。男子都有自己的職業,并且安于自己的職分;女子都有自己的歸宿,并且安于自己的家庭。對于財貨,人們憎恨將其丟棄在地上使其得不到合理使用,卻并不一定是要收藏在自己的家里。對于勞作,人們擔心自己不能為公眾之事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并不一定是要為自己謀取利益。正因為無論是開發財貨,還是出力勞作,人們都是出于公心,所以奸詐之心會自然關閉而不興起,盜竊掠奪之事也不會發生,所以沒有必要大門緊閉??鬃诱J為,這就是理想的“大同”社會。
除了這段話,還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就是北宋時期著名思想家張載寫的《西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民胞物與“這則成語就是出自這篇文章。張載在這篇文章中將倫理秩序與宇宙秩序聯系起來,將個體生命與父母兄弟以及血緣關系之外的人聯系起來,主張人應當將那些非親非故的鰥寡孤獨殘疾者視為自己的兄弟,給以應有的關心和照顧。號召人們向古代圣賢學習,學習他們如何孝敬孝順父母。
古時候人們用“豆蔻年華”形容多大的女子
豆蔻年華,指十三、四歲少女。又稱及笄年華,指可以結婚的年齡。
其反義詞是“人老珠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