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傳統節日的好句15字 傳統節日優美句子30字
1) 春節不知不覺在忙忙碌碌中到來,每到這個時刻,每個人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好好和家人及親戚團聚一般,以續親情以報親恩以示孝順。這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特有的文化情緣。
2) 春節快到了,人們都忙碌起來。去集市上轉轉,就會發現市場上的年貨很多,購置年貨的人們摩肩接踵,甚是擁擠。偶爾注目各色各式的花炮,便有了一種沖動,似乎快過年了應該高興起來,然而我卻很少有喜慶的感覺和釋然的心情。
4)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燃起鞭炮,放起禮花,辭舊迎新,釋放一年的快樂。我當然也不例外,過足了放鞭炮的癮。回憶起童年放鞭炮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6) 咄咄逼人的猜忌不會再出現,春風拂過牽掛的夢灣,雖然還帶著料峭的寒意,但卻足以溫暖被愛包圍的心扉。靦腆的心事寫滿新年的首頁,愿來年的心海充滿詩意的生機!
7) 年末歲尾,百姓希望來年五谷豐登,有“祭灶”風俗。晚清詩人羅昭隱這樣描述:“一盞清茶一縷煙,灶神老爺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
8) 除夕守歲,一家人開懷暢飲,團圓取樂,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歲》詩中云:“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9) 歲尾年初,家家爆竹,戶戶焰火,不絕于耳,氣勢如虹。元代詩人趙孟頫在《歲月》中說:“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地落階紅。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
【第1句】: 話舊他鄉曾做客,登高佳節倍思親。———重陽節
【第2句】: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第3句】: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第4句】: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第5句】: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林伯渠《春節看花市》
【第6句】: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中秋月》
【第7句】: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第8句】: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第9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第10句】: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第11句】: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第12句】: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第13句】: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
【第14句】: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第15句】: 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第16句】: 葉落疏桐秋正半,花開從桂月常圓。———中秋節
【第17句】: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端午節
【第18句】: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
【第19句】: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元宵節
【第20句】: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春節
【第21句】: 故鄉今夜思千里,雙鬢明朝又一年。———除夕
描寫傳統節日的好詞
好詞摘抄: 興高采烈 歡呼雀躍 張燈結彩 繁弦急管 喜氣洋洋 歡天喜地 舉國歡騰 喜氣洋洋 八喜臨門 年年有余 步步高升 萬事大吉 心想事成 花好月圓 圓圓滿滿 恭喜發財 財源滾滾 舉國歡騰 歲歲如意 恭喜發財 財源滾滾 三羊開泰 龍馬精神 雙龍戲珠 五福臨門 福星高照 錦上添花 好句摘抄: 【第1句】:春節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它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到了這一天,人們要在一起吃飯、貼春聯、貼倒福、放鞭炮,等活動。 【第2句】:我喜歡春節,因為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除夕。描寫節日的好詞好句。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都不同,有餃子、年糕、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第3句】:為了讓我們的節日過得更加快樂,學校為我們舉行了五月的鮮花閉幕式暨六一文藝匯演。我們全校的師生都相聚在體藝館上,參加比賽的選手們一個個精神抖擻、信心百倍,都想在這場比賽中大顯身手、一展風采。 【第4句】:隨著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的啟動,我們學校也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操場上早鍛煉的同學多了起來,同學們包括自己做廣播體操的態度也認真了許多。描寫節日的好詞好句。[六一"兒童節,學校還舉行了廣播操大賽,更激發了廣大師生參與運動的熱情,這可真是一件有益于我們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好事。 【第5句】:門口的小商店也忙得不亦樂乎。門口掛滿了紅燈籠,一串一串的,看得我眼花繚亂。在這么多商店里,最喜氣洋洋的要數建國路口的小吃店―[有意思"了。一走進[有意思",一只只[燒雞"朝我迎面撲來,害得我口水直流。瞧,窗戶上、墻壁上、天花板上,貼滿了[雞",哎,那么多[雞",吃都吃不完哪! 【第6句】:六一兒童節是兒童的盛宴。在兒童節里,我們歡慶著屬于自己的時光。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每一位同學的臉上都掛著欣喜、快樂的笑容。我們來到學校的大禮堂,準備參加六一兒童節歌詠大賽,和其他班的同學來個pk比賽! 【第7句】: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第8句】:今年的春節又會是什么樣的呢?雖然等春節要經過一段時間,但是還是阻隔不了我對春節的向往,而且我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等下去,終有一天你會等到你期待的那一天。對于春節,我將懷著一顆滿懷期待的心!
傳統節日作文(15字)
春節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
有一年我們回去過年,剛出車站,就已經聽到那噼哩啪啦的聲音, “哦!”原來是脾氣火爆的炮竹大哥呀!我趕快跑回我親愛的家鄉, 啊!多么有過年的味道呀!有時就連女孩子也忍不住放一個鞭炮。
最有意思的是那活躍的老太太們,甩著紅綢子,扭秧歌,就連老爺爺們來敲鑼打鼓伴奏,旁邊的小寶貝們也在搖搖車里學老太太們扭秧歌,真惹人喜愛呀!
街上一派過年的氣息。
五個傳統節日的詩句
端午——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端午——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重陽——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元夕——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七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
中國傳統節日的詩句(要求全每個節日兩句以上,好的家高分)在線等!!!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節——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中秋節——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以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歡度春節
盼望著,盼望著,終于臨近年末了,春節也即將來臨。
日子一天天過去,春節的氣息也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喜慶的“福”大街上人們都忙著買年貨,家長領著孩子在服裝店里買新衣服。許多大人們忙著清洗著自己的房屋。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春節即將來臨,好一副生機勃勃的樣子。
春節終于到了,當鐘聲響起時,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遍每個角落,窗外的草地上已經有許多穿著新衣服的孩子在游戲。我重睡夢中醒來,第一反應是我又長了一歲,穿上新買的衣服,和屋外的伙伴們一起玩耍。
大人們在自家的院子里放鞭炮,鞭炮聲一浪高過一浪,許多孩子都在旁邊捂著耳朵駐足觀看,鞭炮響完后,就是孩子的樂園。孩子沖到鞭炮堆里去尋找未燃的鞭炮,比一比誰找的數量多。看著伙伴們都認真的在尋找,我也拿著一根小木棍努力的找著。
家家戶戶都換上了新的對聯,看著一副副春聯,我不禁想到了一副對聯:”新年納余慶,春節號長春”。家家的門前都被裝扮成了紅色,我不禁看到了節日的氣息。還看到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希望與祝福。
拜年是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每當到外婆家拜年時,外婆總會端來一杯用冰糖泡的冰糖茶,讓我喝,接過茶一口下肚,那個甜味一下甜到心底,真想再喝一杯,接著就向外婆說著吉祥的話,拜完年后外婆就會從口袋里摸出一張紅包塞進我的手里,此時我不必像平時那樣看父母的臉色,而是大大方方的把紅包接過,心里美滋滋的。
夜幕降臨后,人們都在屋外放煙花,,這激動人心的時刻,“3——2——1”瞬時,煙花四射,仿佛如驚雷般的響聲出現,我忙出來觀看,這一看可了不得,天空呈現迷人的黑色,再加上燦爛的煙花,讓人目不暇接,紅的,紫的,藍的,綠的,金的……五彩繽紛,一個比一個漂亮,一個比一個高,就象在比美似的,只見一個金色的點,高高的飛起,這五彩的煙花仿佛就是印在天上。地上傳出人們的歡聲笑語,歡呼聲隨著煙花飄蕩在節日的夜空中!
春節預示著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這你年一定充滿朝氣,一定充滿著希望。
作文“中國傳統節日”15o字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人們是怎樣過的?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本篇介紹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既是民間節日,當然除非特別說明,一律都是采用農歷紀年。
--------------------------------------------------------------------------------
春節
路神生日
元宵節
春龍節 (龍抬頭)
寒食節
清明節
立夏節
端午節
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
火把節
七夕
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
地藏節
中秋節
重陽節
祭祖節
冬節
闊時節
臘八節
小年
除夕
回族節日
--------------------------------------------------------------------------------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撊瘮。
自從公歷紀年為主后,俗將公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野客叢書》云: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大節日,七日假。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從農歷臘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余),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話),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舉家歡聚,盡情吃喝。晚上,人人將腳洗干凈(寓可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數角至數十百元不等。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搶頭水,在井邊燃香一柱,寓有好兆頭。趕早貼春聯(或頭天貼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時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錢,任由孩子們早起而拾。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開大門時要念“財門大打開,金銀財寶滾進來”。早點吃蒸糕、米花,中飯吃湯圓(俗稱圓宵)或餃子,飯后皆出門玩耍。不少村寨耍龍耍獅子、唱花燈。
苗族春節期間,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語稱“奧道”),舉行隆重文娛活動,稱主辦人為“尤厚道”。有的過年時用糯米飯喂牛,牛角上貼紅紙,拉到井邊給牛“照鏡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這三天要殺豬祭“門主”,或稱祭“火龍豬”,祭時外人和婦女不得參加,漢族人不得偷看。認為祭過“門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來年才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祈求寨內不發生火災。
回到菜單
--------------------------------------------------------------------------------
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御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于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回到菜單
--------------------------------------------------------------------------------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恐龍之鄉”的四川省自貢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燈并舉辦“恐龍燈會”而聞名遐邇。
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燃放煙花爆竹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回到菜單
--------------------------------------------------------------------------------
春龍節 (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后,“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回到菜單
--------------------------------------------------------------------------------
寒食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后,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
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于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里,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后,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
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寧愿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
回到菜單
--------------------------------------------------------------------------------
清明節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節氣當中,民間特別重視農歷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后普及民間,歷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區家門上要插柳枝。
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祭祖掃墓、立碑壘墳、墳頭壓錢紙,或在墓地進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進餐。
近世,孝子賢孫對于清明掃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節這一日。有的會在節日以前數天拜祭,也有的會在節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過籠統地說是清明上墳拜祭罷了。
踏青是陪襯清明的副節目,掃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間游樂一番,順手折支柳枝戴在頭上,等到入暮回家。
回到菜單
--------------------------------------------------------------------------------
立夏節
少有所聞,各家燒炒蠶豆而食,認為可兆豐年。
回到菜單
--------------------------------------------------------------------------------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民國以前,各家門掛菖蒲,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黃粉,頸部、手部拴五色錢、掛香包,認為可避蟲蛇、邪惡。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獻天地、祖靈牌位。今逢此節,以吃為主。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回到菜單
--------------------------------------------------------------------------------
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
農歷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天貺節起源于宋真宗趙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東臺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種用面粉攙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干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曬一曬,可免霉爛。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干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
從此以后,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里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并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于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并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
從此以后,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
回到菜單
--------------------------------------------------------------------------------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彝族火把節;苗族在這一天祭“土地”神;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為白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這兩個少數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 12 米,根據平、閏年扎 12 或 13 道麥秸,插滿香、糖、果,以示豐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燒,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隨后小火把紛紛點燃,在田野中如星斗閃爍,意在除害消災。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樂,認為可驅除身上“晦氣”并祝好運道。青年男女也紛紛在這個美好的節日里互道衷腸。
回到菜單
--------------------------------------------------------------------------------
七夕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并乞巧。
宋時杭州的小兒女,七夕之時多效顰“摩侯羅”,穿半臂花衣,胸前裝飾乞巧時的楸葉、瓜果等圖形,靚妝笑語,競往湖邊放蠟制的鴛鴦等一類水鳥,浮于水上。婦人喜于盒內貯小蜘蛛,讓蜘蛛在盒內織網,看織網之疏密,謂之“巧”之多少也。
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也有把“穿針”轉為“丟針”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繡花針丟入水里,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繡工作是拙是巧。
還有一種游戲節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約,結伴在七夕之夜的園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對牛郎織女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這自然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目作幻想了。
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回到菜單
--------------------------------------------------------------------------------
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后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谷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回到菜單
--------------------------------------------------------------------------------
地藏節
農歷七月三十是一個宗教節日,名為“地藏節”。
地藏是在釋迦既滅以后,彌勒佛未生以前,世間眾生賴以救苦的一尊菩薩,地藏王曾經發誓要在普渡眾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現身于人、天、地獄之中,救助苦難。有的佛書上說地藏王就是閻羅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現的陰司主宰。
在過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廟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別是南京的清涼山相傳為地藏菩薩修煉之所,從月初起燒香膜拜者就絡繹不絕,到二十五日以后尤為興旺,清涼山上下游人很多,到處設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種各樣,一直到月底過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蓋山門”。
常州地藏節以東郊三官堂為集會之所,拜香的人絡繹于道,農民多于這天將田具及木制品陳列于路邊任人購買。如皋縣和泰縣都于晚間用各種顏色紙剪成荷花瓣形狀,粘貼碗口一周,碗內放只酒杯,燃以燈芯,放在門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燈”,亦稱“碗兒燈”。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