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草古詩佳句
【第1句】: 描寫小草的優美句子或詩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 草色遙看近卻無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風吹草低見牛羊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 蟾光澹蕩,冷浸琪花瑤草。
【第2句】: 有關小草的古詩句、名句
【第1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第2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第3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第4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第5句】: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第6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第7句】: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
【第8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第9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第10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第3句】: 有關于草的詩句5句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海》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第4句】: 關于描寫草的詩句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對仗工穩而氣勢流走,充分發揮了“流水對”的優點。它歌頌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通意義,給人以積極的鼓舞力量;蔑視“野火”而贊美“春風”,又含有深刻的寓意。據《唐摭言》記載:“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顧況。況謔之曰:‘長安百物資,居大不易!’及讀至《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況嘆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這兩句詩顯示了白居易青年時代的詩歌實力,使顧況對他有了深入的了解。直到現在還常被人引用。
《早春》唐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錢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第5句】: 關于小草的詩詞,名句,或文章.
古詩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隨處可見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國古典詩歌中。
早在《詩經》里就有近十處出現了草的身影。當然,這時還主要是用草來起興。
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黃”等。在《楚辭》中,草的出現就更顯為頻繁。
從屈原作品開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貞”的傳統。這一傳統在 中國詩史上影響深遠。
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屈原《離騷》)“香草為君子,名花為長卿”(王維《春過賀遂員外藥園》)屈原以芳草喻賢才君子,而以蕭艾比變節退化了的人才。王維詩比喻更為明顯,無須詮釋。
再如孟浩然詩句“欲尋芳草去,惜與古人違”(《留別王維》)和文天祥詩句“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興》),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歸隱,文天祥希冀復國。《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此后,草又成為寄托離別情懷、懷人思緒的物象。在江淹《別賦》中就有這樣的描寫:“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軍南浦,傷如之何!”這一意境常常在古詩中出現。
比如:“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謝眺《酬王晉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詩人著眼于草每到春來總要重現新綠,好像回歸一樣,所以常把草作為抒情的依托。
再如:“故人一別幾時見,春草還從舊處生”(顧況《贈遠》)及“春水悠悠春草綠,對此思君淚斷續”(姚月華《怨詩》),都是如此。綠草重生,而友人難見,詩人對此難免頓生惆悵,悲傷斷腸。
所以古典詩詞中,經常看到“芳草”與“斷腸”聯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韋莊《謁金門》)、“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朱淑真《謁金門》)。還有一些詩詞盡管同樣是借草寄托離情,卻并非著眼于春草重生像回歸一樣,即由草的“歸”聯想到人的歸,而是又有新的立足點。
比如,漢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冶詩句:“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送閻二十六赴郯縣》),還有李煜的著名詞句“離情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這些都是著眼于草的連綿,以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樣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愁情。同樣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詩人筆下,表現總是多彩多姿。
詩人常用一種移情的手法,即將主觀感情外化到客觀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跡滅,秋草向南悲”(顧況《別李別駕》)、“上有如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別》)。
實際上是人悲、人傷心,詩人卻說草悲、草傷心,這樣就顯得靈動含蓄,讓人覺得余味無窮。在表達懷人情愫的詩句中,還有一十分成功的、類似借代的表現手法,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綠羅裙顏色與草色相同,所以詩人就“愛屋及烏”,由于想起愛人羅裙的顏色,故而憐愛普天下的芳草了。
本是以羅裙代指愛人,繼而以羅裙的顏色代指愛人,后又以羅裙顏色相同的芳草來代指愛人了。牛希濟詞句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藝術流程。
其實這種構思漢樂府中就出現過:“綠袍似青草,草長條風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開聯想的。
草又常被用來表現悲傷的情感,這大概是因為秋草、荒草極易觸動人的感傷情緒。比如“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寇準《踏莎行》)、“高梧月白繞非鵲,衰草寒露啼鳴螀”(陸游《秋興》)。
草在渲染悲哀氣氛中的作用極強,因而在挽歌、懷古詩中,草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楊亦蕭蕭”(陶淵明《挽歌詩》)、“春草何茫茫,王孫舊此游”(劉長卿《過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劉長卿《青草宮懷古》),“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長江流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
(竇鞏《南游感興》)至于杜甫與崔灝的名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就更為人們所熟知了。草還常常被用來寄托生命短促的無可奈何的慨嘆。
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難久居,空余蕙草殘”的詩句,以香風不久、蕙草空殘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雖博得一時稱賞,而終將歸于虛無。徐干《室思》也說:“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格調也很低沉。
李賀《南園十三首》則不同,詩曰:“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盡管同樣是以花草起興,卻表現出珍惜青春、積極用世的思想。至于白居易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則更顯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將感傷情緒一掃而光。
作為詩人主觀情志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現出豐富而復雜的內涵。“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以寸草難以回報春光的照臨比喻子女難以報答母親的撫愛;“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是以碧綠的草色比喻消閑的人心和淡泊寧靜情懷;“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形容讀書之樂如窗前春草綿綿無際;“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越秋天”則是借草木榮枯揭示自然規律。
可見草的豐富內涵在古詩中得了充分的開拓。
【第6句】: 有關草的詩句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作者: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皇城下著小雨把大地濕潤得松軟,小草鉆出地面遠看一片淺綠近看卻無。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它遠遠勝過了滿城煙柳的京晚春景。
〖點評〗
這首詩前兩行為寫景,一行寫小雨,一行寫草色。作者經過細致觀察,比較,非常生動地寫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點,后兩行抒情,作者認為早春景色大大超過晚春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講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近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是呀,一年之計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第7句】: 有關草的詩句
詠草的詩: 樹中草 李白 鳥銜野田草,誤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猶不死。 草木雖無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 見野草中有曰白頭翁者 李白 醉入田家去,行歌荒野中。
如何青草里,亦有白頭翁。 折取對明鏡,宛將衰鬢同。
微芳似相誚,留恨向東風。 長信草(一作長信宮,一作婕妤怨) 崔國輔 長信宮中草,年年愁處生。
故侵珠履跡,不使玉階行。 春草宮懷古 劉長卿 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 省試方士進恒春草 梁锽 東吳有靈草,生彼剡溪傍。
既亂莓苔色,仍連菡萏香。 掇之稱遠士,持以奉明王。
北闕顏彌駐,南山壽更長。 金膏徒騁妙,石髓莫矜良。
倘使沾涓滴,還游不死方。 除草 杜甫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
其毒甚蜂蠆,其多彌道周。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憂。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霜露一沾凝,蕙葉亦難留。
荷鋤先童稚,日入仍討求。 轉致水中央,豈無雙釣舟。
頑根易滋蔓,敢使依舊丘。 自茲藩籬曠,更覺松竹幽。
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 庭草 杜甫 楚草經寒碧,逢春入眼濃。
舊低收葉舉,新掩卷牙重。 步履宜輕過,開筵得屢供。
看花隨節序,不敢強為容。 江草歌送盧判官 皇甫冉 江皋兮春早,江上兮芳草。
雜蘼蕪兮杜蘅,作叢秀兮欲羅生。 被遙隰兮經長衍,雨中深兮煙中淺。
目眇眇兮增愁,步遲遲兮堪搴。 澧之浦兮湘之濱,思夫君兮送美人。
吳洲曲兮楚鄉路,遠孤城兮依獨戍。 新月能分裛露時,夕陽照見連天處。
問君行邁將何之,淹泊沿洄風日遲。 處處汀洲有芳草,王孫詎肯念歸期。
東峰亭各賦一物得寒溪草 蘇? 冪歷溪邊草,游人不厭看。 馀芳幽處老,深色望中寒。
幸得陪情興,青青賞未闌。 春草謠 顧況 春草不解行,隨人上東城。
正月二月色綿綿,千里萬里傷人情。 賦得御園芳草 陸贄 陰陰御園里,瑤草日光長。
靃靡含煙霧,依稀帶夕陽。 雨馀荑更密,風暖蕙初香。
擁杖緣馳道,乘輿入建章。 濕煙搖不散,細影亂無行。
恒恐韶光晚,何人辨早芳。 草 張南史 草,草。
折宜,看好。 滿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遙,悵悵三春早。
每逢南北離別,乍逐東西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與王孫慰懷抱。
龍池春草 陳翊 青春光鳳苑,細草遍龍池。 曲渚交蘋葉,回塘惹柳枝。
因風初苒苒,覆岸欲離離。 色帶金堤靜,陰連玉樹移。
日光浮靃靡,波影動參差。 豈比生幽遠,芳馨眾不知。
令狐相公見示新栽蕙蘭二草之什,兼命同作 劉禹錫 上國庭前草,移來漢水潯。 朱門雖易地,玉樹有余陰。
艷彩凝還泛,清香絕復尋。 光華童子佩,柔軟美人心。
惜晚含遠思,賞幽空獨吟。 寄言知音者,一奏風中琴。
省試風光草際浮 劉禹錫 熙熙春景霽,草綠春光麗。 的歷亂相鮮,葳蕤互虧蔽。
乍疑芊綿里,稍動豐茸際。 影碎翻崇蘭,浮香轉叢蕙。
含煙絢碧彩,帶露如珠綴。 幸因采掇日,況此臨芳歲。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樹中草 張祜 青青樹中草,托根非不危。 草生樹卻死,榮枯君可知。
傷靡草 雍陶 靡草似客心,年年亦先死。 無由伴花落,暫得因風起。
庭草 曹鄴 庭草根自淺,造化無遺功。 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風。
芳草 羅鄴 廢苑墻南殘雨中,似袍顏色正蒙茸。 微香暗惹游人步,遠綠才分斗雉蹤。
三楚渡頭長恨見,五侯門外卻難逢。 年年縱有春風便,馬跡車輪一萬重。
芳草 羅鄴 曲江岸上天街里,兩地縱生車馬多。 不似萋萋南浦見,晚來煙雨半相和。
賞春(一作芳草,一作春游郁然有懷賦) 羅鄴 芳草和煙暖更青,閑門要路一時生。 年年點檢人間事,唯有春風不世情。
春草 唐彥謙 隨夢入池塘,無心在金谷。 青風自年年,吹遍天涯綠。
春草 唐彥謙 天北天南繞路邊,托根無處不延綿。 萋萋總是無情物,吹綠東風又一年。
曲江春草 鄭谷 花落江堤蔟暖煙,雨余草色遠相連。 香輪莫輾青青破,留與愁人一醉眠。
光化戊午年舉公見示省試春草碧色詩偶賦是題 鄭谷 萇弘血染新,含露滿江濱。 想得尋花徑,應迷拾翠人。
窗紗迎擁砌,簪玉姑成茵。 天借新晴色,云饒落日春。
草 吳融 染亦不可成,畫亦不可得。 萇弘未死時,應無此顏色。
春草碧色 王轂 習習東風扇,萋萋草色新。 淺深千里碧,高下一時春。
嫩葉舒煙際,微香動水濱。 金塘明夕照,輦路惹芳塵。
造化功何廣,陽和力自均。 今當發生日,瀝懇祝良辰。
春草碧色 殷文圭 細草含愁碧,芊綿南浦濱。 萋萋如恨別,苒苒共傷春。
疏雨煙華潤,斜陽細彩勻。 花粘繁斗錦,人藉軟勝茵。
淺映宮池水,輕遮輦路塵。 杜回如可結,誓作報恩身。
草 徐夤 廢苑荒階伴綠苔,恩疏長信恨難開。 姑蘇麋鹿食思食,楚澤王孫來不來。
色嫩似將藍汁染,葉齊如把剪刀裁。 燕昭沒后多卿士,千載流芳郭隗臺。
路旁草 徐夤 楚甸秦原萬里平,誰教根向路傍生。 輕蹄繡轂長相蹋,合是榮時不得榮。
春草 曹松 不獨滿池塘,夢中佳句香。 春風有馀力,引上古城墻。
藥草 蘇拯 天子恤疲瘵,坤靈奉其職。 年年濟世功,貴賤相兼植。
因產眾草中,所希采者識。 一枝當若神,千金亦何直。
生草不生藥,無以彰士德。 生藥不生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