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搜關于傳統節日的家長感言
小學家長會心得體會
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覺得,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處處依賴別人的人,對什么事情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那就不能指望孩子獨立自主。
我的一舉一動都要獨立自主,我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最好的、最直接的榜樣。
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
實際上,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講都喜歡自己做事,雖然有時候孩子會把事情辦糟。
在我們吃完飯收拾餐具的時候,她會站在旁邊,跟我學刷碗,結果弄得滿身滿地都是水。
這時,我們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去責備她,而是耐心地告訴她應該如何刷碗,水弄到身上會把衣服打濕,容易著涼;同時還鼓勵她說:“好孩子真棒,都會刷碗了,爸爸、媽媽真高興。
”這樣促使孩子繼續獨立做事情,因為這些對孩子來說,只是小小的失誤,這些失誤會通過練習以后就會避免的。
學會和孩子做朋友。
說實在話,我們對孩子的付出還不夠,特別是單獨和她交流、談心的時間很少,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學校和老師,對此我們非常內疚。
其實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就是周六、周日父母能夠帶她一起出去玩玩,多陪陪她,多聽她說說心里話,多了解她童年的,和她做一個好朋友。
對傳統節日的感想100字
第一次為寶寶申請免費讀書,還有些比較矜持,總覺了占了便宜,有些理虧似的。
免費送書到家。
同事感覺不可思議,一再和我確認是免費的嗎?看完了要還回去嗎?拿著新到的書去校接寶,老遠我就晃她,看到書她興奮得哇噻,迫不及待地在公交車上就開讀。
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六歲的孩子還似知道些又不大懂。
剛好這周的口才課繞口令“十八愁”說到了這些個節日。
每一句話都有個典故:暑九寒天冷風嗖,轉過年兒來春打六九頭。
正月十五的龍燈會,有一對獅子滾繡球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會,大鬧天宮的孫猴就把那個仙桃偷。
五月初五端陽日,白蛇許仙不到頭。
七月七傳說本是那個天河配,牛郎織女淚焦流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的嫦娥犯了憂愁。
。
。
。
。
。
。
。
而收的書恰恰有:《端午節的故事》《臘八節的故事》《七夕的故事》《中秋節的故事》。
昨晚,我故作不知,問寶: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是通過什么來相會的呀?她不屑地瞅了我一眼:哎呀,還是我來給你講講吧。
果不其然把書全背下來了,從頭講到尾。
聽后,我再故意夸張地回饋她:“哎呀媽呀,你可真厲害,懂得可真多,我今天算是終于明白了,原來是這么回事呀”。
她得意的搖頭晃腦:“看書看的唄,你也抽時間自己看吧。
。
。
還是你不懂的就來問我吧,我給你講得了”。
看來她更喜歡畫面色彩稍艷麗的,故事情節突出的《七夕的故事》。
周三下午休息,帶她到公園玩,站在橋上,看水流,野鴨飛入水中啄食小魚,我提醒她:你要跳下去和它們一起玩吧?她回敬我:我現在不想做屈原,我還要留著身體保衛家園呢。
我沒笑但憋到內傷。
楚國的大臣屈原,是個愛國人士,整本畫冊里沒有提到他是如果愛國的,如果能舉兩個小例子會讓孩子更加的深入了解他的為人。
然后就是受不了別國的欺負而投江,孩子們不明白為什么他就這樣死了,而人們每年要去紀念他。
他應該象他的名字一樣,能屈能伸,礎泣而雨。
《臘八》的色彩灰暗陳舊,其實這和書里故事情節相呼應的。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蜜房里,盡管我們和姥姥經常給她講過去的受凍挨餓的生活,她多少會懂,那時很窮,現在的好生活來之不易,看過的書、不穿的衣留給貧困山區的小朋友,但看到《臘八》她還是問了:那么窮,人怎么那么胖?但主題:“人要節儉勤勞,珍惜勞動成果”還是給了她人要靠自己努力付出才能爭取想要的幸福生活的認知。
巧的是《仲秋節》中秋收到,吃月餅賞月的節目寶一直掛在嘴邊,張羅了一天也沒看到月亮,城里的月光都是灰暗的,高樓擋住了月亮,看不到嫦娥、吳剛和小玉兔,寶失落及了。
明年的這一天一定到農村去看月亮。
后記:至從收到書的那一天起,忙得灰天黑地,沒有時間和寶貝一起讀書,一起分享,讀后感也是在夢夢天空、喆喆媽的一再提醒下還是超時了寫的。
在這里一并向喆媽道歉,并致謝:謝謝你讓我們又有了一個獲取知識的渠道。
喆喆媽一直在做公益閱讀的推廣。
她推廣的不止是線上的博客試讀,還有微博客搶書曬書,還有組織線下讀書會。
為部分出版社做了大量的工作。
真希望我也能從事這項工作,為更多熱愛閱讀的家長及小朋友們服務。
了解春節習俗后的心得體會
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從農歷臘八開始至正月十八,一共有40天左右,這么長時間的節日是世界少有的。
現在習慣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 ”和“春節”的起源是不相同的,關于“年”的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年”系太古時候一種兇惡怪獸,每到寒冬將盡時的夜晚就出來殘害人畜,后來人們摸到了“年”肆虐的規律與習性,便全夜守候,用大紅色彩、火光和炸響等辦法將它趕跑,天亮后家家戶戶相互慶賀人畜平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過年的傳統和貼春聯、放爆竹、守更待歲等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是“年”表示谷禾,甲骨文中的“年”字很像“禾”字,“年者,禾熟之名”。
谷禾每歲一熟,就以“年”為歲名了。
據考證,西周初年已有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
到漢武帝時實行“太初歷”,正式規定夏歷的孟春之月(即今之農歷正月)為歲首,從此“年節”就以固定的日子一直沿襲下來,但真正把“年節”稱為“春節”,則是新中國成立才開始的。
過春節的習俗全國各地大同小異,而農村較之城鎮更為熱鬧和富有地域特色。
整個春節的民俗活動以辭舊迎新為主線,大致分為三個時段。
如何讓孩子記住國家的傳統節日
一、巧妙結合語文教材,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
語文教育必須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
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
教學中,我結合語文教材努力挖掘教學資源,積極探究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促其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益。
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時,我布置學生搜集重陽節的來歷,了解我們當地過重陽節的習俗以及自己感興趣的民族是如何過重陽節的。
學習《但愿人長久》時,師生一起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相關風俗以及吟誦描寫中秋佳節的優秀詩文。
當然,現行小語教材還有很多蘊含傳統文化的課文,教學時我注重營造強烈的“節日意識”,廣泛進行資料搜集、精心策劃活動方案,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知道有關傳統節日,如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和春節的來歷、相關的過節風俗以及品讀文人墨客描寫傳統節日的佳作,讓孩子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及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孩子們在學習教材中優秀篇章的同時和老師家長或吟誦詩篇、或創作佳句、或在節日這一天制作節日食品或用品等。
結合傳統節日多種渠道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相機利用傳統節日,深化傳統文化認識
【第1句】:賀卡傳真情 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也是全家團聚、共享親情的時刻。
所以每當春節來臨的時候,我會引導學生開展“給長輩送祝福”活動,讓孩子親手制作一張賀卡送上一句祝福給家中的老人,很多時候孩子都記得給父母、老師做賀卡,卻很少想到給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
結合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我讓孩子們在自己親手制作的賀卡上寫上稚嫩的祝福語: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祝外公外婆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我相信老人收到孩子的祝福一定會覺得比什么禮物都珍貴。
一張小小的賀卡,拉近了孩子與長輩之間的關系,使家庭更加充滿溫馨。
其實靜下心來想想,老人為子孫付出的真是太多了
很多家庭風雨無阻地接送孩子的是他們,孩子生病守候在醫院陪同孩子掛水的更多的也是他們,等我們下班回家,端上熱騰騰飯菜的還是他們。
對于這些,我們都習以為常,也覺得理所當然。
其實,我們為他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少。
通過傳統節日的教育,不僅可以讓孩子懂得感恩,也使我們成年人意識到平時要多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
【第2句】:活動促認識 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慶祝或紀念活動,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比如,清明節時,我要求學生借著清明掃墓,搜集詩句開展誦讀清明小詩和寫心得體會的活動,也可以舉行網上祭祖活動,在網上為心中的英雄敬獻花圈、寫寫感言,表達緬懷和思念。
春節時,在班級中開展寫春聯、貼春聯活動,還可舉辦演講比賽或知識競賽活動。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活動中提高了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興趣和能力;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加深了同學們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通過一系列活動,也鍛煉了同學們的組織能力、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對個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等部門發布了《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它提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整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得以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團結與進步的源泉之一。
2008年起中國的三個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和中秋首次被國務院列為法定節日,學生雖然能享受到因傳統節日放假帶來的休閑時光,但因不知道該怎樣過節而享受不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所以,通過開展語文主題活動,教會學生過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顯得是十分重要。
中國的傳統節日對幼兒園的活動有哪些意義
所謂傳統節日是人類社會發展背景下的產物,具有時代的烙印。
五千年的,鑄就了輝煌的中國歷史。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
這些詩文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可見,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
一到過節,舉國同慶。
節日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
在這種背景下,教育訊猛發展。
當代的中國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可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節日文化的、十億人口的,為什么孩子們所熟知并熱衷的卻是\\\\洋節日\\\\\\\\洋風俗\\\\
很多人對于節日的概念已經淡化,不同成長年代和成長背景中的人對于節日的感受與理解有著本質的不同,尤其對身處激烈社會競爭中的年輕家長而言,對傳統節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使我們不得不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憂思與緊迫感。
因此,如何對待青少年中產生的輕視自身文化的傾向,任何看待自身傳統文化,如何讓珍惜自己的傳統節日、發展我們的文化,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更新,不致面臨被湮沒和扭曲的命運等等,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
我們知道,與西方文化歷來崇尚的\\\\愛智\\\\的教育目的相比,中國傳統文化之于的培養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其獨有的倫理型文化正是最為注重道德自覺和理想人格培養的文化,其以人際關系和諧作為最高范疇的理想型教育對于人的的培養具有重要價值。
因此,作為具有悠久歷史、豐富文化傳統的中國的國民,就更應當清醒并堅定地保持;重視我們的節日就是在弘揚我們的文化。
下面淺談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活動的教育意義及教育途徑。
一、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的教育意義 (一)、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促進幼兒健康情感的發展 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
豐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們精神生活得以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
尤其情感對孩子智慧的發展、德性的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是陽光,是雨露。
如果沒有情感就沒有完美的童心。
但是,兒童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發的。
我們應當重視對幼兒的情感教育。
誠如所說:\\\\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而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相應的禮節、禮儀,這些禮節、禮儀體現著道德精神。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節日習俗更是豐富多樣、各放異彩。
從古至今,傳統節日的紀念、慶祝方式隨時代的更替在不斷地變化,但總有一些植根在深處的東西時代綿延至今生生不息,那就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在我們深刻地理解傳統節日文化中附著的教育意義之后,我們抓住節日的核心意義,把握要點進行價值遴選找準和突出節日文化中的精華,然后設計活動,使幼兒在傳統節日活動中健康情感得到發展。
如: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以及春節的不同節日活動中使幼兒感受到,尊老敬祖的精神,從而產生愉悅、舒服的情感體驗。
(二)、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陳鶴琴先生所倡導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實踐中也發現,要兒童自主、自信、主動發展就必須以這一思想為宗旨。
因此,我們在開展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都讓孩子做。
如:端午節,教師介紹\\\\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及端午節的習俗。
使幼兒知道端午節是我國人民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然后,示范、講解包粽子的方法,再提供材料讓幼兒動手參與包粽子,最后讓孩子品嘗粽子。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端午節\\\\使之成為孩子內心熱愛和期盼的節日,幼兒主動積極性得到發揮,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發展。
二、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的教育途徑 (一)、寓傳統節日教育于幼兒園一日活動之中 幼兒園一日活動形式多樣,傳統節日教育應在幼兒園各個環節活動中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即既與兒歌、故事、談話等語言活動相結合,也與美術、音樂等藝術活動相結合,還與生活、游戲活動相結合,如\\\\拜年\\\\。
通過游戲再次讓幼兒感受春節那種祥和、喜慶、歡樂的氣氛;學會說一些吉祥、祝福的話。
除了將傳統節日教育與課程教育相結合,還可以結合節日,組織開展一些專題性的節慶活動,如中秋賞月活動,鬧元宵逛燈游園活動等。
通過集體慶祝活動,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表現能力,體驗過傳統節日所帶來的喜悅心情。
(二)寓傳統節日教育于環境創設及利用之中 《綱要》特別強調了環境教育,強調了環境在促進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環境不僅是物質的、精神的,而且還是活動的,各種各樣的活動構成了幼兒豐富的學習與成長世界;環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說明:兒童是社會生態環境中的一份子,愛主動探索周圍環境,而非被動的學習者。
周邊的社會生態環境為兒童提供了潛在的發展機會,并對其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同時幼兒的反應行為與習慣亦會影響到與其直接相關的家庭、幼兒園、社區。
可見,節日教育應把握好環境這一教育因素,積極創設和利用節日環境,使環境發揮應有的節日教育功能。
所以,在節日教育中,教師應積極創設節日的氛圍、情景,設法調動幼兒的情感。
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布置具有節日特點的環境,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節日環境對幼兒進行教育,引導幼兒感受節日,讓幼兒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對節日的全面認識和深刻體驗。
親們~暑假德育作業的學生感言和家長感言怎么寫
學生 :這個假期我過的很充實 幫助父母做家務 還學會了很多道理 假期雖短但是很充實 學習上完成了老師留的作業 并且預習了將要學到的知識 在以后的假期里我會繼續努力 完善我 。
家長:假期雖短 但是在這段時間里我的孩子學會了不少東西 并且在學習上有很大的進步 在家里 幫助我們做家務 尊老愛幼
幫助鄰居街道小區打掃衛生的心得體會
有一次,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道——為父母做一件事 。
放學回到家,我就開始琢磨著怎么幫媽媽做事。
寫好后,我發現爸爸正坐在椅子上看電視。
我連忙跑 到爸爸身后,開始用手輕輕地捶著爸爸的背。
先是爸爸回過頭詫異 地看了我一眼,接著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一邊轉過頭繼續看電視 一邊感嘆道:“我們的乖兒子長大啦,知道給爸爸捶背了
”聽了 爸爸的話,一種羞愧感油然而生,平時我從不給大人做事,今天給 爸爸捶背,也不過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我默默低下頭,繼 續給爸爸捶背。
捶了沒一會兒,我明顯感受到了爸爸的背和我的區別:爸爸的 背比我的硬多了。
也是啊,媽媽平時在家辛苦做家務,連腰和背都 變硬了。
捶著捶著,我又注意到了爸爸的頭發,爸爸的頭上已經有 了好幾根刺眼的白發。
我往爸爸的額頭看了看,幾條細細的皺紋已 經清晰可見。
我踮起腳尖,忽然覺得爸爸好矮。
爸爸為了我們這個 家日夜操勞,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卻依然不知疲倦地默默支撐著。
每天早上,他都要早早起床,為我們做早點,送我和妹妹去上學, 再負責全家人的飲食起居。
不懂事的我和妹妹還屢屢跟爸爸頂嘴, 嫌她做的飯菜不好吃,現在想想太不應該了,這會讓爸爸多傷心啊
想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捶背的速度越來越慢,力度也越 來越小。
爸爸不禁回過頭來,看到,有些著急地問:“賴 凌,你眼睛怎么這么紅
怎么啦
是不是哭了
”爸爸連問了三個 問題。
我連忙偷偷擦了擦眼睛,地說道:“沒事,一粒沙子 吹到我眼睛里了。
”說完,我又繼續捶著爸爸那為了我們辛苦操勞 而變硬的后背,希望爸爸的身體可以放松放松。
過了好一會兒,我 忍不住說出了一句:“爸爸,以后讓我來為你做些家務吧
”爸爸 回答說:“可以啊
不過前提是不許影響學習哦。
”“好的
”我 高興得大聲喊道。
從那以后,我一有多余的時間就會幫爸爸做些自 己能勝任的事情,譬如掃地啊,整理房間啊,好為為爸爸減輕一些 負擔,您卻慢慢變老了,長出了白發和皺紋。
今天是父親節,祝你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