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上墳感言
十月初一祭祖感想作文,
年末,熱熱鬧鬧的,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家家戶戶都張羅著辭舊迎新,忙活著過年了.雖說我生在中國,住在中國,然而媒體上報道的傳統過年風俗,大多沒經歷過,自然很陌生.具體地講,我們那疙瘩都沒施行過.對于傳統的文化民俗,我如外國人一般好奇,對于傳統的節日習俗,我如小孩子一般疑惑我們所謂的過年,其實就是祭祀,祭菩薩和祭祖宗,然后吃完臨著的那頓飯,就算過完年了.而日子,也不一定在臘月三十,往往都是在提前幾天的時候就過年了,這是視情況而定的過年那天的早上,父母和祖父母都早早起床了,開始準備祭祀事宜.如果祭祀在中午的話,即使我幫不上忙,也不能再睡到日上三竿的,不然是會挨罵的.祭祀的正式開始總是奶奶拿著香燭、點心、水果、魚和肉之類的東西到父母的睡房.然后鎖上門,在里面搗鼓一段時間,經過漫長的等待,奶奶出來了,我會迫不及待地進去,一探究竟.房內黑洞洞的,而且烏煙瘴氣,其它的就沒有什么特別了.看來,奶奶不僅鎖了門,還拉上了窗簾,并且點上了煙,但是其它的我不得而知了,問奶奶,她告訴我只是拜神.奶奶那段不為人知的時光,充斥著神秘.然后開始祭菩薩.平時的餐桌上蓋上了那張只有在過年或宴會時才用的大圓桌.餐桌的最北端放著香燭,因為正門是朝南開的所以拜的方向自然要朝南了.后面依次擺放著整個的雞鴨,五谷雜糧,點心瓜果,酒水.總之,一張大桌子是擺得滿當當的,而且每只盤子里的貨也都滿關鍵字:過年 過年 過年 家 實的,這寄予著我們美好的愿望.桌子的北面會放上一張毯子,那是用來作跪墊的.小孩子在拜的時候,家里的長輩往往站在一旁念,大多是愿菩薩保佑孩子成績好之類的話.祭拜的最后程序就是把老人家準備好的“佛”放在專用容器中燒成灰.年年如是,雖然這是科學的時代,但這種儀式,中華名族一直在延續.祭完菩薩就得祭祖宗了.祭祖宗不需要祭菩薩那樣大的一張桌子的,桌子上的內容也與祭菩薩時的大不一樣了.香燭是放在桌子的最南端的,而且盤子里裝的都是熟食,圍著桌子還放著6把椅子,每個“座位”前都準備著碗筷和酒杯,碗中盛了一點點飯,酒杯中也倒著酒,酒壺放在香燭旁邊.整個兒給人的感覺像是一家人圍坐著吃團圓飯.如同拜菩薩一樣的,也要跪拜祖宗們,只是長輩在說的時候的語氣似乎沒有拜菩薩時那么嚴肅了,多了些家常的味道.燒“佛”的同時還少了一些元寶.同樣是祭祀,但對祖宗們,多了一份綿長的人情味.最后就是關照自己的肚子了.雖然我們吃飯的規矩不是那么正統,但爺爺奶奶還是會笑著嘮叨幾句的,透著傳統的氣息.老一輩的人,難以忘懷這些規矩.年過完了,但愿中國的傳統文化永遠都不要過去.小朋友,這是我自己寫的,你稍微做些修改吧!添加一些你自己認為好的句子,在百度找些好的資料加進去,告訴你吧,我也是五年級的,別忘了給我加分.
農歷十月初一為什么去上墳
農歷的十月一日,是傳統習俗的“鬼節”,民間俗稱“十來一”,是農歷十月一日的簡稱。
\ 中國人有在這一日及以后一段時間內祭祀先人的風俗,民間一說為每年兩個鬼節,即“清明”和“十來一”,清明是收“鬼”的,就是把故人在陰間的魂請回來,要積極一點,早點“請”; “十來一”是放“鬼”的,要把故人的魂“送”回陰間去,故應殷殷挽留,可以遲一點。
\ 這就是“早清明晚十來一”的成因,指的是掃墓祭奠的時間。
\ 送寒衣節 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筑萬里長城。
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
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尸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
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
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
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
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
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
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
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
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
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
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
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
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
御寒泉臺果否用
但聞悲聲順耳來
”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
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
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
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
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
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今天是十月初一,你去上墳了嗎
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是紀念亡親的節日,一般是前后共計三天的時間。
十月初一上墳禁忌
陰歷初一(陽歷11月12日),又稱月朝”會有人把它稱之為“”。
這一天,與清明節、七月十五一樣,是一年中很重要的祭奠先人的日子。
是一年中僅有的兩個能在墳地動工的日子。
在這一期間,也會有需要禁忌的地方。
一、送寒衣,為先人御寒 十月初一是冬月的第一天,天氣變冷,人們準備好棉衣過冬。
想著地下的先人也需要御寒,就用紙折疊成衣物的模樣,燒化后讓先人穿著,謂之“送寒衣”。
送寒衣很有一些講究:
【第1句】:寒衣以自己親手疊的最好。
【第2句】:燒化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先人,免得到不了先人手中。
【第3句】:凡焚化的衣物、冥鈔等物,一定要焚燒充分,都化成紙灰。
相傳,只有充分燃燒,都變成紙灰,這些紙鈔、衣物,才能在陰曹地府使用。
不燒盡的話,亡人拿著也沒用。
【第4句】:如果不能回家上墳,可在十字路口,沖著家鄉方向燒化紙錢
【第5句】:孤魂野鬼也需要救濟為親人送寒衣的同時,另外再焚燒一些五色紙,以打發那些祭奠的孤魂,免得去搶先人們的。
二、上墳,表達哀思。
【第1句】:必備供品:香、水果、點心、菜蔬、酒、冥鈔、黃表紙、五色紙、包袱。
其中祭祀用的香是非常重要的,在古老的祭祀中,香成為人與神的媒介,通過虔心焚香設拜,可以上達天聽,下及幽冥。
好的香可以將你的意愿更好的傳達到幽域,向先輩傳達你的拳拳誠意,建議可以到無相銅爐為先人定一款祈福香,用先人生前喜歡的某種花草加上菊花制的香,讓這裊裊香煙,帶著你的思念之情,傳至幽冥法界,直至先人耳邊,從而得到先人的護佑,也是件殊勝的事情。
【第2句】:最佳上墳時間 上墳祭祖、掃墓,最好在上午9點---中午13點這個時間段,這時候陽氣充足。
【第3句】:禁忌 這天,天黑以后不要去墳地;不要在墳地嬉笑游戲;不要在墳地有不敬的言語。
過了十月初一那天宜上墳
我們江南有風俗習慣,平日里不可去祖上墳墓上墳,只有去看看就行,不能隨便在墳上加什么的,特別是加土。
主說有傷害風勢,清明、冬至前3天可以去的,你要提前那么多天,我也不知道了。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十月初一當日不上墳,初二才能去。
什么講究
錯
十月初一是寒衣節,但是上墳燒紙送寒衣必須在十月初一之前。
因為,十月初一之前必須收到寒衣并穿在身上才行。
為什么如此
我也不知道,民俗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十月初一上墳節離婚好不好啊
實際上這是一種思想觀念或者說這是一種迷信的想法畢竟離婚這個事情來說就不是好事就不要繼續用別的東西來證明了
十月初一上墳時間是幾天
十月初一前后的半個月內去上墳都是符合傳統風俗的。
十月初一,與清明、七月十五并列為中國三大鬼節,十月初一祭奠親人,意思是天氣冷了,要給逝者“送寒衣”,個人看法,逝者已矣,祭奠逝者是為了紀念逝者,更多還是安慰生者的內心。
確因其他原因離不開的,早一點、遲一些上墳都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