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廬山詩佳句
【第1句】: 【關于廬山的詩詞名句】
《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七律 毛澤東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東晉 謝靈運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②. 但欲掩昏旦,遂復經圓缺③. 捫壁窺龍池,攀枝瞰乳穴. 積峽忽復啟④,平途俄已絕⑤. 巒垅有合沓⑥,往來無蹤轍⑦. 晝夜蔽日月⑧,冬夏共霜雪⑨. ①絕頂:最高峰,最高處.嶠(jiào轎):山道. ②彌:更加.輟(chuò綽):停止. ③遂:于是. ④積:聚,累積.峽:兩山夾水處. ⑤俄:突然間. ⑥垅:丘壟.沓(tà踏):多而重復. ⑦轍(zhé哲):車輪壓出的痕跡. ⑧蔽:遮蓋. ⑨冬夏共霜雪:廬山由于襟江帶湖,地勢高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清涼.據古書記載,過去在林木茂盛的峽谷中,夏天也能找到殘雪,有“時見山翁來取雪”的句子. 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 李 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影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宿處青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間.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第2句】: 有關廬山的詩句名句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謝靈運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
但欲淹昏旦,遂復經圓缺。
積峽忽復啟,平途俄已絕。
巒垅有合沓,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題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瀑布
江 為
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萬里朝滄海,千尋出白云。
寒聲終自遠,靈派孰為分。
除鄧天臺后,平流莫可群。
題西林壁
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
一條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廬山
張 繼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
并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
佳句向誰傳。
晚泊潯陽望香爐峰
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
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
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
日暮空聞鐘。
廬山獨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鐘聲知何處?
蒼蒼樹里聞。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望廬山五老峰
李 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第3句】: 關于廬山的詩詞名句
1,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出自唐代:李白《望廬山瀑布》
白話文釋義: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2,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出自唐代: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白話文釋義:秀美的廬山挺拔在南斗旁,九疊云屏像錦繡云霞鋪張。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金闕巖前雙峰矗立入云端,三疊泉如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峰瀑布與它遙遙相望,重崖疊嶂聳云霄莽莽蒼蒼。
3,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出自唐代:李白《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白話文釋義:從西面登上香爐峰,向南望見瀑布高掛在山前。水流直下達三百丈,沿著山谷奔涌前行幾十里。速度快如風馳電掣,隱約之中宛如有白虹騰空。乍以為是銀河從天上落下,彌漫飄灑在半空中。仰觀瀑布那氣勢真雄奇啊,這是神靈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風也吹不斷,江上月光卻能直透其中。
4,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出自唐代: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白話文釋義:萬丈湍飛的瀑布從山間落下,望去像是從遙遠的天空降臨。奔騰直瀉沖擊著一片片雜樹,噴灑濺落穿透了一層層浮云。陽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樣絢爛,天氣清和時像風雨一樣可聞。靈異的山峰多具有秀麗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霧靄一片氤氳。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白話文釋義: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第4句】: 關于廬山的詩句
蘇軾的《題西林壁》。
全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首詩主要講了詩人在廬山游玩時,看到的廬山千姿百態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想。
詩文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在廬山之中。這句詩讓我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因為看不見,面對的事物又太大,他們不能摸到大象的全身,只能摸到一部分,就把大象說成了繩子、柱子、墻、扇子……后來還爭執不讓,多么可笑啊!可是,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呀!這首詩讓我明白了:只看到事物一部分,就自以為是,那是錯誤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常提醒人們明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第5句】: 關于廬山的詩句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
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余首。
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并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后的整個中國詩壇。
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簡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
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
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
“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
“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
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
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
《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望 石 門 鮑照 訪世失隱淪, 從山異靈士。 明發振云冠, 升嶠遠棲趾。
高峰插半天, 長崖斷千里。 氛霧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嶄絕類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韜樹必千紀。
雞鳴清澗中, 猿嘯白云里。 瑤波逐 空開, 霞石觸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參差悉相似。 傾聽風管賓, 緬望釣龍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穢城市。 ·〔鮑照簡介〕 鮑照,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灌云縣)人,生于晉義熙十年(414)。
由于出身微賤,而又生活在東晉末年門閥特權盛行的時代,一生受盡了歧視和打擊,只做過幾任小官。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鐘嶸在《詩品》中說:“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他的作品充滿了懷才不遇的牢騷和憤懣不平的情緒,其詩風雄健奔放,對后代詩人特別是李白有很大影響。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職時,曾游廬山。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謝靈運 山行非有期, 彌遠不能輟。
但欲淹昏旦, 遂復經圓缺。 積峽忽復啟, 平途俄已絕。
巒垅有合沓, 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謝靈運簡介〕 謝靈運,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會稽,謝玄之孫,生于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晉孝武帝時襲封康樂公。
劉裕代晉,起為散騎常侍。少帝時,出為永嘉太守。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讓他出任臨川內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彈劾,流徙廣州。
元嘉十年(433)被殺于廣州,時年49歲。他好為山澤之游,嘗與賓客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到臨海,從者數百人。
他的山水詩能再現大自然之美,語言富有色澤和光彩,是我國山水詩的開創人,曾在義熙七、八年(411-412)兩次到廬山游覽,與慧遠友善。 ·〔題釋〕 作者登上廬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時抒懷。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
《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
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第6句】: 描寫廬山的古詩句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 望廬山五老峰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 望廬山瀑布水(其一)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徐凝 廬山瀑布
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張繼 江上送客游廬山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孟浩然 晚泊潯陽望香爐峰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元稹 廬山獨夜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 望廬山五老峰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 望廬山瀑布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蘇軾 初入廬山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蘇軾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蘇軾 過廬山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題西林寺壁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蘇軾 過圓通詩
【第7句】: 描寫廬山的詩句古詩古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望廬山瀑布》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徐凝《廬山瀑布》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