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畫鷹畫的好句子集錦200句
杜甫《畫鷹》古詩配畫及賞析
畫鷹
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奴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鏃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注釋 】
【第1句】:素練--作畫用的白絹。風霜:指秋冬肅殺之氣。這里形容畫中之鷹兇猛如挾風霜之殺氣。
【第2句】:畫作:作畫,寫生。殊:特異,不同凡俗。
【第3句】:奴身:即竦身。是收斂驅體準備搏擊的樣子。思狡免:想捕獲狡兔。
【第4句】:側目:斜視。似愁胡:形容鷹的眼睛色碧而銳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為喻。愁胡:指發愁神態的胡人。
【第5句】:絳:絲繩,指系鷹的繩子。鏃:金屬轉軸,指鷹繩另一端所系的金屬環??罢嚎梢越獬?/p>
【第6句】:軒楹:堂前窗柱,指懸掛畫鷹的地方。勢可呼:畫中的鷹勢態逼真,呼之欲飛。
【第7句】:何當:安得,哪得。這里有假如的意思。擊凡鳥:捕捉凡庸的鳥。
【第8句】:平蕪--草原。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句句是鷹,句句是畫"(《杜詩解》)。與《房兵曹胡馬》約作于同時。作者借鷹言志,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曲盡其妙"(《瀛奎律髓》),從而表現了自己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畫上題詩,是我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民族風格。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畫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畫面上題詩,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為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時只是以詩贊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過,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后世畫上題詩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之多與影響之大,終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這首題畫詩大概寫于開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于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壯志。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第1句】: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仿佛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何謂倒插法?試看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的起筆曰:“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先從畫鷹之人所畫的角鷹寫起,然后描寫出畫面上所產生的肅殺之氣,是謂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后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著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如《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的起筆曰:“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畫鶻行》的起筆曰:“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薄斗钣^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的起筆曰:“沱水臨中座,岷山到北堂。”這些起筆詩句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是正面文章。頷聯的“e(sǒng聳)身”就是“竦身”?!皞饶俊?,句見《漢書。李廣傳》:“側目而視,號曰蒼鷹?!庇忠妼O楚《鷹賦》:“深目蛾眉,狀如愁胡?!痹僖姼敌对澈镔x》:“揚眉蹙額,若愁若嗔。”杜甫這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真是傳神之筆,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頸聯“絳鏇(tāo tao xuan滔眩)”的“絳”是系鷹用的絲繩:“鏇”是轉軸,系鷹用的金屬的圓軸?!败庨骸笔翘们袄戎?,此指畫鷹懸掛之地。這兩句是說系著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用真鷹來作比擬,以這兩聯詩句,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
此兩聯中,“思”與“似”、“摘”與“呼”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八肌睂懫鋭討B,“似”寫其靜態,“摘”寫其情態,“呼”寫其神態。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但從“堪”與“可”這兩個推論之詞來玩味,畢竟仍是畫鷹。
最后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托著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說: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昂萎敗焙邢P抑猓褪窍M孃椖軌蜃兂烧纡?,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懊本洌姲喙獭段鞫假x》:“風毛雨血,灑野蔽天?!敝劣凇胺缠B”,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边@是把“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著自己的感慨曰:“為君除狡兔,會是翻繳稀”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筆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對畫鷹神態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入收結,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題。浦起龍《讀杜心解》評曰:“起作驚疑問答之勢?!甧身’、‘側目’此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堪摘’、‘可呼’,此從畫鷹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一齊揭出?!笨梢姶嗽?,不唯章法謹嚴,而且形象生動,寓意深遠,不愧為題畫詩的杰作。
杜甫《畫鷹》
畫 鷹 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摘, 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畫上題詩,是我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民族風格。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畫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畫面上題詩,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為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時只是以詩贊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過,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后世畫上題詩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之多與影響之大,終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這首題畫詩大概寫于開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于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壯志。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
【第1句】: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仿佛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何謂倒插法?試看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的起筆曰:“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先從畫鷹之人所畫的角鷹寫起,然后描寫出畫面上所產生的肅殺之氣,是謂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后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著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如《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的起筆曰:“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畫鶻行》的起筆曰:“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的起筆曰:“沱水臨中座,岷山到北堂。”這些起筆詩句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是正面文章。頷聯的“?(sǒng聳)身”就是“竦身”。“側目”,句見《漢書·李廣傳》:“側目而視,號曰蒼鷹。”又見孫楚《鷹賦》:“深目蛾眉,狀如愁胡。”再見傅玄《猿猴賦》:“揚眉蹙額,若愁若嗔。”杜甫這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真是傳神之筆,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頸聯“絳鏇(tāo xuàn滔眩)”的“絳”是系鷹用的絲繩;“鏇”是轉軸,系鷹用的金屬的圓軸。“軒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畫鷹懸掛之地。這兩句是說系著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用真鷹來作比擬,以這兩聯詩句,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
此兩聯中,“思”與“似”、“摘”與“呼”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思”寫其動態,“似”寫其靜態,“摘”寫其情態,“呼”寫其神態。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但從“堪”與“可”這兩個推論之詞來玩味,畢竟仍是畫鷹。
最后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托著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說: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 “何當”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毛血”句,見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至于“凡鳥”,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這是把“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著自己的感慨曰:“為君除狡兔,會是翻?上。”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筆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對畫鷹神態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入收結,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題。浦起龍《讀杜心解》評曰:“起作驚疑問答之勢。……‘?身’、‘側目’此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堪摘’、‘可呼’,此從畫鷹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一齊揭出。”可見此詩,不唯章法謹嚴,而且形象生動,寓意深遠,不愧為題畫詩的杰作。
《畫鷹》杜甫
畫鷹 杜甫 素練風霜起, 蒼鷹畫作殊。 雙身思狡兔, 側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摘, 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 毛血灑平蕪。杜甫詩鑒賞:
這是一首題畫詩。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畫意,寄托感慨,往往在作品完成以后,在畫面上題詩,以取得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后世畫上題詩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最多與影響最大。
這首題畫詩大概作于開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于理想,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壯志。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
【第1句】: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旨。以驚訝的口吻起句: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陣風霜肅殺之氣,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有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先從畫鷹之人所畫的角鷹寫起,然后勾勒出畫面上所產生的肅殺之氣,就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后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勾畫出畫鷹的氣勢,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繪畫面上蒼鷹的神態,是正面文章。頷聯的“扌雙身”就是“竦身”。“側目”句見《漢書·李廣傳》:“側目而視,號曰蒼鷹。”
又見孫楚《鷹賦》:“深目蛾眉,狀如愁胡。”再見傅玄《猿猴賦》:“揚眉蹙額,若愁若嗔。”杜甫這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仿佛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使一只勇猛矯健的雄鷹瞬間展現在讀者面前。頸聯“絳鏇”的.“絳”是系鷹用的絲繩;“鏇”是轉軸,系鷹用的金屬的圓軸。
“軒楹”是堂前廊柱,這里指畫鷹懸掛之地。這兩句是寫系著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就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仿佛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繪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以真鷹來作比擬,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此兩聯中,“思”與“似”、“摘”與“呼”兩對詞,將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思”寫其動態,“似”寫其靜態,“摘”寫其情態,“呼”表現其神態。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
最后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把畫鷹當作真鷹,寄托詩人的思想。大意是說: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何當”含有希望之意,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毛血”句,見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至于“凡鳥”,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這是將“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著自己的感慨曰:“為君除狡兔,會是翻韝上。”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勢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對畫鷹神態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入收結,寄寓詩人的思想,揭示主題。浦起龍《讀杜心解》評曰:“起作驚疑問答之勢。..‘扌雙’身、‘側目’,此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堪摘’、‘可呼’,此從畫鷹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一齊揭出。”可見此詩,不但章法嚴謹,而且形象生動,寓意深遠,實為題畫詩的杰作。
絕句杜甫古詩配畫
《絕句》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只,不覺勾起了鄉愁,細致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提供了絕句杜甫的古詩配畫,歡迎欣賞!
絕句
作者: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空中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開來的船只。
《絕句》鑒賞: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垸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皟伞焙汀耙弧毕鄬?;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終于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系。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安础弊?,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于“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