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根雕的句子
【第1句】: 描寫根雕的句子
【第1句】:選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須選擇材質堅硬、木質細膩、木性穩定、不易龜裂變形、不蛀不朽能長久保存的樹種,如黃楊、檀木、櫸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藝造型的上好材質品種。被水淤泥淹沒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經數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陰沉根木,其質堅幾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藝的佳材。根材造型的選擇標準可概括為“稀、奇、古、怪”四種類型,此類素材在自然界極為難得。
【第2句】:在諸多的人物根雕作品里,有幾個顏色烏如碳漆的根雕引起了我的注意。這種材質名為“烏木”,是埋藏在地下達千年以上的木化石,切面光滑,木紋細膩,經過適當的打磨,溫潤如玉,明亮如鏡。烏木十分稀少,價值接近于紫檀,也是制作仿古家具,根雕的骨灰級絕佳材料。鄭先生用烏木制作的達摩,寶相莊嚴,透出一種滄桑,透出一股淡定,連細膩的紋路都隱約閃現,似乎是對大千世界的點滴追尋和參透。濟康先生的儒雅和宏圖,鄭世有先生的高才和大氣,我窮盡墨汁也不足描寫,可我還是壓抑不住自己仰慕的心情,因為虞卿閣里發出的芬芳和我窗外的沾巴花的清香一樣,都會令人如癡如醉,心旌搖搖。真是:“紫檀有幸邀李杜,一閣根雕透乾坤”。
【第3句】:根雕文化園有一個精美的根雕博物館,曾經上報過世界吉尼斯紀錄,但還沒有批準。
我們進入了根雕博物館,看到了逼真的老虎,好像一口要把我們吞下去似的;看到了氣勢磅礴的“根魂”,這可是鎮館之寶呢;還看到了一只“金蟾”,寓意著財源滾滾,招財進寶。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五百羅漢了。這五百羅漢,是著名雕刻家徐谷青雕刻了整整十年才完成的,十分獨特。他們有的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有的獨自打禪,閉目凝神;有的拿著佛珠,合十字手,看上去就像在數珠子一般;有的挖耳捏鼻,有的大腹便便,肥頭大耳,悠然自得;有的獨自站立,凝視遠方;有的正在“阿彌陀佛”地念著……真是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啊!
回來的途中,聞著一路花香,我不禁感嘆道:這根雕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啊!
【第2句】: 形容木雕的句子
木雕工藝品木質堅韌、紋理細密、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在制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木雕工藝品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工藝品的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狀動態越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木雕工藝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好的工藝品能體現出雕刻師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雕刻技術。對于收藏工藝品的人來說,收藏自己喜歡的工藝品,能陶冶情操,能給自己繁忙的空間注入無限的活力,同時給自己創造出豐富的想象空間。
木雕簡介: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常常被稱為“民間工藝”。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在我們國家的工種分類中為“精細木工”。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采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樹根雕刻”。木雕有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并用。有的還涂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
起源:
木雕藝術起源于新石器時期的中國,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于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現,標志著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術大放光彩的時期,木雕工藝也日趨完美。許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練、刀法熟練流暢、線條清晰明快的工藝特點,成為當今海內外藝術市場上的“寵兒”。明清時代的木雕品題材,多見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吉慶有余、五谷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松鶴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當時社會歡迎。
主要分類:
中國木雕,分布極廣,此衰彼興,潮起潮落。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資源條件,取材不一,工藝不同,形成了諸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的流派。
在我國,木雕流派大多是以地域來區分的。例如: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泉州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北京宮燈,臺灣木雕,寧波朱金木雕,云南劍川木雕,湖北木雕船,曲阜楷木雕刻,蘇州紅木雕刻,上海紅木雕,南京仿古木雕,江蘇泰州彩繪木雕,山西木雕,山東濰坊紅木嵌根雕,上海黃楊、白木小件雕,遼寧永陵樺木雕,貴州苗族龍舟雕、面具雕,江西儺面具雕,湖北通山木雕、咸浦邦木雕,天津木雕,東山海柳雕等等。
這些木雕流派在全國或者當地都極具影響力,而最為著名的是泉州木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這五大流派被稱為“中國五大木雕”。
【第3句】: 求描寫根雕藝術的語言
在根雕創作中,大部分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據《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后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說的是唐時鄴官李泌采用天然樹根,制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一事。韓愈在《題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的詩句。詩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視作“神佛”形象的根藝作品。宋、元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在我國的一些石窟和廟宇內,至今仍然保存著根雕的佛像,這些樹根雕刻的佛像,可與泥塑、石雕的媲美。四十多年前被毀的蘇州飲馬橋堍關帝廟內的關帝像,就是用樹干帶根雕成的。
七枝八杈、形態復雜的根體
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與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結合起來,實現原定的創作設想。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雖經施藝但不留明顯痕跡,使整個作品的藝術風格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