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遷鶯真宗幸澶淵這句子表達了
【第1句】: 古語:真宗幸凜淵的意思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邊城寒早,恣驕虜,遠牧甘泉豐草。
鐵馬嘶風,氈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擾。 廟堂折沖無策,欲幸坤維江表。
叱群議,賴寇公力挽,親行天討。 縹緲,鑾輅動,霓旌龍旆,遙指澶淵道。
日照金戈,云隨黃傘,徑渡大河清曉。 六軍萬姓呼舞,箭發狄酋難保。
虜情懾,誓書來,從此年年修好。?[1]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這是李綱的七首詠史詞之一。
寫的是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侵略軍深入宋境,京師震動。主和派力主遷都避敵。
寇準獨排眾議,力主真宗親征澶淵。結果打敗了遼軍,保住了疆土,宋遼議和,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在今河南濮陽。 澶淵之盟距李綱時期已有一百多年了,已成為歷史。
但歷史往往有某些相似之處。宋欽宗時金國對大宋的侵略無異于當年遼對宋的侵略,且又過之。
李綱在詞中敘述史事,目的是以古喻今,對欽宗進行諷喻:“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他希望欽宗能從真宗幸澶淵的史實得到啟示,振作起來,抗金衛國,不要一味怯懦逃跑。
首句“邊城寒早”。從邊境自然氣候的早寒,烘托戰爭威脅之嚴重。
驕橫恣肆的胡虜,竟敢遠來侵占中國甘美的泉水,豐茂的草原,“鐵馬嘶風,氈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擾”。敵人的鐵騎縱橫,他們披著氈裘,冒著大雪,使一方國土受到嚴重的騷擾。
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廟堂折沖無策,欲幸坤維江表”。廟堂,指朝廷。
折沖,指抗擊敵人。坤維,地的四角。
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1004年,遼兵大舉入侵,“急書一夕凡五至”,真宗驚慌失措,無計抗擊遼兵,召群臣商議對策。
宰相寇準力主真宗御駕親征,真宗感到很為難。參知政事江南人王欽若主張駕幸金陵;四川人陳堯叟主張駕幸成都。
成都遠離汴京,故說“坤維”,即地角之意。不論南逃或西逃,都是主張放棄中原,包括汴京在內。
把遼兵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土地,拱手送出去。真宗問寇準:到底怎么辦?寇準答道:“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
今陛下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奈何……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勢深入,天下可復保耶?”(《宋史·寇準傳》)真宗不得已,勉強同意親征。
真宗到澶淵南城,群臣畏敵,又請求圣駕就此駐扎,不再前進。又是寇準力排眾議,據理力爭。
真宗乃渡澶淵河(即“徑渡大河清曉”),直達前軍。所以李綱滿懷熱情地寫道:“叱群議,賴寇公力挽,親行天討。”
“親行天討”就是天子代表上天親自討伐有罪的人。此指抗擊遼軍。
“鑾輅動,霓旌龍旆,遙指澶淵道。日照金戈,云隨黃傘,徑渡大河清曉。”
對真宗親征澶淵,李綱在詞中極力夸張、鋪敘,熱情地、形象地描繪了天子御駕親征的儀仗之盛,威儀之大,恰與欽宗的畏縮逃跑構成鮮明對比,一揚一抑,從側面對欽宗作了委婉的批評。 “六軍萬姓呼舞,箭發狄酋難保。”
皇帝親征,大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大大振奮了民心,宋遼兩軍在澶州對峙,當遼國統軍撻覽出來督戰時,被宋軍用弩箭射死,挫敗遼軍。于是,“虜情懾,誓書來,從此年年修好。”
宋遼議和,互立誓書,訂立“澶淵之盟。” 本來澶淵之戰,形勢對宋有利。
由于真宗畏敵之心未除,而主和派王繼忠、畢士安和曹利用等洞悉真宗隱衷,力主和議。和議的結果是戰勝國北宋反而向戰敗國遼國每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不但勝利果實化為烏有,反把遼軍從戰場上沒有得到的財物拱手送遼,自愿居于屈辱地位。這真是歷史上的大笑話。
本來,當遼使請和時,寇準不許。遼使堅請,寇準要“邀使者稱臣,且獻幽州地”(《宋史·寇準傳》)。
真宗惟恐和議不成,主和派又誣蔑寇準“幸兵以自取重”(《宋史·寇準傳》)。寇準不得已,勉強同意和議。
這次和議的結果雖不夠理想,條件也不能令人完全滿意,但皇帝畢竟親征了,軍事上畢竟取得了一次勝利,阻止了遼軍攻勢向內地推進,保住了京都,保住了中原,沒有喪失土地。寇準應該是有功的,但事后卻被投降勢力排擠,被貶往陜州。
處于南北宋之交的李綱,在他浮沉起伏的宦海生涯中,頗有與寇準相似的遭遇。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圍汴京,欽宗表面上表示要親征,保衛京城,實則內懷恐懼。
投降派宰相白時中和李邦彥等乘機勸欽宗棄城逃跑。當時任尚書右丞的李綱卻振臂一呼,登城督戰,擊敗金兵,保住了京城,立了大功。
事后卻被罷免,削去兵權,遠謫揚州。高宗時雖曾一度為相,積極準備抗金,但僅七十五天,措施尚未及見成效,又被罷相貶斥。
他雖有寇準之才,但時勢不允許他成就類似寇準的業績,這時南宋的國勢已遠不及真宗時期,而高宗的怯懦畏敵,卻超過了真宗。李綱所受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卻甚于寇準。
現實使李綱明白:要想如澶淵之盟那樣用銀絹換取和平已經不可能了。但由于李綱對國家對民族的高度熱愛,對侵略成性的驕虜無比痛恨,他在主觀感情上不愿意接受這個嚴酷的現實。
所以,他對寇準功績的贊揚,也是希望能有像寇準這樣的忠臣力挽狂瀾,也寄托著他的自勉和身世之感。他對真宗的歌頌,也是對高宗的激勵,因為曾御駕親征的真宗,比起一味逃跑的高宗畢竟大不相同,結果也不一樣。
?[1]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李綱(1083—1140),字伯紀,福建邵武人。1112。
【第2句】: “喜”字的三字詞語有哪些
【第1句】:喜吟吟
【讀音】:xǐ yín yín
【解釋】:快活的樣子
【造句】:當吳敦夫來到天山宴會廳時,百名孤兒喜吟吟地齊聲問候:“爺爺新年好!
【第2句】:喜洋洋
【讀音】:xǐ yáng yáng
【解釋】:形容非常得意或異常歡樂的樣子
【造句】:他起先有禮貌地點點頭,隨后他臉上露出了那種喜洋洋的,會心的微笑。
【第3句】:喜滋滋
【讀音】:xǐ zī zī
【解釋】:形容心里很高興。
【造句】:她兒子來看望她,她心里喜滋滋的。
【第4句】:喜津津
【讀音】: xǐ jīn jīn
【解釋】:得意的神情。
【造句】:他得了第一名,整個人都是喜津津的。
【第5句】:喜遷鶯
【讀音】:xǐ qiān yīng
【解釋】:詞牌名;曲牌名
【造句】:喜遷鶯真宗幸澶淵邊城寒早。
【第6句】:喜蟲兒
【讀音】:xǐ chóng ér
【解釋】:報喜信的人;指稱媒人。
【造句】:一大早喜蟲兒的歡笑聲就把我們吵醒了。
【第7句】:喜沖沖
【讀音】:xǐ chōng chōng
【解釋】:形容非常高興的樣子
【造句】:他喜沖沖的進去了。
【第8句】:喜相逢
【讀音】:xǐ xiāng féng
【解釋】:明 代朝服樣式的一種。
【造句】:他們二人在這喜相逢了。
【第9句】:法喜食
【讀音】:fǎ xǐ shí
【解釋】:指佛法。謂聞法歡喜,可以長養善根,增益慧命。
【造句】:《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第10句】:進門喜
【讀音】:jìn mén xǐ
【解釋】:指新婚日所懷的身孕。
【造句】: 《小說家》1984年第3期:“憑著一種本能,她知道這是‘有’了,說不定,還是那種‘進門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