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思鄉的優美句子
【第1句】: 描寫思鄉 句子
【第1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第2句】: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第3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第4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第5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 【第6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第7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第8句】: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第9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第10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第11句】: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第12句】: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第13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第14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第15句】: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第16句】: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第17句】: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第18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第19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第20句】: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第21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第22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第23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第24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第25句】: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第26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 【第27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 【第28句】: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第29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第30句】: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 【第31句】: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歌頭>> 【第32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 循此名句,可檢索或閱讀全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 .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 .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歌頭>>。
【第2句】: 關于思鄉的優美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戌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夏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人日思歸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長安春望
(唐)盧綸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3句】: 形容思鄉的句子
【第1句】:片云凝不散,遙掛望鄉愁。
——戎昱《云夢故城秋望》【第2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第3句】: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
——杜牧《贈別》【第4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第5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渭城曲》【第6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第7句】: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第8句】: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薩蠻》【第9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無題》【第10句】: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司空圖《漫書五首》【第11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州》【第12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第13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三首》【第14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第15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第16句】: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第17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第18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第19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賀知章《回鄉偶書》【第20句】:旅次經寒食,思鄉淚濕巾。——李中《客中寒食》【第21句】: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第22句】: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第23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贈別》【第24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第25句】: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浪淘沙》【第26句】: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第27句】: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
——韋莊《江外思鄉》【第28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第29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杜甫《贈衛八處士》【第30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度大庾嶺》【第31句】: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第32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第4句】: 關于“鄉愁”的句子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啊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福建永春人,中國臺灣當代著名詩人。
出生在中國傳統的重陽節,父親是一名國民黨政府官員。抗戰期間,舉家搬到重慶。
1947年詩人同時考取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由于不想離開母親,詩人選擇了后者。1949年轉入廈門大學。
1950年隨全家前往臺灣。1951年,詩人得到梁實秋的指點。
1952年詩人從臺大畢業,出版其第一部詩集《舟子的悲歌》,反響不大。次年,進部隊擔任編譯官。
1956年,詩人退役,開始在一些學校教書,同時主編《藍星》等文學雜志;同年9月詩人與表妹范我存結婚。1958年、1966年,詩人兩次前往美國。
1974年,詩人前往香港教書,1981年和黃藥眠、辛笛等詩人會晤,相互間作了親切的交流。1992年,他終于盼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一天,他與妻子一道,回到家鄉故土。
詩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有《藍色的羽毛》、《白玉苦瓜》、《隔水觀音》及散文集《逍遙游》等。 名作賞析 鄉愁,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是成千上萬首詩表現的主題。
然而,將之作為一個長期寫作的主題,在中國文學史上,余光中恐怕還是第一人。在他眾多寫鄉愁的詩中,《鄉愁》一詩毫無疑問是流傳最廣、最為委婉動人的一首。
那一寸見方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小時候的依戀,在互通音訊中詩人獲得了母親的安慰。一張窄窄的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相思和依偎;在來來往往中,詩人填補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
一黃土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的相見。詩人的心歸往何處?那鄉愁竟是不能圓的夢了!“這頭”和“那頭”終于走向了沉重的分離,詩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
詩人在這強烈的情感中轉入對現在的敘述。現在,那灣淺淺的海峽,竟成了一個古老民族的深深傷痕,也是詩人心中的傷痕,是和詩人一樣的千千萬萬中華子孫的傷痕。
詩的意境在這里突然得到了升華。那鄉愁已不僅僅是詩人心中的相思和苦悶,它還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相思和苦悶。
詩歌由此具有了一種深層的象征意義。那母親難道不是祖國的象征?那情人難道不是詩人的自喻? 詩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這些意象和“這”、“那”簡單的詞融合在一起,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緊緊聯系在一起,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間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正如詩人所言:“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
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敘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無盡的相思。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飾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了詞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回旋往復,一唱三嘆。
詩人就是用自己真實的感受,用音樂般的語言唱出了心中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這種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現代詩風在臺灣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可以說,余光中的詩使得臺灣詩壇的現代詩臻于成熟。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故鄉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春酒》 小時候 過年是一杯甜甜的春酒 酒中浸潤著我的幸福與嬌羞 長大后 回憶是一杯苦澀的春酒 酒杯載著我滿滿的情與愁而如今 到哪里去找我家鄉的春酒 清清的 香香的 沾著母親味道的 哪怕是一指甲縫的春酒 故鄉的酒 過年的酒 游子心中醉人的酒喲朋友 別忘了 出門在外 也給自己斟一杯人生的春酒 推薦閱讀表現海外游子思鄉的文學作品:琦君《故鄉的桂花雨》、瓊瑤《剪不斷的鄉愁》、蕭乾《棗核》、余光中、席慕容的《鄉愁》和舒蘭的《鄉色酒》。
【第5句】: 關于鄉愁的句子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枝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三毛的《鄉愁》】 【全文】 二十年前出國的時候,一個女友交在我手中三只扎成一團的牛鈴。
在那個時代里,沒有什么人看重鄉土的東西。還記得,當年的臺北也沒有成衣賣。
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著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國雜志,看中了的款式,就請裁縫給做,而紐扣,也得自己去城里配。
那是一個相當崇洋的時代,也因為,那時臺灣有的東西不多。當我接過照片左方的那一串牛鈴時,問女友哪里弄來的,她說是鄉下拿來的東西,要我帶著它走。
搖搖那串鈴,它們響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東西卡在喉嚨里似的,一碰它們,就咯咯的響上那么一會兒。 將這串東西當成了一把故鄉的泥土,它也許不夠芳香也不夠肥沃,可是有,總比沒有好。
就把它帶了許多年,擱在箱子里,沒怎么特別理會它。 等我到了沙漠的時候,丈夫發覺了這串鈴,拿在手中把玩了很久,我看他好似很喜歡這串東西的造形,將這三個鈴,穿在鑰匙圈上,從此一直跟住了他。
以后我們家中有過風鈴和竹條鈴,都只掛了一陣就取下來了。居住的地區一向風大,那些鈴啊,不停的亂響,聽著只覺吵鬧不如沒風的地方,偶爾有風吹來,細細碎碎的灑下一些音符,那種偶爾才得的喜悅,是不同凡響的。
以后又買過成串成串的西班牙鈴鐺。它們發出的聲音更不好,比咳嗽還要難聽,就只有掛著當裝飾,并不去聽它們。
一次我們住在西非尼日利亞,在那物質上吃苦,精神上亦極苦的日子里,簡直找不到任何使人快樂的力量。當時,丈夫日也做、夜也做,公司偏偏賴帳不給,我看在眼里心疼極了,心疼丈夫,反面歇斯底里的找他吵架。
那一陣,兩個人吵了又好,好了又吵,最后常常抱頭痛哭,不知前途在哪里,而經濟情況一日壞似一日,那個該下地獄去的公司,就是硬吃人薪水還扣了護照。 這個故事,寫在一篇叫做《五月花》的中篇小說中去,好像集在《溫柔的夜》這本書里,在此不再重復了。
就在那樣沮喪的心情下,有一天丈夫回來,給了我照片右方那兩只好似長著爪子一樣的鈴。我坐在帳子里,接過這雙鈴,也不想去搖它們,只是漠漠然。
丈夫對我說:“聽聽它們有多好,你聽——。”接著他把鈴鐺輕輕一搖。
那一聲微小的鈴聲,好似一陣微風細雨吹拂過干裂的大地,一絲又一絲余音,繞著心房打轉。方要沒了,丈夫又輕輕一晃,那是今生沒有聽過的一種清脆入谷的神音,聽著、聽著,心里積壓了很久的郁悶這才變做一片湖水,將胸口那堵住的墻給化了。
這兩只鈴鐺,是丈夫在工地里向一個尼日利亞工人換來的,用一把牛骨柄的刀。 丈夫沒有什么東西,除了那把不離身的刀子。
唯一心愛的寶貝,為了使妻子快樂,換取了那副鈴。那是一把好刀,那是兩只天下最神秘的銅鈴。
有一年,我回臺灣來教書,一個學生拿了一大把銅鈴來叫我挑。我微笑著一個一個試,最后挑了一只相當不錯的。
之后,把那兩只奈及利亞的銅鈴和這一只中國鈴,用紅線穿在一起。每當深夜回家的時候,門一開就會輕輕碰到它們。
我的家,雖然歸去時沒有燈火迎接,卻有了聲音,而那聲音里,唱的是:“我愛著你。” 至于左邊那一串被女友當成鄉愁給我的三個銅鈴,而今的土產、禮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賣。
而我的鄉愁,經過了萬水千山之后,卻覺得,它們來自四面八方,那份滄桑,能不能只用這片腳踏的泥土就可以彌補,倒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敖紅亮的《鄉愁》 思念家鄉的淚珠 滴落在雨天的屋檐下 碗里 飯里 咽進肚里 讓思鄉者傾醉 醉在夢里 夢在鄉里 是一只蘆葦笛 鳴在鄉思者的心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