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都很好句子迷聚集100句
淺談佛系美文
大約在20xx年底,“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絡。大部分的人事物均被冠與“佛系”,比如“佛系青年”、“佛系人生”、“佛系少女”等……一句“你是佛系!”帶著調侃和鄙夷的眼神。大部分人排斥自己是佛系,冠與別人是佛系,“佛系”好像是不好的詞語,一種莫名其妙的頹廢。那么什么是佛系呢?
剛畢業的時候,在一家模具公司實習,有個同班同學在工作之余就會時常問我:“如果給你10萬人民幣,你會做什么?”我說:“我會先把它存入銀行,再看看怎么支配。”他得意地說:“你傻啊!是我,我就去做生意!”我好奇地問他:“你要什么生意?”他說:“不知道……反正就是要去做生意啦。”我一臉的不相信。
今年某個時候,有同事問我:“快要發工資了,你準備做什么?”我說:“存起來。”她說:“你都不花錢嗎?”我說:“看需求……”她說:“你就沒有一點理想嗎?”我說:“這點工資,撐不起我的理想,廣積糧,緩稱王。這是現在唯一能的。”她說:“你就是佛系青年!”我一聲嘆息,不是緩稱王嗎?得忍!
某一天的下班,同事們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剛好老板回來,他坐在沙發上跟我們聊天,我一邊看著新聞一邊聽。老板感嘆地說:“現在房價好貴啊!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倒下來。”同事們都說:“是啊!”后面又聊到他的孩子,他的女兒。他說:“我女兒長得太高了,智商跟不上!”我說:“高是一個優點不是,那智商也正常,年紀小而已嘛!有什么好憂傷的。”后來就不知道怎么的就說道:“你們年輕人,不要老是玩游戲,要好好努力,要不然買不起房子咯。”我說:“我不買。”有同事說:“難道你不結婚,不生小孩了嗎?”我說:“我老家有房,我買房子跟結婚沒關系,再說現在想買房子,得過10年才付得起首付。”后面我不跟他們討論了。其實我對老板說的是,好好努力和買房的'第一步,就是辭工,你那工資買個磚頭都數得過來。
有一天,一個同事說,公司老板們在朋友圈里瘋狂地轉發《富人的思想》,我問他:“有多瘋狂?說的是什么啊?”他說:“未曾了解。”我跟他說:“我懶得看,條條道路通羅馬,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思想根本不中用!”他說:“你怎么知道沒用,你又沒看過。”我就說:“光有思想有什么用?你想運用你的思想,也要有錢才行啊!比如你想投資房產,得有一定的資金能撬得動杠桿才行啊!你想做生意,也要有一定的資金,先別說經驗和成功率的事了。現在存點錢才有未來的運作嘛!”后來都懶得說了。其實我只是想看看《富人的思想》里寫的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幫助,而不是瘋狂不瘋狂的事,“形式主義”是沒用的。
某一天,在新浪網上,有一篇《喪文化是功利社會的一劑解藥》。里面有這樣的一段話:有人發奮,有人頹廢。允許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工作、去生活,這才是正常的多元社會。如果整個社會都在發奮,那就像一個沒有肝臟的身體,支撐不了多久,就會崩潰的。佛系和喪文化,作為成功學的一劑解藥,讓一部分人在清醒或者混沌狀態下看到自己真正的內在需求,也許,是促使社會從一致追求上進,追求成功(名利)的亢奮狀態走向正常化的清涼劑。不被名利欲望所奴役的人,自有一種與世無爭的平靜從容。
還有一篇不知名字文章,里面寫到:人為什么不愛看書?為什么坐如針氈?走如送命?晚上會遲遲不想睡覺?人靜靜的就會覺得煩?好似人就應該“不是在掙錢就是在掙錢的路上”。如果人們的行為少了“功利性”,人就能夠靜下心來看書,坐著會感到舒服,走著會很輕松,晚上睡覺會心安理得,人靜靜的,也覺得上天給你放假的機會,應該感到愉快。
作為一個正常的人,我不認為有些人就應該頹廢,有些人就應該奮發。而是認為:“人,不能處于一種矛盾的痛苦中,在焦慮急躁的環境下,學會排除矛盾,認識自我,走出自己的路”。女帝說的好:“你的頂峰,不是我的頂峰,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爬上我現今能攀上的高峰,然后一步一步走向,我曾不見過的天下。”如果真想成功,應該脫虛就實,做能做的,得能得的,才會擁有想要的“天下”。
說了那么多,什么是“佛系”呢?
網絡上的含義是:比較頹廢的一種生活態度。我想,它只是現代焦慮的環境之下所產生的一個詞語而已吧!人,注定是一個愛折騰的動物。經濟學上說:社會能提供的,總比人們想擁有的少,如果因為這樣而產生的焦慮,那么人總不可能擺脫得掉,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地大,人們總需要學習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合理地控制好欲望,享受能夠擁有的。
季羨林談佛
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季羨林是如何談佛的?
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在歷史上,佛教曾經在印度和其他一些亞洲國家里流行過。一直到今天,它還在這些國家里不同程度地流行著。
但是,盡管古今中外研究佛教的書籍、文章已經是汗牛充棟,真正搔著癢處的卻是絕無僅有。這大大地影響了我們對于這個有世界意義的宗教的理解。
恩格斯說過,基督教的歷史起源問題是“我們社會主義者也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我想,對我們來說,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也是這樣。下面我就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膚淺的看法。
佛教興起時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佛教興起于公元前五六世紀。這時印度情況是怎樣的呢?
雅利安人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從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侵入印度。他們先在西北部旁遮普一帶立定了腳跟,然后逐漸向東擴展。到了公元前五六世紀的時候,他們已經到達了孟加拉或者更東的地方,他們的勢力遍布整個北印度、恒河和朱木拿河匯流的地方,成了婆羅門教的文化中心。印度原有的土著居民有的被迫南遷,或者向北方和東方撤退;有的還留在原住的地方,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忍受著外來侵略者的奴役和壓迫。當時印度正處在奴隸社會,這些人就是奴隸或者接近奴隸的人。
從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來看,雅利安人顯然低于本土居民。最近幾十年來的發掘工作,證明了本土居民創造的所謂“印度河流域的文化”水平是相當高的。雅利安人繼承了這種文化,與本土居民共同努力,加以發展。到了佛教興起的時候,北印度早已由青銅器時代轉入鐵器時代了。
生產工具的改進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原始居民多從事農業,而雅利安人則本是游牧民族,到了這時候,農業的地位也漸趨重要。農村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農村公社,土地是公有的,農業與手工業直接結合。手工業的分工已經比較精細,有各種不同的手工藝人。而且農村公社也似乎在手工業方面有了一些分工,有專門從事一個行業的村社。這就證明,商品經濟已經很發達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工日益擴大。居民依其職業結成了集團,不同民族相互雜居,階級矛盾和階級分化日益加強。原有的氏族部落機構逐漸變成了鎮壓人民的國家機器。根據佛典的記載,當時在北印度出現了16個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摩揭陀(約當今天的比哈爾邦)、薩羅(約當今天的烏德)、阿槃提(約當今天的摩臘婆)和跋蹉(今阿拉哈巴德一帶)。這些國家的都城都是寶貨充盈,富庶繁華。這時候印度的許多產品,像細布和鋼,都已名揚海外。古代希臘的許多歷史學家都有所記載,海外貿易早已開始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雅利安人統治比較集中的地方,新興的國家都是君主制。在婆羅門文化圈外,也就是在雅利安人統治薄弱或者還沒有達到的地方,政治制度則迥乎不同。在這里沒有世襲的君主,執政者名曰羅阇,是定期選舉的,有點像古代羅馬的執政。漢譯佛典雖稱之為“王”,實際上與王是不一樣的。西方學者一般把它叫做“共和國”,也只是說明與世襲君主制不同而已。這可能是氏族公社的殘余,不過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出生的釋迦族就屬于這個類型。
在這些國家中,階級關系是什么樣子呢?階級關系表現形態之一就是所謂種姓制度。種姓共有四種:婆羅門(祭司、知識的壟斷者)、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牧民、商人)和首陀羅(工匠等)。這種制度萌芽極早,但是最初并不十分嚴格。到了公元前五六世紀的時候,由于統治的需要,逐漸嚴格起來。在這方面,婆羅門賣了大力氣,他們大肆宣揚,想把這種制度神圣化,加以鞏固。他們把社會上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人民的權利、義務,甚至生活細節,都刻板地規定下來,不得逾越。四姓間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共食,把一個統一的社會拆得支離破碎。
婆羅門和剎帝利雖然是兩個種姓,卻是一個階級,他們都是奴隸主。他們之間也有矛盾,但是一般說來是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的。吠舍名義上與婆羅門和剎帝利同屬所謂再生族,都是雅利安人。但是他們中間不斷產生階級分化的現象。少數人經濟地位提高,變成了中小奴隸主,或者成為大商人,甚至官吏。絕大多數經濟地位下降,淪為同首陀羅類似的人,處于奴隸邊緣。如果從地域方面來看的話,西部是婆羅門當權,東部則是剎帝利當權。吠舍的地位在西部和東部都差不多。
至于首陀羅究竟是什么樣的人,人們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說,他們是等級制的最下層,但畢竟還是自由民,與奴隸有所不同。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法經里面用種種方式強調前三個種姓與首陀羅的不同,可見首陀羅是不屬于雅利安族的。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后,原始居民一部分變為奴隸,從事家務勞動;一部分仍從事原來的工作,絕大多數是手工業者,以后又隨著手工業的發展,變為各種工匠。首陀羅就是這一部分人,他們實際上是種族奴隸。
總結起來,我們可以說,種姓制度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混合產物。
淺談佛家的語言禮儀
走進寺院,會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樣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有特定的規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統傳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寫成“主持”,這不僅是文字錯誤,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見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頭。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進而用來指住持的居室,后來又轉為對住持的尊稱。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則設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四大班首是指導禪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執事是專管全寺各項事務的`。四大班首分別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執事則是監院(庫房負責人)、知客(客堂負責人)、僧值(又教糾察)、維那(禪堂負責人)、典座(廚房、齋堂負責人)、寮元(云水堂負責人)、衣缽(方丈室負責人)、書記。其中,維那師負責寺中的法務,在做法事時,是領眾的帶頭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因此維那有維持紀綱的意思。
有一些稱謂,往往是對某一僧人或居士的道德、學問表示尊敬。也是出于禮節性的自謙,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法師“是常修梵行,通曉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三藏法師”由稱為三藏比丘、三藏圣師,或略稱三藏,是對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在中國,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即有此稱。小說《西游記》中,稱玄奘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稱謂玄奘的專有名詞,這雖然沒有什么大錯,但“三藏”的名稱其他人也可以用,并非專有名詞。
“禪師”是一心坐禪,通曉禪定的比丘。在中國由于禪宗非常盛行,禪師的稱呼并不限于禪宗一派,凡習禪的僧人都可稱為禪師,如《續高僧傳習禪篇》所收,便有達摩禪師、道綽禪師、信行禪師等等,有些人并不屬于禪宗。后來,朝廷也曾用“禪師”號賜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獲得“大通禪師”為最早,其后,禪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獲得“大鑒禪師”稱號。至于生前及受賜號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賜“大慧禪師”最為著名。
“律師”又稱為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讀誦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懷素等皆稱為律師,以嫻熟《四分律》見稱。后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至于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則屬于借用這個詞,與佛家沒有絲毫關系。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又有相通之處。
“長老”又稱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長宿等等,指年齡長、發蠟高(出家時間長)而智德俱優的大比丘。《集異門足論》卷四列舉了三種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齡較長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達戒法者,年雖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護法中有財勢的長者。長老雖然是對年長者的尊稱,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還是看重其德行。佛經也稱絮聒佛教大居士、大護法為長老,也是一種尊稱。
此外,還有“大師”、“大德”等等稱呼。佛經中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圣人,堪為中省地師范,稱為大師或者大德。《本事經》卷七認為大師有如來、阿羅漢和有學的圣者三種;中國佛教則不用“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是對高僧的敬稱。這兩種稱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須是社會公認的佛家領袖人物才能稱其為“大師”或“大德。
當我們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
“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慧普”,那么就是“上慧下普”。一般來說,千萬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佛家規定,出家后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即出家人皆以“釋”為姓,都只以法號相稱。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兩個法號,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受戒師、傳法師可以稱呼的,其他人不可稱呼。在家弟子只可稱呼其外號,稱呼外號時也不可稱某某,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或某某師。這些規矩是我們與出家人接觸時要注意的,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尊敬和禮貌。
除了這些稱呼之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說法也應該注意。比如“靈魂”一詞,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稱做“神識”,而不使用“靈魂”這個概念。
作為時間概念的“禮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德教堂祈禱。對佛家要稱“星期日”而不要叫“禮拜日”。佛教信眾每日都做功課,也可說時時做課,不規定在周日,所以也沒有“禮拜日”之說。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講“愛”,因為在佛家看來,有“愛”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執,“愛”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講的慈悲,悲指拔苦,慈指與樂,由此可見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懷。
《季羨林談佛》簡介
【《季羨林談佛》內容簡介】
《季羨林談佛(季羨林誕辰100周年圖文紀念版)》是季羨林先生關于佛教的論文集,在《季羨林談佛(季羨林誕辰100周年圖文紀念版)》中,季羨林先生以一個語言研究者的身份研究佛教,并通過原始佛典的語言現象來探討佛教的傳布與發展,找出了佛教演變的規律,是中國人研究佛教的入門讀物。
【《季羨林談佛》評論】
逝去的生命不能復歸,也用不著復歸。
但是,回憶這樣的.生命,意識到自己是這樣活過來的,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來了。
風風雨雨都經過了。
一直到今天,自己還能活在世上,還能回憶往事。
這難道還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嗎?
——季羨林
季老的學問、人品都是一流的。
--著名哲學家湯一介
老人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
——著名學者、季羨林弟子錢文忠
他是一個很好的父親。
——季羨林之子季承
【《季羨林談佛》目錄】
釋迦牟尼
浮屠與佛
再談浮屠與佛
關于中國彌勒信仰的幾點感想
佛典中的“黑”與“白”
《列子》與佛典
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法顯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關于大乘上座部的問題
佛教的倒流
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我和佛教研究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