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句的借喻句子
【第1句】: 關于借喻的句子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借喻由于只有喻體出現,所以能產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達效果,同時也使語言更加簡潔。關于借喻的句子例如:
【第1句】:不能讓這些充滿暴力的漫畫毒害我們的幼苗。(幼苗 = 兒童)
【第2句】:他搖曳著一頭的蓬草,沖出門外去上學去。(蓬草 = 凌亂的頭發 )
【第3句】:別小看這種樹的“胡子”,它使榕樹成為地球上”樹木家族“中的巨無霸 。(胡子 = 榕樹的根)
【第4句】:星空中銀盤高掛。 (銀盤 = 月亮)
【第5句】:飛躍的羚羊,勇奪奧運銅牌。(飛躍的羚羊 = 田徑好手)
【第6句】: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以「厚障壁」來比喻感情距離。)
擴展資料
【第1句】: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不要化簡為繁,并且要讓文義通順。并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于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第2句】: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3)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4)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一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5)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第2句】: 寫幾個借喻的句子,越多越好
借喻和借代:
1)這兩種修辭方法的本體都沒有出現,而只出現了喻體或借體
2)借喻是靠“相似點”把本體和喻體聯系起來的
3)借代卻是靠“相關性”把借體和本體聯結在一起
4)借喻是靠“喻”使語言生動形象的
5)借代則是靠“代”將事物的某一相關部分的特征拿來代替本體使形象突出、語言生動的
怎樣區分排比和反復
排比是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近,語氣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句子連接起來運用的一種修辭方法,恰當地運用排比,能加強語言氣勢,使思想內容層層深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請看例句:
A.沙丘的移動雖然慢,可是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地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B.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C.殺死了人,又不敢承認,還要誣蔑人,說什么“桃色事件”,說什么共產黨殺共產黨,無恥啊!無恥啊!
D.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我們來分析一下:
A是排比句,它用了三個結構相同的主謂短語把風沙的危害寫得極其具體,其語勢如瀉堤之水,不可阻擋。
B也是排比句,“開我”、“坐我”、“脫我”、“著我”四個內容前后相承、語氣一致、結構相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對這些生活細節的描寫,從內心深處表現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熱愛,渲染了歸來時的喜悅之情。
C句中,“無恥啊!無恥啊!”是反復的修辭方法,突出了聞一多先生對反動派殺害李公樸先生的滿腔憤怒,使反動派的丑惡嘴臉躍然紙上,一覽無遺。句子反復,它主要歌頌了中華兒女在抗擊侵略者中的偉大精神。
排比和反復的區別在于:首先排比是為了加強語勢,反復是為了突出強調某種感情。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結構相同的句子連在一起,反復是把某個詞語或句子重復二次以上。再次是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詞語相同,而反復則是詞語或句子完全相同。
【第3句】: 借喻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愛心是出現在沙漠的泉水,使面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第2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第3句】:在碧綠的草地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它們在金燦燦的陽光下競相開放,把大地裝點得更加美麗。碧綠的草地如同一塊綠色的地毯,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大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一陣陣風吹過,大樹發出了嘩啦啦的聲音,像是在為小鳥唱著催眠曲。一群群蝴蝶在翩翩起舞,像一朵朵美麗的花兒在空中飛翔。還有一群蜜蜂在花朵上采蜜呢!
【第4句】:在寒冷的冬季里是臘梅花開得最茂盛的時候。雪季里,臘梅花盛開了,嬌嫩的花卻不怕凜冽的北風,星星點點地散落在葉頭,十分美麗。白雪覆蓋著它,遠遠望去,好似朵朵白云嵌在樹枝上,把冬天點綴的更加美麗-----其他季節里,臘梅花雖然沒有露面,但臘梅樹卻依然矗立在山坡上。
【第5句】:、在我家的樓下,草坪上就屹立著許多株不高的梅花樹。冬末春初時,株株都長出許多美麗的小花苞,圓圓的,滾滾的,隨時準備開放。一枝枝臘梅苞兒在綠葉上啜飲著露水的瓊漿,好似一顆顆星星點綴著樹叉上,時不時探出粉紅的小腦袋向四周好奇地打量著這繽紛多彩的世界。
【第6句】:書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導我們登上知識的殿堂。
【第7句】: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來了,柔和的光線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遠遠望去,小溪就像一條金光閃閃的彩帶環繞在小城的周圍,給小山城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第8句】:輕細的雨花,像飄忽的霧,白茫茫的,輕吻著人的臉,微微覺著癢,又輕輕濡濕著衣裳。雨傘仿佛是風帆,在雨色中載浮載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東南西北,無邊無垠,因風四處飄航。
【第9句】:微風吹拂,河水就泛起層層漣漪,像一片片浮動著的銀鱗,像巧手的漁家少女編織的網……啊,在我的心中,故鄉的小河是條最美的河。
【第10句】:秋便以翩躚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第11句】:人生就像一拱繽紛的彩虹,用其奇妙的靚麗裝扮著生命的“航母”;人生宛如一幅完美的圖畫,假其繁雜的內涵,詮釋出生命的四季。人生無影可言,非圓非方;人生無影以述,摸不著,看不到。然而,正式蒞臨這既絢麗又黯淡,既長久又短暫,既愉悅又哀傷的人生旅途,才會在時光的斗轉星移的變幻中,體味著人世間的月圓花瘦,把持住心靈的陰晴曲直,從而掂量出“生命”的跌宕沉移……
【第12句】:往里面走,一棵棵葡萄樹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傘把陽光蓋住,一顆顆葡萄猶如一個個晶瑩的珠,又仿佛像一顆顆水晶般瑪瑙,讓人看著就想吃。
【第13句】:清晨,雨悄然的灑著,輕輕地給大地蓋上了一層透明的薄紗。
【第14句】:倉促,短暫,狂想,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它們就像一條條河流,密密的交際在一起,涓涓的流過我們自以為成熟的心靈,最后匯聚起來,形成我們龐大的青春。
【第15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傷心。
【第4句】: 【怎樣判斷比喻句】
最近復習時發現有些同學比較難區分比喻句,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短文,再從練習冊中找出相關的習題自己做一做.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懂得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句就是運用“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句子.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我們小學階段重點要認識明喻.在比喻句中一般稱被比的事物為“本體”,用來作比的事物叫“喻體”,聯系本體和喻體的詞叫“比喻詞”.比如:“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的小河里,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雞冠花.”句子的本體是“晚霞”,喻體是“雞冠花”,雖然這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但它們有相似的地方:顏色相同,都是紅色;形狀也相似.聯系晚霞和雞冠花的詞“像”就是比喻詞.又如:“燕山月似鉤”,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彎鉤,主要是樣子相似,“似”就是連接本體“月”與喻體“鉤”的比喻詞.再如:太陽仿佛是大火球.句子中“仿佛”就是連接本體“太陽”與喻體“大火球”的比喻詞.可見,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將“像”、“似”、“仿佛”這類詞作為主要依據,主要應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關系,也就是要看句子中有沒有用一種事物去比另一種事物,有沒有兩種事物在打比方,有的,是比喻句;沒有的,不是比喻句.例如:“天河”顯得很清楚,仿佛為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第5句】: 歸納比喻句、擬人句、夸張句、雙重否定句、設問句、排比句、轉述句
比喻 【第1句】:比喻: 【第1句】:定義 又叫打比方。
即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 【第2句】: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
【第3句】:種類 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特征,可分為四種。 (1)明喻。
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宛如、像……一樣、仿佛…… 似的”等連接。常見形式是“甲像乙。
如: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
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連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需注意的是: 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形式來實現比喻關系。
例如: 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復指形式表現比喻關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湯 ③注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注釋說明的形式表現比喻關系,常用破折號連接例如:五點鐘, 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那扇鐵門一推開…… (3)借喻。
不出現本體和喻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4)博喻。
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第4句】: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為生動;(2)化深奧為淺顯;(3)化抽象為具體 【第5句】: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是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比喻詞。
下面幾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親—同類事物做比較 (2)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測 (3)不要帶著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意比擬 【第2句】: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作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 擬人修辭手法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第1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 朱自清 【第2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第3句】: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 朱自清 (2)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第1句】: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第2句】: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第1句】: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第2句】: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荷花淀》孫犁)夸張 【第3句】:夸張: 【第1句】:定義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夸張。
【第2句】:種類 (1)擴大夸張。故意把食事物說的“大、多、高、深、強”等的夸張形式。
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縮小夸張。
故意把客觀事實說的“小、少、低、淺、弱”等的夸張手法。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張。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氣來了。”
【第3句】:夸張的用法 表達鮮明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 【第4句】:運用夸張要注意的問題 (1)夸張不是浮夸,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
(2)夸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實在說事實還是在夸張。
(3)夸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匯告 、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夸張 的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