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課文中的好句子匯編5篇
端午節(jié)美文(通用10篇)
導語:年年有端午,歲歲人不同,端午節(jié)有的人喜歡發(fā)表一些文字來抒發(fā)一下自己的情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亩宋绻?jié)美文(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jié)美文1
輕盈的時間,消失在指尖隙縫里,空留剎那間的模糊的背影,蔓朔了我佇立的張望的季節(jié)。
些許的悵惘,些許的蜜意,交織在淡藍日漸依稀可辨的紫陌。紛至沓來的是,荷韻的清涼,蠶豆的淡甜,粽子的飄香。
而你,踏著深深淺淺的夢行,飄香四溢行歌,裹著碧綠的心事,永恒不變的五月的涉水的相逢,于端午節(jié)邂逅而牽念。滿嘴的香溢于唇齒相依,盈滿開來。不知不覺,走進了不管是屈原的記憶,抑或是伍子胥悲壯的歷史,與此同時民間加以豐富而傳奇,些許期盼驅(qū)邪些許警示,無不共同燦爛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蘊含。期待中沐浴了,去年剛成為法定的國家休息日。翹首,以湖北‘端午申遺’取得初步進展,雖然比韓國“江陵端午祭”整整晚了四年,但是,同樣說明了我們中國對待非遺的進一步的重視。
告別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鐵梗海棠含苞待放了,于是大團大團的櫻花迫不及待爛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紅,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芳香,縈繞于煙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記憶深處,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韻。在經(jīng)年的十指路口,彷徨地張望,不忍心的回首,驀然。相識,相知,珍惜,內(nèi)疚參差不齊。忘不了飄香搖曳的約定,如是用永恒的遙遠跋涉生命的長河。
知道么,我們不需要人生的跨季,就如你淺淺的來,淡淡的釋放五月的陽光,呼吸潮濕的干燥空氣。漣漪了層層疊疊折射憂郁的藍色,只是去懷想六月飛雪的疼痛,在疼痛中學會用藍色,挽留,彌補缺陷的完美。
其實,五月是溫馨的,隨手掬得的陽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過了歲月的枝搖葉蔓,倒映守望的繁華,情親的牽掛,解讀著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蘊涵。
于是,五月也是浪漫,即使暖和的風,風的背后也篆刻了溫柔的背影,拂拭著你容顏的滄桑。別忘了,只是讓我們別忘了,曾經(jīng)的美麗,曾經(jīng)的那些牽手的相約,點點滴滴稀稀疏疏的日子。依然,一分悸動,心跳的聲音需要我們?nèi)ヱ雎牐烂矗啃陌甑穆蓜樱缭姷钠截疲瑑A瀉在笨拙的指尖,與你收拾。
我們,也許知道,五月初五丈量不了了你我的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知道,用心走過的五月,一直記錄著你我的生命每一撇,每一捺,不管,你在我夢里,還是在夢外,同樣值得我們回味。
或許如此,嘴角揚起的笑容,會閱讀滄桑的相濡以沫;果真如此,眼角晶瑩的淚珠,不僅僅是疼痛,更,抑或是幸福的抒寫,相約的美麗。
端午節(jié)美文2
抹去塵封的往事,老家過端午節(jié)的情景歷歷在目。那時候,我年紀還小,清寒的歲月因為端午節(jié)顯得豐富熱鬧,而端午節(jié)則因我的童趣變得格外親切,格外深刻動人。
在老家,房子一間連著一間,破舊的古屋歷經(jīng)了久遠的時光,滄桑而厚重。老家的人蝸居在一起,雖然擁擠簡陋,卻分外和諧,彼此客客氣氣。十幾戶人家即使有時有一些小吵小鬧,但是,大部分時候卻很是和藹可親。人與人見面時,臉上掛著親近的笑容,熟悉的表情,話家長里短,問寒噓暖。
小時候,端午節(jié)隨清風吹送,風度翩翩地來了。林家的老屋頓時沸騰起來。每一戶人家都會買一些肉,更重要的是,大人們一起包粽子。家里居然能煎、炸、燉、炒,一個個廚房里的香味傳來,令人垂涎欲滴,神清氣爽,沁人心脾。
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里,粽子卻很樸素,料子就簡單純一色一樣的糯米。心靈手巧的老家的親人們,一邊有說有笑,一邊手里忙個不停,藝術(shù)般的手,爐火純青地包著粽子。寬大的竹葉,經(jīng)過細心地清洗,折成特別的形狀,包著平時難得一見的糯米。棕樹的細長的葉子做牢固的“線”,捆綁著弄好的棱角分明的棕葉,恰當?shù)綐O點。粽子,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水煮,一個個分外迷人。吃在嘴里,香在心頭,妙在竹葉包裝里的獨特的形狀。
我迫不及待地剪開粗線,剝開竹葉,張開大嘴,用鋒利的牙齒,吃著有嚼勁的粽子,內(nèi)心自然非常喜歡。那種特別的滋味在小時候猛烈地刺激著我的舌尖。于是,每一年的端午節(jié),吃粽子成為一種渴望,一種等待,一種難得的記憶。
我思想里最深刻的是和妹妹一起,在母親的帶領(lǐng)下,先去摘采必備的艾草。端午節(jié)前,艾草在屋后,在田野岸邊,在山坡上,長得生機勃勃,郁郁蔥蔥。青青的外貌,翠綠如抹。柔柔的葉子,氣味濃濃,香味悠長。我們摘采完,興致勃勃地捧回家里。
母親笑意融融,把插艾草的事讓我們?nèi)プ觥N覀兡弥恍┯刑厥鈿馕兜陌荩ネ瓿晌覀兊墓鈽s任務。艾草摘下來時,一棵棵精神抖擻,面目清秀。我取到一小捆艾草,特意聞一下那久違了一年的氣味。純真的妹妹靠近用力聞一次,捏捏鼻子,搖搖頭,不喜歡艾草的氣味。我連說帶笑,說艾草會給我們帶來好運,能抗菌驅(qū)邪。這是親愛的母親告訴我的。妹妹睜著大大的眼睛,點點可愛的頭,十分相信我的言語。
我拿下一株,態(tài)度極是認真,小心翼翼地插在門框的小孔里。每一個門都掛上了艾草,顯得格外耀眼。艾草親和力仿佛極強,在我們的努力下,連豬圈,鴨圈等都插上了艾草,那會保佑豬鴨等牲畜興旺,健康成長。我樂滋滋地,享受插艾草帶來的樂趣。
那個時候,我還會端著一盆略帶紅色的“云紅”水。我先取一個干凈的臉盆,放上潔凈的水,打開一小包紅色的粉末狀的藥粉。那就是我們閩南語說的“云紅”。在臉盆里撒上一小包“云紅”,水里形成了一些微小的顆粒“云紅”,懸浮在水里的這里那里,上下左右,前前后后。
母親有時還讓我們喝幾口,說是藥水清清,對人有益。我毫不猶豫地喝了一大口。然后,熱情高漲,用小手一次次潑出“云紅”藥水,灑在每一個房間里,還有天井里,床底下,土灶口,煤灶上等等,一一灑上。我們甚至走進豬圈,不顧臭味熏天,灑脫地揮灑“云紅”藥水,把熟睡的豬嚇得站立起來,哼哼地叫著,心虛地走著。
端午節(jié),那種風味,那種節(jié)日的氣氛,博得滔滔不絕的親切感。那樣子,足以寫下吟詠不絕的詩句,寫在我記憶的紙上,也能成為一段段思念綿長的故事。端午節(jié),因為母親笑吟吟的面貌,讓我倍加想念。愛上端午節(jié),更是思念愛意無邊的母親。
端午節(jié)美文3
小時候過端午,真有一種過節(jié)的味道,不像現(xiàn)在生活好了,平時什么好吃的都能買得到,過年過節(jié)的氣氛也就淡化了。
小時候最盼望過節(jié),首先是春節(jié),其次就是端午節(jié)了。因為端午節(jié)又戲稱“撐傷節(jié)”,因為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小孩子又控制不了,所以就容易多吃,多吃就撐傷了。
記得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母親總會買來艾葉和蒿枝掛在門上,據(jù)民間風俗的說法是為了辟邪,還買來粽葉和糯米包粽子。我們姐妹倆首先將帶著清香味的粽葉一張一張地洗干凈,粽葉細長細長的,上面有可愛的白點點花,白點點花越多的粽葉就越香,洗干凈后我們把粽葉用毛巾擦干,放在桶里備用。每到端午,母親總要買兩種彩色的植物染料“紅飯葉”和“楊咪咪花”來熬湯染糯米,一是為了好看,二是為了增添植物的清香味。母親將糯米淘洗干凈,把糯米分別放入這兩種彩色的染料中浸泡,浸泡半個小時左右,白色的糯米就變成了紫色的和黃色的,并且還帶著植物的清香味,看著就養(yǎng)眼。
然后我們就開始包粽子了,只見母親用靈巧的雙手把粽葉做成一個圓錐形的模樣,然后把彩色的糯米放在里邊,用粽葉桿戳戳,戳實了把粽葉蓋下來壓緊,左手緊緊地捏住粽子捏出四只角,右手把粽葉蓋在上面捏緊向右一折,用麻線栓緊,一個美麗的粽子就包好了。然后再包一個緊挨著第一個,再包一個緊挨著第二個……不一會兒,一串粽子就包好了,栓在一起就成了一串,看著一個個飽滿的粽子,像一個個胖胖的娃娃,可愛極了!
我們躍躍欲試,也想試試。母親就手把手地用心指導,可笨拙的我們卻怎么也學不會,在母親手里聽話的粽子在我們手里怎么也不聽話。弄了半天不是米撒了就是底漏了,要不就包扁了,怎么捏也只有三只角,捏不出飽滿的四只角。我們急得滿頭大汗還是學不會。可我們不氣餒,經(jīng)過反復實踐,我們終于勉強包成了四只角的粽子,雖然樣子難看,但米總算沒有撒出來,我們長舒了一口氣,終于學會了一項生活技能,我們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母親還會用棕葉編織成提籃的樣子,裝上糯米,一個個可愛的小提籃就做成了,這是我們女孩子的最愛。
粽子包好后,用涼水泡上一晚上,第二天端午節(jié)的早晨,母親很早就起來煮粽子了,煮上一個小時左右,清香可口的粽子就煮好了。我們兄弟姊妹幾個一人手里提著一串,再帶上一小包白糖,就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下課時,打開香噴噴的粽子,蘸上白糖,吃到嘴里,軟糯順滑、香甜可口、回味無窮。同學們在一起還交換著吃粽子,有肉餡的、有大棗餡的、有不包餡的,各種味道,好吃極了!
放學回家,母親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有包子、餃子、卷粉、米線、雞蛋面等。我們又有機會學包餃子了,我們首先將肥瘦適中的肉剁好,拌上韭菜,放上作料,餡就做好了,我們把皮拿在手里,將餡放在皮上,笨拙地捏著,怎么捏也不好看,一不小心餡還露了出來,但我們還是很認真地包著、學著。調(diào)皮的我們有時會將洗好的硬幣包在餃子里,誰吃到就是誰的福氣。餃子下鍋后,不一會兒就漂了起來,像一群小白鵝,胖胖的、圓圓的,咬一口下去,一股肉香飄了出來,令人垂涎欲滴。一下子看到這么多好吃的東西,我們?nèi)滩蛔〈蟪蕴爻裕徊恍⌒木统該瘟恕?/p>
吃完飯?zhí)嶂淮兆樱ド弦话阎笫斓男Q豆芽我們就出去了,約上幾個小伙伴去爬山。沿著崎嶇的山路,登上縣城的城子山,山上樹木郁郁蔥蔥,空氣清新,有幾個紅色的小亭子。我們幾個小伙伴比賽爬山,只聽到一個人喊:“預備,開始!”我們就像小兔子一樣蹭蹭蹭往上爬,爬上山頂,我們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小臉蛋紅撲撲的。往山下一看,小城的風貌盡收眼底。我們在山上大喊大叫、嬉戲打鬧,在亭子里吃東西,童年的樂趣就在放飛在這節(jié)日的氛圍里。
晚飯更加豐盛,有雞肉、炒瘦肉,炒豬肝等。對于生活在物質(zhì)匱乏年代的我們來說真像過年一樣。我們又是一頓飽餐,心想這個節(jié)日太好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到好吃的東西。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母親不停地給我們夾菜,吃著好吃的飯菜,我們兄弟姐妹幾個爭著搶著吃得很香,濃濃的親情飄蕩在圓圓的飯桌上。
童年的端午節(jié),留給我們的是幸福快樂的記憶!
端午節(jié)美文4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文秀)
一位文人,一份誓死的情懷;一條江河,流淌千年。
一個節(jié)日,一種紀念的文化;一腔眷戀,流傳人間。
龍舟競技,伴隨著熱鬧的吶喊,穿過幽幽的掛滿艾草的街頭巷尾。端午節(jié),古老而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與活動,連同一份樸素的情愫和純潔的思想,全都融入了濃濃的端午粽香。這縷端午的粽香啊,悠悠飄散,飄了千年。
端午節(jié),“端”字有“初始”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yōu)槿缃竦摹岸宋纭薄jP(guān)于端午節(jié)的傳說,最受人們認可的便是紀念屈原。
2011年百度端午節(jié)logo正是以愛國詩人屈原為主題元素。詩人屈原,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大夫,他忠貞愛國,為滿朝奸邪所不容,楚懷王不辨忠佞,將屈原貶至南方荒蠻之地。終于在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聽聞悲憤交加,心如刀割,自知報國無望,于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便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死后,江邊百姓紛紛引舟競渡,打撈屈原,并將粽子拋灑在汩羅江中,以免江中魚蝦啃食他的身體。逐漸地,每逢五月初五,人們就養(yǎng)成了龍舟競渡、吃粽子、辦詩會、喝雄黃酒的習俗,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名人,他才華橫溢,獨創(chuàng)了“騷體詩”;他品行高潔,遺世獨立,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為我們世代所敬仰。時至今日,紀念屈原的端午節(jié)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并于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老人言:粽子分明的棱角,象征著屈原剛正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代表著他出淤泥不染的品質(zhì)‘而那顆紅棗,正是屈原對楚國的一顆赤子之心。“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端午的歌謠響徹在屈原的故鄉(xiāng)。
悲壯的傳說、留香的艾草、飛渡的龍舟、甜美的粽子……端午節(jié)的每一個元素都無不讓人感到文化的厚重的積淀與傳承,讓我們在向幸福前進之時也不要忘記秉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時時回望先人,遙寄哀思。
端午節(jié)美文5
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灑雄黃酒,佩香囊……在家鄉(xiāng),端午不僅僅是因為要紀念屈原了,還有包粽子的樂趣,吃粽子的甜蜜,賽龍舟的振奮……
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粽子。先要準備粽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豆沙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凈葉片,并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洗了,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壓就緊了,拿出餡兒按入米里面,隨后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此時的粽子,不但有飯團的味道,還夾雜著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里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
端午節(jié)的早晨,媽媽要去買那些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今天,每家每戶的門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實,懸掛艾草,還可以驅(qū)蟲蟻。用完餐,媽媽會燒那艾草給我們洗洗,聽說它有去寒濕消炎等作用。這時候,滿屋都是淡淡的藥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輕氣爽。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可是爸爸說我們這已經(jīng)好久沒劃了。于是他給我們講往年的龍舟競渡。“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zhàn)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
在這天,人們可以放肆地歡笑,小孩可以放肆地玩耍,不用像過年一樣擔心明年,也不用考慮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個平民的節(jié)日,一個沒有約束的日子。
端午節(jié)美文6
每逢端午節(jié),就會放一天假,家家會包粽子,看賽龍舟比賽。可是,中國人為什么要過端午節(jié)?過端午節(jié)又為什么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原來,端午節(jié)起源于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國王室貴族,可因為楚王身邊遍布奸佞,屈原屢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接到了楚都淪陷的消息,他萬念俱灰,來到汨羅江邊,跳江自盡。沿江的百姓知道這個噩耗,紛紛駕船來到江心,將一筒筒米倒進江里面喂魚,以防魚吃掉屈原的遺體。后來,劃小舟演變?yōu)橘慅堉郏裢驳姑籽葑兂砂兆印^r(nóng)歷五月初五成了中國人民為紀念屈原而特定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
今年的端午節(jié)到了,我和爸爸媽媽來到奶奶家吃粽子。剛一進屋,一陣清香就撲鼻而來,是粽子的香味,誘人的香味把我肚子中的小饞蟲一下子就勾了出來,攪得我一個勁兒流口水,畢竟一年吃不了幾回粽子。開飯了,看著餐桌上的魚和炒土豆,我和小弟弟誰也沒動筷子,我們都在等那香噴噴的粽子。粽子來了,小弟弟馬上就搶了一個用黃線捆的粽子(奶奶說捆黃線的粽子是豆沙餡的),可包開粽子一看,是個蜜棗的。于是,他又迫不及待地包開了第二個、第三個……直到第六個才包到豆沙餡的。小弟弟一邊埋怨奶奶騙人,一邊大口大口地吃著可口的粽子。一會兒,他的小臉上、鼻子上就灑滿了白米粒。那滑稽的花臉兒,逗得我忍俊不禁。伴著好吃的粽子,涼涼的糯米帶著粽子葉清香,讓人回味無窮……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可現(xiàn)在很多人更喜歡過外國的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外國節(jié)日反倒比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得更紅火,真讓人不舒服。我覺得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蘊含著那么深刻的含義,又有可口的美食解饞,我們還是應該讓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越過越紅火,讓端午節(jié)的習俗一代一代流傳下去。
端午節(jié)美文7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jié)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第5句】:重午、午日、夏節(jié)。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的來源是由于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lǐng)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jié)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閑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jīng)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么痕跡。大伙很傷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里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后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jù)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lǐng)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啊!端午節(jié)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jié)的美、喜歡端午節(jié)的熱鬧、喜歡端午節(jié)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jié)嗎?
端午節(jié)美文8
古往今來,關(guān)于“端午”的傳說很多。我翻了一下書,大約有紀念伍子胥的,有紀念屈原的,有紀念孝女曹娥的,有紀念女詩人秋瑾的,但主要還是紀念屈原的。
屈原何許人也?屈平(約前340年_約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大大增強。后來,屈原因政治斗爭,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的傳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xù)齊諧記》和北周宗懔的《荊楚歲時記》。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崳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百姓們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他的尸體。他投江時,正是農(nóng)歷5月5日,其后人們每年都在這一天煮粽子來紀念他,這就有了端午的來歷。關(guān)于這一傳說,可以用唐代文秀的《端午》詩為證,詩云:“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對于屈原的遭遇,歷代文人感慨萬千,寫了不少詩詞歌賦。如唐朝盧肇的《競渡詩》、宋朝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宋朝蘇軾的《浣溪沙》、宋朝歐陽修的《漁家傲》、老舍先生的《七律。端午》等等,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或寓古于今,或憑吊,或追思,或喟嘆,都是難得的作品。但我更看重一個無名氏做的《滿江紅·端陽前作》。這闋詞的原文是:“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逢佳節(jié),粼粼波上,百舟爭渡。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祭圣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奸當?shù)溃{言布;遭放逐,悲難訴。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這闋詞既寫景,也寫人,情景交融,如訴如泣,是一闋膾炙人口的佳作。
其實,無論抱負,無論秉性,無論才華,無論修為,屈大夫都是我們所追尋的目標。因仰慕屈原,今年4月份,我與幾個朋友游覽三峽,到了屈原的故里秭歸,探訪了屈原的遺跡,傾聽了屈原的傳說,加入了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感受了紀念屈原的民俗歌舞。身臨其境,才感覺“神矣絕矣,嘆為觀止矣”。
又逢端午,吃著粽子,想著屈原,寫下這些文字。
端午節(jié)美文9
臨近端午節(jié)前夕,孩子們聽到要過節(jié)都高興的發(fā)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著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后,投入到節(jié)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jié),我很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他懷著才高八斗的智慧,向楚王自薦,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后,楚王因不耐煩將他逐到邊疆,后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鐘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尸體被江里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尸體,后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jié)。這一天便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感動吧!其實我也感動的一塌糊涂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我覺得,他不應該就這么結(jié)束自己,是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xù)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說起粽子的口味,每個地域的傳統(tǒng)各異,每個家庭的習慣不同,每個人的喜好也各有千秋。有的人喜歡吃白白的堿粽,沾上濃郁的蜂蜜,一口咬下去純純的美味;有的人喜歡黑黑的肉粽,裝滿蓮子、香菇、雞蛋、鹵肉,豐富的口感讓人心滿意足。這還僅僅是粽子界最常見的兩種口味,市面上還有五谷粽、蜜棗粽、桂圓粽、蛋黃粽、豆沙粽,甚至現(xiàn)在還有香芒粽、榴蓮粽、泡椒牛肉粽。當然,不管是甜的糯的,咸的Q的,還是重口味的,都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最后,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
端午節(jié)美文10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大家煮蛋、包粽子、劃龍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按我們這里的習俗,要在遷移個月左右腌一批鴨蛋,帶到端午是在拿出來享用,而腌蛋用的泥經(jīng)過我舅媽的改良,加入了一些補血補氣的藥材,這樣腌出的鴨蛋不僅有營養(yǎng),而且蛋黃還會有一股清香,吃起來既醇厚又適口。
而端午節(jié)有一個重頭戲—包粽子,我們?nèi)乙埠敛缓0沼玫呐疵资恰袄仙辖稹钡目硟r手,我的外婆選出的精良的糯米,價格低廉不說,顆顆飽滿圓潤,蒸出的粽子甭提多香了。但是包粽子不能光有米沒餡兒啊!于是餡料就決定了一個粽子的好吃與否:甜香的豆沙餡;咸香的咸蛋餡;濃香的棗餡…….花樣繁多的餡料讓粽子的味道變化無窮。想想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端坐在桌前,吃著粽子,這該是多么愜意的事啊!
談完了吃,我們再談談我們這的劃龍舟,龍舟是將一艘船船頭裝上“龍頭,船尾安上”龍尾“,船身則用顏料彩繪龍鱗。劃行時一名船手擊鼓,若干名船手劃船,還有一位隊長在船頭前看方向,并為隊員吶喊助威。比賽時兩船相爭,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有著濃厚的歷史價值。
我們這照慣例還要在門上貼上劍蘭,斬斷一切不好的事物。這一切的一切都表現(xiàn)出了我們這的人對端午節(jié)的尊重和重視。
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的美文
端午的詩情遠不止這些,這個節(jié)日是為一位偉大的詩人而設(shè),全中國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懷念屈原,但龍舟競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漢江上游的安康觀看過盛大的龍舟節(jié)。“扒龍船”(福州話)是為了尋找那位為理想投江的詩人——結(jié)果成就了一項驚天動地、萬民同樂的競技;包粽子,據(jù)說是給溺水的詩人送食物的,結(jié)果成就了一方傳統(tǒng)美食。全中國的'人們都在這天包粽子紀念詩人,但全中國的人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廣西的枕頭粽,浙江的火腿粽,廈門和泉州的肉粽堪稱粽中極致,最為富麗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雞、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在福州,母親包的粽子非常結(jié)實,她總是把專用的草繩固定在一處,一頭用牙咬著繩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緊緊的——母親此時有一種驚人的爆發(fā)力——因為母親的緣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嘆他們包的粽子總松松垮垮的,好像總在敷衍,比母親的手藝差多了。福州粽子大體用花生或赤豆和著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堿(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黃色深到發(fā)暗,糯米堿面的香氣,加上竹葉的香氣,非常的迷人。吃時蘸糖,與別處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閩都端午活動的重心是龍舟競渡。閩江流過城市中心,是極佳的競賽場所。競渡之前來自四鄉(xiāng)的龍舟分別在閩江各處整裝待發(fā),龍?zhí)督恰Ⅷ喣分蕖}霞洲各處都有健兒的身影。當然正式的比賽是在江面開闊處,萬壽橋下是中心,龍舟從上渡方向順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沖刺的時節(jié),此時鑼鼓喧天千舟齊發(fā),氣勢極為雄偉。當日我家住倉前山程浦頭,離江甚遠,也還是冒著夏日的苦暑前往觀戰(zhàn)。這時候熱辣辣的太陽直接照射著,毫無遮攔,即使如此,也不能減去我們的熱情。清代一首榕城竹枝詞:“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董平章)寫的就是這個場面。
龍舟賽事緣起于悲苦的尋覓,而終于化成了民間的節(jié)日喜樂。漸至今日,不僅中國,遍及世界各處,成為一項體育項目。這是中國人偉大的創(chuàng)造。正如我在關(guān)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說的,我們的祖先能夠化解人間的苦難,將悲愴轉(zhuǎn)化為現(xiàn)世的享樂。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端午是一年節(jié)慶中詩意非常濃郁的節(jié)日:香香的端午,它的芬香來自五月的田野,更來自歷史的人文積淀,是自然界的芬香,也是詩歌的芬香、文化的芬香。
端午節(jié)的美文精選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jié)以外就數(shù)端午節(jié)最為熱鬧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xiāng)下。那時的端午節(jié)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jié)一樣,在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床邊,給我講一些過節(jié)的規(guī)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粽子”“不許與小伙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臺上綁著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灶臺上放著的幾個小碟,里面盛著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塘。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吃著早飯一邊看著外婆忙碌著。
鄉(xiāng)下的灶臺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凈的鴨蛋放入大鍋里,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里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后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著就往灶里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luò)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長期勞動已經(jīng)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luò)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凈,裝進絡(luò)子里,掛在我脖子上。接著,外婆就往我兜里裝著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
外婆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著要我快些回來吃粽子。我總是一溜煙就消失了。
小伙伴們此時都差不多到齊了,由鄰家的大姐姐當頭,領(lǐng)著我們這一群小毛孩到河邊看賽龍舟。由于河道較小,所以就揮辛教醯牧?郟?刻趿?鄱加?3個人,12個人劃槳,1個人打鼓喊口號,“【第1句】:【第2句】:嘿呦,【第1句】:【第2句】:快快、”12個皮膚黝黑的小伙子動作整齊地劃著,兩條龍舟你追我趕地向前駛?cè)ァ?/p>
可是,小孩子會知道看什么呢?我們只不過圖個熱鬧罷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會兒,便覺得無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則不然,他們總喜歡沿著岸邊追著龍舟跑,由于劃槳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濺著的痕跡。
鑼響了,大概是舟到終點了吧,剛好東西也吃完了,站起身,與伙伴們拉著手高高興興回家去。
太陽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廚房里已經(jīng)飄出了桂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躥進廚房里,去挑已出鍋的個大的粽子。一般我都會坐在門檻上把那個粽子吃得干干凈凈,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粒給雞吃,看著大公雞的貪吃樣,我也被逗樂了……
盡管如今過端午節(jié),母親每年都會包粽子,編絡(luò)子給我,盡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jié)啊!
端午的粽子:
很多年沒有回老家過節(jié)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習俗很多,而我記著的不多。
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會把五色的絲線擰成細繩,很長很長。第二天早晨起來,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說,是奶奶第一個來到我的身邊。
貼符。每年,門框上都要貼符的。有的是用單色的黃紙折的,有的則是用五色紙編的。奶奶也曾經(jīng)教我折過,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淡忘得一干二凈了。
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時,奶奶說,埋在地里的百索子會變成花蛇,保一年豐收。雖然我很頑皮,卻從來沒有挖過那些“蛇”,害怕它們出來咬人。后來才知道,那是老人們瞎編的故事,用來哄小孩,怕破了“迷信”。
再別的習俗我真是記不起來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來個粽子卻不能忘記。
粽子包起來不太容易,必須把粽葉折好,否則會“露餡”的。雖說難包,種類也不少:大米包的紅棗粽子,小米包的蜜棗粽子,還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
煮粽子要用大鍋,時間也得很長。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還是不給我吃,太難熟了。剛剛出鍋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飽了,才知道舌頭上起了泡。
馬上,這些噴香的粽子會被放進盛滿涼水的盆里降溫,那時我早已吃飽了。
后來的許多天,一日三餐總會有粽子的。
街上賣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來沒味。這叫什么粽子,簡直就是水米糕。
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緒,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端午節(jié)吃粽子:
端午節(jié)是全年四大節(jié)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jié)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說成是“小孩節(jié)”或“娃娃節(jié)”。
端午節(jié)的活動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正午才結(jié)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jù)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作文—歸來兮,屈子魂:
我一直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有靈魂的,它們是神秘而沉默的隱居者,寂寂而生,寂寂而亡,也許我們與它們一輩子無緣相見。但我也相信,總會有那樣的電閃雷鳴,將那些久凍成冰的隱藏者劈開,融解,使它們心心相映,魂魄相通。
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楚民們祭祀龍王爺?shù)拇笕兆印c枇_江上,正劃著龍舟游玩以度假日的楚民們,突然聽到屈原投江的噩耗,都爭先恐后地劃著自己的龍舟向屈原投江的地方飛奔而來。男人們在江中尋找,女人們則將祭品投入水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10天后,人們才找到屈原的遺體,含淚將他葬在江邊,又將屈子住過的故宅改祠以祀。
溫馨的端午節(jié)美文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xiāng)莒南,童年時的端午節(jié)很簡單,很樸素,但很熱鬧。那個年代農(nóng)村很貧窮,文化落后,我根本不懂得什么“古代大詩人屈原投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做節(jié)日”這一深厚文化底蘊,只知道當?shù)嘏d起和流傳下來的一種濃郁的風俗是:佩戴五色線、香荷包,到野外拉露水,采艾蒿和野茶葉,吃粽子,煮粽蛋。
佩戴五色線和香荷包。在節(jié)日前人們就早早抽時間把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繡花線和香荷包準備好了。到了端午節(jié)這天,早晨起床后把五色線系在脖頸、手腕、腳腕上,把香荷包戴在胸前,可以防止野獸、害蟲侵襲,保護人身,祛病健身。孩子們的.身上一下子多了這兩種稀罕物,心里美滋滋的,趕快與小伙伴們聚在一起比比誰的好,聞聞誰的香,從中得到樂趣。五色線一直佩戴到節(jié)后下大雨時,才鉸下來放到流淌的河水中,說是沖到大海里可以變成鱔魚和勾魚。香荷包大都是一種繡品,又很講究,可以長時間佩戴和保存。五色線放到河流中后,是否已經(jīng)變成魚了?在夢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我釣到了鱔魚和勾魚的情景。這就是端午節(jié)戴五色線對我的影響,永遠揮之不去。
端午節(jié)前后的氣候比較濕潤,早晨露水較大,節(jié)日這天婦女和兒童都要早起床,在日出前,帶著毛巾、手帕,到山坡上去,用毛巾、手帕把灌木叢葉子上的露水沾滿后,反復地擦臉、擦腿、擦手,感到精神爽快,皮膚細嫩漂亮,不生皮膚病。帶露水的毛巾和手帕,拿回家中再讓家人也擦擦臉,享受其益處。這項內(nèi)容完成后,就到山上采集艾蒿、野茶葉。艾蒿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有濃重的香氣,可以入藥,農(nóng)村人都很喜歡它,采回家后,先把少部分插到大門和堂屋門上避邪,剩下的放到陽光下曬到半干,扭成草繩子,再曬干備用。既可以治病,也可以在夏天點燃放在室內(nèi),發(fā)出濃郁的香氣驅(qū)蚊蟲,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空氣。
野茶葉是當?shù)厣缴仙L的一種野生植物,葉子比真茶葉子小、厚,借端午節(jié)這天的靈氣,采集回家曬干,燒水喝代替真茶,這就是農(nóng)民節(jié)儉過日子的事例。
農(nóng)歷五月,山坡上各種奇花異草競相爭艷,繁花似錦,萬紫千紅。成群結(jié)隊的婦女、兒童,在山坡上說笑、唱歌,熱鬧非凡。那種悠然,那種閑情,那種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靈的感受油然而生。
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風俗,但小時候只能是一種向往、一種理想,年年盼,年年只能畫餅充饑。因為我們村前面是山,后面靠海,沒有旺塘,不種稻子,不產(chǎn)大米和黏米,更沒有蘆葦,自出生到16歲,我還未見過包粽子的,后來有一次,外祖父在市場上買了幾個帶回家,讓我們見識和品嘗一下。只記得是用蘆葦葉子包著黍子米和大棗,特別好吃。就吃了這一次,覺得很稀奇,在村內(nèi)的孩子中總感到光彩和自豪。
現(xiàn)在,我雖已經(jīng)老了,但端午節(jié)留給我的印象是我一生回憶不盡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