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孫家圩子紀念館心得體會
孫家圩子渡江戰役紀念館
就像一個勤奮的登山者,又似一個堅韌的跋涉者,大慶油田實現著一次次的突破。
2008年12月31日,大慶油田年產原油4020萬噸,4000萬噸持續穩產首戰告捷。
關鍵時期的思想解放 在大慶人看來,“解放思想就是用最符合實際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用最創新的行動方式解決新問題。
”近半個世紀以來,大慶人一直用最樸素的話語、最樸實的行動、最創新的科技詮釋著解放思想的深刻內涵。
在備受世人矚目的高產穩產5000萬噸之后,大慶以什么樣的姿態向前發展,更令世人關注。
是在產量遞減中走向衰退,還是在有序調整中尋求新的發展
是在回憶輝煌中扼腕嘆息,還是超越自我演繹新的神奇
2008年,為了共和國的能源戰略安全,大慶油田吹響實現年產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的號角,這支鐵軍又投入了新的征程中。
自1959年以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近20億噸,占同期中國原油總產量的40%左右。
1976年至2002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被稱為世界石油開發史上的奇跡。
對一個已開發近50年的油田來說,實現年產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的艱巨程度可想而知,大慶油田能實現這一目標嗎
“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
”鐵人的話仍在大慶人耳邊回響。
大慶油田領導班子持續穩產信念堅定不移:依靠干部職工,全力以赴打好新時期的新會戰,實現年產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
思想的大解放,帶來認識的大發展,認識的大發展,帶來戰略上的大手筆:油氣勘探攻堅戰、老區精細挖潛攻堅戰、海—塔盆地增儲上產攻堅戰、外圍有效開發攻堅戰、產業升級攻堅戰,5場攻堅硬仗無不閃耀著突破禁區、挑戰極限的思想光輝,無不充溢著高科技新會戰的濃郁氛圍。
大慶人知道每產出一噸油,就是對持續穩產的一份貢獻;多產一噸原油,就對國家石油安全多一分保障。
只有突破思想禁區,才能釋放地下潛能。
2008年,大慶油田通過打好油氣勘探攻堅戰,在松遼盆地北部中淺層三肇老探區新增探明石油儲量數千萬噸,古龍南地區新增石油控制一批地質儲量,朝陽溝—長春嶺地區新增一批石油預測地質儲量;在大慶外圍海—塔盆地的塔南、南貝爾、貝中、烏爾遜地區有了新發現;在徐家圍子斷陷新增天然氣預測儲量幾百億立方米,創造了大慶勘探史上又一次儲量增長高峰。
思想解放迸發出奮進的激情。
大慶人在思想的解放中不斷挑戰極限,積極落實上產措施,深挖增產潛力。
大慶長垣老區開采潛力巨大,有實現持續穩產的現實基礎。
因此,大慶油田努力開采主力油田40億噸剩余儲量,使更多的地質儲量轉化為可采儲量,以實現采收率60%以上為目標,唱好實現年產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的重頭戲。
大慶外圍油田油井單井產量低,開采難度較大。
大慶油田以加快低效難采儲量動用為目標,按照精細化技術、標準化建設、市場化管理的要求,加強瓶頸技術攻關,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難采儲量動用,力爭到2024年,累計新增石油可采儲量逾億噸,年產原油達到730萬噸。
20多年來,大慶油田始終在海拉爾盆地探尋,有很多大慶人把青春、汗水和智慧獻給了茫茫草原。
“加快勘探開發一體化步伐,力爭到2024年,年產油量達到500萬噸。
”千里之外的海塔盆地,成為大慶油田的重要戰略接替區,這里增儲上產攻堅戰如火如荼,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永不停步的科技創新 大慶人認為,思想解放永無止境,創新步伐永不停止。
因為大慶人知道:科學發現了大慶,創新發展了大慶。
“對大慶油田來講,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的過程,就是一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一個加快科技自主創新、持續創新的過程。
這就意味著,要實現年產原油4000萬噸,不但是一個基于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的高起點的4000萬噸,而且是一個高水平的4000萬噸、高科技的4000萬噸。
”大慶油田公司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王玉普深思熟慮地說。
歷經近50年的高強度開采,大慶油田已經進入開發后期高含水階段,油田綜合含水已高達90%,儲采結構嚴重失調,成本攀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開發難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面對這么大的困難,大慶人的“底氣”從何而來
面對勘探開發遇到的許多世界級難題,大慶人認識到,科技正成為油田持續穩產的決定性因素,實現年產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必須緊緊依靠高科技。
2008年,大慶油田科技自主創新步伐不斷加快。
大慶挑戰勘探開發極限,瞄準能夠代表行業領先水平的“先進性”技術,能夠引領技術發展走勢的“前瞻性”技術,能夠解決重大實際問題的“實用性”技術,確定“十一五”后三年及“十二五”期間的科技攻關方向,制定開展9項配套技術研究、11項專項技術攻關、6項儲備技術探索和22項重點現場試驗的科技發展規劃。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進一步提高已開發油田的采收率非常重要。
通常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可采收30%至40%左右原油,二次采油后的剩余潛力在60%至70%左右,因此三次采油一直是世界各國石油專家攻關的課題。
大慶油田自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三次采油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目前,大慶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應用三次采油技術已累計產油1億多噸,喇薩杏等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世界同類油田高出10個至15個百分點。
國內第一大采油廠——大慶油田采油一廠為實現原油1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再10年這一目標,干部員工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目前,這個廠主力油層三元復合驅先導試驗采收率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薩零組工業化注水試驗投產一次成功,預計采收率可提高15%以上,有望成為這個廠新的儲量接替點。
采油一廠總地質師隋新光說:“水驅加密調整和聚驅將規模化應用,三元復合驅也將是一項主導技術,這是1000萬噸穩產的重要保證。
“產量規模小但責任不能小,上產難度大但希望也大,資源品質低但貢獻不能低。
”產量規模僅80萬噸左右的采油九廠引導干部員工圍繞科技創新,明確聚合物納微米球逐級深度調驅等四大主攻方向,堅定2010年上產100萬噸的信心。
目前,這個廠聚合物納微米球逐級深度調驅現場實驗已展開,預計可提高采收率3%以上。
歷久彌新的“精神家園” 大慶精神源于報效祖國的責任感、使命感,給大慶人提供了戰勝各種困難的強大力量。
大慶精神緊跟時代的前進步伐得到豐富,在實現新的使命中得到發展。
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位于大慶薩爾圖區中七大路旁,建在大慶人心目中神圣的地方——二號院(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舊址所在地),余秋里和康世恩等老一輩石油工業領導人都曾在這里指揮那場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石油大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記錄的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精神;講述的不僅僅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種力量,這里已經成為大慶人的“西柏坡”,大慶人的“精神家園”。
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誕生于上個世紀的那場氣壯山河的石油大會戰,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它為什么歷久彌新,答案只能從其自身尋找。
在鐵人紀念館,人們看到許多與鐵人同期“老會戰”的名字被加上了黑框。
鐵人和他的戰友離去了,他們為共和國的石油事業奉獻了熱血年華和寶貴生命。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黨組書記蔣潔敏飽含深情地說。
在大慶油田20多萬職工中,每到險難關頭,共產黨員向一線、向井場沖已經成為一種不用命令的習慣。
會戰年代如此,5000萬噸穩產中如此,今天為實現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中更是如此。
在大慶人心中,大慶精神就是他們永遠飄揚的旗幟,鐵人就是他們永遠的楷模。
尤其是在危急關頭,更彰顯出“鐵人”后輩的英雄本色,再現了滲入大慶人骨髓里“見困難就上”的大慶精神。
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的一個展柜里靜靜“躺”著一張用紅紙書寫的“生死決心書”,雖然有些褪色,但上面的一句句誓言和30個名字仿佛向人們講述著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
這是油田井下作業分公司修井107隊的隊員和油建十一中隊的電焊工在封堵升深2號天然氣井臨戰時的宣言。
在這場生與死面前,他們經受住了考驗。
已近古稀之年的“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正在組織油田重大項目“新型驅油劑驅油技術”攻關。
他說:“油田需要我,國家需要我,我覺得自己還和年輕的時候一樣,渾身有用不完的勁
” 在蒙古國塔木察格盆地,大慶油田最多時上千人同時施工作業,從未發生過違章作業和破壞當地草原的事件。
當地報紙報道說:“在蒙古的草原深處,飄動著許多紅旗,那是中國鐵人的旗幟。
” 2008年,大慶鉆探派出包括鉆井、錄井、鉆技等數十支施工隊伍參加海塔會戰。
數九寒冬,大慶鉆探海拉爾探區各項目部開始了新一輪的大提速,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絲毫也擋不住海塔會戰的熱情,鉆井、進尺的指標明顯好于往年。
這一切不禁讓人想起“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會戰年代。
在這里你會深切地感受到,大慶紅旗依然高高飄揚。
在創建百年油田過程中,大慶人把創業變成了一種精神,一種動力,一種享受,一種成就。
在大慶人心里,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使自己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業績,作出一個又一個貢獻。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大慶人奉獻給國家、人民和時代最珍貴的財富,也是大慶人人格魅力、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大慶人創造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精神,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展現,是這個時代所有為社會進步、人民富裕、國家強大而努力的人們的集體精神。
對此,大慶油田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黨委書記王永春說:“在責任和使命面前,在困難和挑戰面前,大慶人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堅持用大慶精神謀發展,用大慶精神攻難關,用大慶精神保穩產,用大慶精神帶隊伍,堅決實現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目標。
” 大慶油田的名字從誕生那天起,就一直與共和國息息相關。
不畏路途崎嶇,哪怕巔峰遙遠。
在大慶人心中,國家利益永遠高于天
~~~~~~~~~~~~~~~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