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里的好句子匯總三篇
東周列國志名言
【第1句】: 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忘有力之子。
【第2句】: 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第3句】: 志士不憂其身之死,而憂其道之不行。
【第4句】: 天之所廢,雖貴必賤;天之所興,雖賤比貴。
【第5句】: 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義。
【第6句】: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第7句】: 國君而驕人,則不保社稷;大夫而驕人,則不保宗廟。
【第8句】: 水無本則竭,木無本則折,人而無本,能令終乎?
【第9句】: 國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強,不可以摧敵。
【第10句】: 良材不終朽于巖下,良劍不終秘于匣中。
【第11句】: 君有諍臣,不亡妻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
【第12句】: 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第13句】: 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重者身危。
【第14句】: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第15句】: 龍之在淵,沒人不可窺也;及其離淵就陸,童子得而制之。
【第16句】: 計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視。
【第17句】: 賢人,社稷之衛也。
【第18句】: 賢不肖之間,父子不相及也。
【第19句】: 父子之罪,不相及也。
【第20句】: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多在陣前亡。
【第21句】: 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
【第22句】: 禮,國之干也。殺有禮,不祥!
【第23句】: 父不父,則子不子矣!
【第24句】: 不能舍己,必將取人,取人必多怨,亡無日矣。
【第25句】: 伯者之服諸侯,聞以德,不聞以宮室。
【第26句】: 識時務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
【第27句】: 秤砣雖小,能壓千斤;舟漿空長,終為水役。
【第28句】: 善仕者不但擇君,兼欲擇友。
【第29句】: 為將者,受命之日,即忘其家;臨君約束,則忘其親;秉枹鼓,犯矢石,則忘其身。
【第30句】: 安妻子之樂,不盡事君之義,非忠也;懷室家之愛,不能除君之患,非義也。
【第31句】: 凡以寡勝眾,以弱勝強者,必先明于勞逸之數。
【第32句】: 小人知其過,謝之以文;君子知其過,謝之以質。
【第33句】: 護嘉苗者,必去莠草。
【第34句】: 居不幽者志不廣,形不愁者思不遠。
【第35句】: 古之圣賢,皆遇困厄之難,蒙不赦之恥。
【第36句】: 哲婦不嫁破亡之家,名賢不官滅絕之國。
【第37句】: 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
【第38句】: 虎卑其勢,將有擊也;貍縮其身,將有取也。
【第39句】: 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泉之魚,死于芳餌。
【第40句】: 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
【第41句】: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第42句】: 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
【第43句】: 無報人之志,而使人疑之者,拙也;有報人之志,而使人知之者,危也。
【第44句】: 天之將亡人國,先逢其小喜,而后授之以大憂。
【第45句】: 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因復而流。
【第46句】: 小不忍而釀大患。
【第47句】: 良馬不在形之高大,所貴者力能任重,足能致遠而已。
【第48句】: 欲成大事者,不矜細行。
【第49句】: 有大才略,必有大規模。
【第50句】: 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諒。
【第51句】: 抱大節者,不拘小諒;有遠慮者,豈固近謀?
【第52句】: 幸人之災,不仁。背人之施,不義。
【第53句】: 仁者雖怨不忘親,雖怒不棄禮。
【第54句】: 若要不知,除非莫為。若要不聞,除非莫言。
【第55句】: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第56句】: 孝子殺身以事其親,忠臣殺身以事其君。
【第57句】: 蛟龍失勢,比于蚯蚓。
【第58句】: 要為天下奇男子,須歷人間萬里程。
【第59句】: 人生如白駒過隙,茍可適志,何必他求?
【第60句】: 劍老五芒,人老無剛。
【第61句】: 有其君者,必有其臣;有其臣者,必有其君。
【第62句】: 運到時來,鐵樹花開。
【第63句】: 圣臣能使其君尊,賢臣能使其君安。
【第64句】: 大凡做好事的心,一日小一日;做歹事的膽,一日大一日。
【第65句】: 為將者,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學。
【第66句】: 惟有德義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第67句】: 勝敵者,一時之功也;全信者,萬世之利也。
【第68句】: 賞罰不明,百事不成;賞罰若明,四方可行。
【第69句】: 主憂則臣辱,主辱則臣死。
【第70句】: 死而不義,非勇也。
【第71句】: 賤不能臨貴,貧不能役富,疏不能制親。
【第72句】: 夫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禮。
【第73句】: 兵貴于精,不貴于多;強于心,不強于力。
【第74句】: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潤,非一流之歸也。
【第75句】: 不知賢,害霸;知賢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復以小人參之,害霸。
【第76句】: 君臣以義合。君待臣如手足,則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馬,則臣待君如路人。
【第77句】: 君臣之間,以禮相交,不可戲也。戲則不敬,不敬則慢,慢則無禮,悖逆將生。
【第78句】: 賢君擇人為佐,賢臣亦擇主而輔。
【第79句】: 依人者危,臣人者辱。
【第80句】: 士之立身,忠信為本。
【第81句】: 入虎穴者,必操利器。
【第82句】: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僥幸以成功。
【第83句】: 任獨者暗,任眾者明。
【第84句】: 上人不好,下人不要。
【第85句】: 進嘉言于愚人之前,猶委珠玉于道也。
【第86句】: 德為本,威濟之。德而不威,其國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內潰。
【第87句】: 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
【第88句】: 仁不惡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
【第89句】: 善盈而后福,惡盈而后禍。
【第90句】: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第91句】: 君子不居危國,不事亂朝。
【第92句】: 機不密,禍先發。
【第93句】: 人臣無將,將則必誅。
【第94句】: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第95句】: 一日縱敵,數世貽殃。
【第96句】: 斬草留根,逢春再發。
【第97句】: 水來土掩,兵至將迎。
【第98句】: 愛子者,教以義方,弗納于邪。夫寵過必驕,驕必生亂。
【第99句】: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100. 利器入手,不可假人。
10【第1句】: 投鼠者當忌其器。
10【第2句】: 子不能為父分憂,即為不孝;臣不能為君排難,即為不忠。
10【第3句】: 欲人勿惡,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10【第4句】: 天下之事,理勝力維常,力勝理為變。一時之強弱在力,千古之勝負在理。
10【第5句】: 凡舉事必先有所奉,然后成。
10【第6句】: 有奇淫者,必有奇禍。
東周列國志的讀后感3篇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一)
讀《東周列國志》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為有智者可以生存。何為智者?簡單的說智者就是有頭腦的人。如宴嬰﹑勾踐。智者是時代生存的主宰,只有智者才能擺脫死亡的噩耗,智者永遠都是時代的上從人物,當然作為一名智者是需要歷史的選擇。然而智者不是無所不能的,他們也有無奈,因為他們也想名垂青史,至此不會做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智者之所以能成為智者是因為他們的心思縝密面面俱到。成為智者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識,知識是的奠基石,有了它如魚得水。所以我認為只是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使我們屹立于世。
讀《東周列國志》讓我知道,當我們在痛苦絕望,對生命感到極度時如果只有一剎那的時間,聽到意義的肯定回答,縱使下一剎那就被濁流所吞噬,我們也會覺得滿足,而且在短暫的時間內,還會繼續活下去,那不單只是忍受痛苦的活下去而已,而是愛生命的表現。只要我們心中有生的意念,只要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在困窘的環境也能重生。因為生命是人的本源,沒有了生命一切只是空談。但驀然回首卻發現,這這個世界的悲劇和無奈太多,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生存,好好珍惜現有的美好,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人,做實際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然而當我把《東周列國志》讀完兩遍之后,卻猛然發現,自己的見解有點偏激。這才發現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只是微乎其微。生命是孱弱的,她柔弱如花芯,所以她需要贊美,如同需要花瓣的保護,莖葉的扶持,碩根的支撐;生命是單純的,她單純的如一粒種子,所以她需要贊美,如同需要厚實的土地,和煦的陽光,溫暖的春風;生命是辛苦的,她辛苦如跋涉征程的溪流,所以她需要贊美,如同需要舒展的河床,堅固的堤岸源頭的生生不息。因
此我們要熱愛生命。讓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讓我們的生命放出耀眼的光輝,讓我們為自己擁有而美麗的生命而自豪。
讀《東周列國志》之后,仿佛腦海無形中有了規劃,也許是潛在意識上的熏陶,他好像指引我前進,為我明確了方向。是生命在背地里操控著一切呢?又是誰將我帶到這無暇的空間?原來是理想在我的內心生根﹑發芽。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燈,是鼓舞我們前進的巨大動力,是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靈魂,前進的路即便障礙重重,也擋不住我們理想的帆舵。明確了自己的理想,我想生活也會因此而精彩。
讀《東周列國志》我知道了許多精彩故事,“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無不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在于它擁有了后無來者血的經驗,也是中華民族血的教訓。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無一不是歷史瑰麗的“結晶”,然而這卻是億萬人民用生命所銜接起來的,是人類的瑰寶。讀了它真讓我獲益匪淺。希望大家也來讀讀,相信定有所獲。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二)
讀懂了歷史,就會獲得前人寶貴的經驗,使自己變得明理智慧。
《東周列國志》描繪的是西周滅亡后東周成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歷史故事。里面有許多各自為戰的國家,有無數驍勇的將軍,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許多昏庸和開明的君主。他們為了權力和土地的斗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性格,善良與奸詐的嘴臉就像一碗攪和著許多人性佐料的湯,不僅再現了那個征戰的時代,還留下了許多令我振聾發聵的驚奇和值得銘記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國》一章述說了周幽王因為女色而不勤政愛民,最后招致亡國禍事,八百年基業毀于褒姒。哎!這個悲劇固然可悲,警醒了后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與女色面前要學會衡量,孰輕孰重自己心里應該有個數。我想周幽王為什么會亡國,不僅僅是褒姒的責任,他應該負全責,因為從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對自己沒有自控力和束縛力,不懂得剛則柔,柔則剛,只是一味的柔,泯滅了上進心,消磨了意志。如果他本身有嚴于律己,修身養性,勤于國事的心,亡國之事便是天荒夜談,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興亡。
歷史總是和人連在一起的,諸多的感情就在歷史的激揚文字中展現得令我感動萬分。鄭莊公因為母親偏愛小兒子,幫助小兒子起兵造反而傷心。母親的計謀失敗后,被發配邊疆,莊公有誓言“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但是后來因為思念母親,派人迎回了她,母子兩人一相見便抱頭痛哭,盡釋前嫌。讀了這個故事,我十分感動,畢竟親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親對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對子女愛的初衷,才有偏愛。這是個錯誤,但我認為這也是因愛而錯,誰不會在愛的旅途上犯錯呢?我贊揚鄭莊公能夠把親情放在隔閡恨意之上。親人犯了錯誤,不應該一味的責怪,應該學會包容,這樣在愛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兒過不去呢!畢竟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十指連心的親情。
這本書里許多地方讓人感悟非凡,除了親情,還有謙虛讓位。鮑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為了齊國的強盛讓位于他。這是鮑叔牙的寬闊胸襟與為國的中心。他在國家與自己的路上選擇了國家。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們的`榮譽是國家給的,就要為國家著想。有能人強過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謙虛的舉薦,并且為了祖國可以讓位,這樣祖國在能人的帶領下,一定會強大的。自己也會因為國強而獲得自己的幸福。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三)
這幾天,我讀完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里講述了西周的敗潰、東周的建立和秦王朝的興起。
這本書講了秦王贏政統一六國(韓、趙、魏、燕、楚、齊),以“三皇”里的“皇”和“五帝”里的“帝”合體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號之后,修建萬里長城,做了許多勞民傷財的事情。后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秦王朝很快就滅亡了。這本書里講到了大家熟悉的秦王贏政、呂不韋、李斯、范雎、周幽王等等。負荊請罪、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圖窮匕見、焚書坑儒這些成語都是在這里產生的。我喜歡其中“三家分晉”的故事,這個歷史事實使晉國分裂,也加快了秦統一中國的步伐。
晉國實力非常強大。可是到了公元前403年,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國。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晉國的軍隊分上、中、下三軍,每軍都有一個正統帥和副統帥。打仗時,他們是統帥,不打仗時,他們就是朝中的“六卿”。也掌握實權。由于晉獻公時期,聽從寵姬驪姬的讒言,殘害公族,導致同姓公族勢力急劇下降,這異姓大官“六卿”便掌握了實權。當時六卿分別是韓氏、趙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先滅了范氏和中行氏,接著,其他三家要地。由于當時智氏的智伯實力最強大,韓氏族長韓康子聽從家臣段規的意見;魏氏族長魏桓子也聽從家臣的意見,給了智伯地。可當智伯向趙族族長趙襄子要地時,趙襄子卻說:“地是我們祖宗傳下來的,不能給你。”智伯很生氣,聯合韓康子、魏桓子、在趙族的領地晉陽打了一仗。由于晉陽城異常堅固,趙軍又軍民同心,打了一年也打不下來。智伯想了一個辦法,派士兵堵住晉水修建一個渠,放晉水水淹晉陽城。水一直淹了三年,人也只能住在樹上了。趙襄子沒()有辦法,就找他的家臣張孟談商量。于是當天夜里,張孟談爬出城墻,找到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服了他們背叛智伯。一天晚上,智家士兵正在睡覺,忽然聽到嘩啦啦的水聲,原來韓、趙、魏三家的士兵把水改變了方向,直淹智軍軍營。智伯奪了一艘船想逃走,結果被張孟談的伏兵抓住殺了。所以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宣布:晉國正式分裂成韓趙魏三國。
我對這個故事,也有看法。智伯自仗實力強大,想獨吞晉國,在第一步時就取得了成功,更加驕傲,結果不但沒有獨吞晉國,連自己的性命和老祖宗給他傳下來的地也丟掉了,太可惜了。像這種有趣的故事,《東周列國志》里還有很多。
我喜歡看《東周列國志》這本歷史書!
《東周列國志》的1200字讀后感
一切都要從一泡龍漦開始說起。兩千多年前的周厲王也許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當時的一時好奇,最終竟然葬送了周家幾百年的基業。褒姒進京,烽火戲諸侯,犬戎用鐵騎踏平了大周的心臟――鎬京;平王東遷,鄭國崛起,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嶄新的一頁,至此中原大地上戰伐不止。本書正是由此開始,記載了平王東遷至秦國統一五百年間的歷史。其間有鄭莊,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夫差,勾踐等你方唱罷我方唱,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一場場戰爭將中國拖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封建時代,本書大體上以史實為基礎勾勒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讀完之后讓人蕩氣回腸,感慨萬千。
讀完此書后我發現了春秋戰國的迷人之處。雖然那個時代的人們在生活上無法同今人相比,可是我卻看到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那是我們現在很少看到過的但又十分渴望的一種精神。那是一種拼搏,一種為了理想可以放棄安逸生活,甚至用生命去實現它也絕不后悔的精神。就像晉文公為了回國,顛沛流離十幾年毫不懈怠鍥而不舍的精神,像商鞅為了變法敢于得罪權貴的大無畏精神,而這正是我們現代人很少具有的。
其實曾經一直感覺到困惑,為什么中國歷史五千年卻偏偏在那個時代科技文化快速發展,現在終于明白了。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實現夢想的時代,只要你有才能就會有用武之地,就像百里奚、孫叔敖一樣,所以人們都可以為了夢想去努力去拼搏。并且他們所追求的東西是符合道義的,就像刺客豫讓為殺趙王毀容吞火炭一樣,雖然行為過激但是確實讓人敬佩,因為他們要追求是他們所信奉的道義,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似乎那個道義是比金錢和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有時候想想,也許是因為他們的目的比我們現代人更加純正,所以就更加容易成功吧。
那個時代的信仰似乎是高于一切的,為了復國,勾踐臥薪嘗膽,受盡欺凌,甚至用極端的方式來讓自己清醒,不讓美好的物質條件腐蝕自己的意志,并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種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那個時代人與人的關系以及社會關系也是讓人癡迷的。伍子胥逃出楚國時被一個漁夫所救,漁夫為了讓伍子胥相信自己不會出賣他竟然跳江自殺。對于一個萍水相逢的人竟能為了他人實現夢想而犧牲自己,的確讓人驚訝,如果不是出于對伍子胥的尊敬以及對他的'信任,估計那個漁夫是不會那樣做的,而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正是我們的社會所缺少的。
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物質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似乎有點空虛,而在這方面春秋戰國時代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因為那個時代正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大爆發的時代之一,諸子百家的各種思想對于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會有幫助,也更有利于我們辯證的看待中西文化的差異,做到兼聽則明,甚至對于樹立民族自豪感也很有幫助。
有時候想想會發現很有趣,春秋時代似乎可以作為我們現在社會的一面鏡子,如果對比,我們會發現我們社會的優點與不足,從而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實現中國夢都有幫助。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精選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1
《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教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中華民族涌現了多少婦孺皆知的人物:孔子、孟子、孫子、老子……這些人物都是當代社會的智慧結晶啊!許多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外交戰略,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有先例。比如說晏子使楚,晏子身材矮小,受到楚王和大臣的侮辱,但他運用智慧和巧舌,與楚王展開了唇槍舌劍的戰斗,把他們說得啞口無言,幫齊國挽回了面子,贏得了外交勝利。
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在威逼利誘時有堅強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早在春秋時期的大批人物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他們在敵人的威逼利誘前不低頭,不屈膝,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啊!
想想我的有些同學,他們被別人的一點點利誘就去做自己本來不愿意做的事,甚至背叛很要好的同學。記得有一次,有位同學叫另一位同學干一件背叛別的同學的事,他本來是不愿意干的,但是當那位同學拿出五角錢時,他就乖乖地去干了。我當時很氣憤,怎么可以這樣呢?這件事可以看出那位見錢眼開的同學缺乏古人在利誘面前寧死不屈的精神。
在春秋戰國時期,文官用計,武將用勇。文武合作,文韜武略,使一個國家打敗另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計謀用得更巧妙,武將更英勇,又把這個國家打敗了。這就是諸侯列國紛爭的場面。現在雖然不像以前那樣打仗、打仗、再打仗。但是要成為全世界不可忽視的強國,除了經濟上要有所提高外,還必須要有世界領先地位的高科技和相當高智慧的外交戰略,才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
現在,我既不需要參軍打仗,也不需要跟他國談判。但是我要好好學習。長大成為祖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人才。
這本書使我懂得了現在要怎樣做,長大要怎樣做。使我受益匪淺。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2
我非常喜歡媽媽給我買的《東周列國志》。
它講述了一個個歷史故事,而且是我喜歡的打仗故事,并且是一個個接著。很多著名的戰爭它都記載了。
第一個故事是《幽王烽火戲諸侯》,是這樣一個故事:幽王有一個美女,叫褒姒,可褒姒終日不笑,幽王十分苦惱。有一個奸臣出了一個主意:讓士兵點上烽火,諸侯們以為有人來犯,其實半個敵人都沒有,諸侯風風火火趕來,有垂頭喪氣的回去,還怕往后不笑?
幽王試了一次,褒姒果然哈哈大笑。當敵人果真來侵犯時,諸侯們諸侯們都不肯發兵來救,幽王被殺,褒姒也被抓走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狼來了》的故事,所以不能撒謊。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原來我只了解三國,讀了這本書,我也了解了戰國時期的故事。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東周列國志》,它記錄了從東周開始的一些事幾乎每個故事都在講述一個道理,其中我最欣賞的還是——"褒姒千金一笑"與"平王遷都"這兩個故事了
這兩個故事主要講的是:洪德用重金買下了褒姒,獻給了周幽王,救了入獄的父親。周幽王見褒姒從不笑便讓大臣們出主意一位大臣說:"點烽火擂大鼓讓褒姒看各位諸侯慌張的樣子興許有用。"誰知褒姒真的笑了。一段時間后,申國來犯周幽王召集諸侯時,諸侯以為周幽王還想騙他們,便不理睬。最后周幽王被殺,褒姒被搶去作妾,隨后也自殺了。
我從這個故事聯想到了小時候大人經常講的"狼來了":一個小孩在山上放牧覺得十分無聊就以狼來了為借口戲弄山下大人,當狼真來了時大人不理睬,小孩被吃了。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做人就一定要守信,不能隨便騙人,否則會害己的。
后來我也想到了自己,我小的時候也十分愛惡作劇——騙個人什么的。到頭來大家都不信任我了。后來我十分努力的改掉了這個壞習慣,重新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我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欺騙別人一次,被欺騙的人會接受;被欺騙兩次,那個人會勉強接受;被欺騙三次,那個人是絕對不會接受的。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4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劉向的這句話傳頌千古,發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閑時間閱讀了一本名著——《東周列國志》。由于讀書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簡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現在眼前只剩兩件令我記憶猶新的關于它的故事來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語文學習了《馬說》一文,這也令我聯想到了這本書中的似千里馬、伯樂一樣的角色。“燭之武與佚之狐。”在鄭國處于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力薦燭之武;二而燭之武智勇雙全,且頗有愛國精神,不因為之前鄭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懷,最終不辱使命,說服秦伯退兵,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憑三寸之舌退百萬兵師”的千古佳話。看到這里,我不禁想,難道他與秦伯正面交鋒時,他就不怕失敗嗎?怕,他當然怕。那么,是什么讓他如此大義凜然地決定扮演一個國家的使臣且面對強敵呢?是勇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勇氣。
《東周列國志》一書中荊軻刺秦王一章也體現了這一永垂不朽的勇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易水送別,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氣,在秦王的大殿上,當荊軻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時,我們看見了昔日威嚴無比的一國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儀態;所有的大臣更是驚慌失措,方寸大亂。荊軻一刺,刺穿了所謂天子的.神話。
秦王與大臣的名字,也許在歷史的風塵中漸漸消失,但荊軻之名,永載史冊,萬古流芳。荊軻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勇氣卻是熠熠生輝的。
這令我不禁感慨到,燭之武不惜性命為國退秦師,荊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刺秦為報燕太子丹之情,這不都表明:“勇氣是挑戰者擂臺的鼓點,它擊退了人的膽小與怯懦;勇氣如航船上的風帆,引領人們走向成功的彼岸”這一觀點嗎?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說:“勇氣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氣是火,點燃熄滅的燈;勇氣是燈,照亮前行的路;勇氣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勇于嘗試,要勇敢,千萬不可怯懦,不可成為遺笑千年的“懦夫”,但也應該做到聰明,切不可為莽夫。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5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故事的長篇小說。和《史記》相比,這本書在講述歷史故事時講述得更生動、詳細。這本書里的故事始于周幽王時期,結束于秦始皇統一六國。
這本書先講述了周幽王因為過度享樂,導致國力衰弱,最后因為烽火戲諸侯而被入侵者所殺,導致周朝不得不東遷的故事。從周朝東遷開始,周朝朝廷的力量就大大衰弱,周朝的土地被幾個諸侯國分裂成小塊,權力被分散到了各國國君的手里。
接下來,該書就細致描寫了諸侯國之間的大混戰。這些戰爭大多始于國家之間的糾紛,然后規模逐漸變大,最后形成有數萬人傷亡的大型戰爭。除了大國,就連力量很小的小國之間也會互相攻擊,大國也經常靠侵略小國來獲得土地。由于戰爭頻繁發生,這段時期的人民生活得十分艱難,幾乎連一天安穩的日子都過不上。我還觀察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國君是通過占卜來決定是否發動戰爭的,這說明國君在發動戰爭時有時不會慎重考慮,也說明一些國君發動戰爭是比較隨意的。
除了戰爭,作者還描寫了這段時期各國內部發生的故事和各國之間的交往。這些國家內部經常會發生權力斗爭,有時甚至會發生大規模的內戰。國家內部的權力斗爭和時常發生的戰爭讓國家變得非常不穩定,經常出現動蕩。不過國家之間不只會發生戰爭,也會互相往來,比如派使者到別國去訪問,或者和別國互相交易商品。各個國家也會與其他國家結成盟友。當有一個國家發生戰爭時,它的盟友們就會來幫助它。有時一些國家會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去幫助其他國家,這種現象在現代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比如中國在新冠疫情中就幫助了歐洲、非洲的一些國家,從而樹立了中國的大國形象。
書中還描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齊桓公、管仲、荊軻、西門豹等。雖然這些人物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不被作者描寫得十分生動,單從作者所用的詞句里就可以直觀地看出人物的性格。這說明作者非常用心地刻畫了這些人物的形象。作者還會通過描述人物的事跡來描寫人物的形象。比如,作者使用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來描寫荊軻的形象。《東周列國志》里描寫的很多人物在《史記》都有出現,但兩本書的描述有時會出現差異,而且《東周列國志》對人物的描寫會更加詳細。作者還會評價書中描寫的人物,批評了自己不認同的人物,也贊揚了具有良好品質的人。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故事,為什么說它特殊呢?因為它和我們通常看到的版本有比較大的偏差。它就是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我們通常聽到的版本是秦朝婦女孟姜女的丈夫被強制征去修筑長城時因勞累而死,孟姜女悲痛欲絕,在長城腳下哭了三天,居然把長城哭倒的故事。但是,《東周列國志》里記載的故事卻是齊國將軍杞梁戰死后,他的妻子孟姜女在齊國的城墻邊哭泣了三天,把城墻哭倒的故事。書里還說,我們聽到的版本實際上是這個故事的誤傳。
讀完了這本書,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感受到了這段時期的混亂,由于各個國家之間時常發生戰爭,人民的生活十分不穩定,住在邊境線邊的人們更是如此。每發生一次戰爭,就會消耗大量的物資,還會導致很多人員傷亡。如果有一座城被敵軍包圍,城內的物資很快就會耗盡,就算后來解圍,這段被包圍的日子還是會讓這個城市遭到極大的打擊,甚至變為一片廢墟。戰爭如此頻繁,國家的經濟必然無法正常發展,只要發生一次戰爭,就一定會消耗大量的物資,還可能導致很多人員傷亡,這會讓國家蒙受巨大的損失。我希望,像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混亂時期不會再次出現。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6
這天,我看了《東周列國志》的前幾篇,它們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幽王因只貪圖美色而導致亡國又被殺掉,其原因之一就是他聽信奸臣的話,利用烽火來戲弄諸侯。
當時,他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對忠臣們正確的勸告毫不理睬。當大臣們對他說這樣子戲弄諸侯會引起當敵人來攻時無人來援的時候,他非但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反而傲氣十足地說像我們這樣的國家怎么可能有人來侵犯的話,這是一個王國覆滅的征兆,如此一樣只圖美色,不理政事,無心顧及國家安危的人,怎么可能會使國家平安無事呢?
因此,做事一定要考慮后果,如像幽王一樣既對自己的能力驕傲自滿,又不考慮后果,我們最終的下場也只能是被社會、被時代的潮流淘汰掉,一事無成,碌碌終生。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7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描寫春秋戰國時期的書,這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記載了無數國家和個人在這段數百年的動蕩不安中俯仰沉浮,講述了春秋列國時的許多史實。
我仔仔細細地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書中描繪了許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能扛鼎的壯士,有精于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當然還有很多或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干的君主。這些人物時而令我感動,時而令我敬佩,時而令我憎恨……
《母子地室會面》是一個讓我感動的故事。當時鄭莊公發誓,不到黃泉,一輩子都不見母親。有一位正直之士穎考叔見莊公對母親不孝,便打了幾只鸮鳥進獻莊公。當莊公問是什么鳥時,穎考叔說是一種不孝之鳥,莊公默默不語。正好廚師送上蒸羊,莊公賞了穎考叔一塊羊肩,只見他卻用紙包起來要將美味孝敬老母,看到這一舉動后莊公觸動隱情,凄然落淚,挖地見泉,建一地室,母子在那里相見,這樣既不違背誓言又能孝敬母親,我被他的聰明、睿智、孝心深深地感動。
《楚莊王一鳴驚人》是讓我敬佩的故事。楚莊王即位后貪圖享樂、專橫跋扈,楚國漸漸衰敗,但后來十幾位大臣一起去勸說,楚莊王最終在忠臣的規勸下,他醒悟過來。他一鳴驚人,整頓內改,關心人民,經過多年的努力坐上了盟主的位置。書上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楚莊王知錯能改,還是一個英雄,我們要向楚莊王學習,做一個有錯必改的人。
《褒姒千金一笑》是一個讓我氣憤的故事。周幽王性情暴戾,沉于酒色。他為了讓褒姒這個美人笑,聽信奸臣,點燃驪山腳下二十多座烽火臺。一時間狼煙滾滾,火光沖天,鼓聲如雷,震人心魄,諸侯以為國有變,紛紛帶兵前來勤王。結果確聽周幽王說是個玩笑,諸侯們面面相覷,憤憤而回。褒姒見狀,大笑不已,這卻給周幽王種下了亡國的種子。后來,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燃氣烽火臺,就沒人來救援了,周幽王終于被殺死了。結果君不是君的周幽王因為戲弄諸侯而導致亡國。
當然,這本書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歷史故事,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故事,現已家喻戶曉,也演變成成語,成為中華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它比《三國演義》內涵豐富,人物智謀比《三國》強,是值得我們反復研讀的,建議你一定要讀一讀此書。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8
之前,我在網上買了一本書,叫《東周列國志》。它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發生的故事。我買回家讀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也感受到書中人物的內心與東周各國滅亡的原因,讓我好想走進了春秋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后,東周建立,但因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千百年的戰爭,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后的上歷史的舞臺,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這本書中講述了春秋列國時的許多史實,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
這本書中有許多道理,在負荊請罪中,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沒有與廉頗不合,而是處處讓著他。而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苦心,竟背上荊條向藺相如謝罪。我學到了藺相如顧全大局與廉頗知錯能改的精神。在重耳出亡中,重耳因被人打敗,逃離國家,帶著門客受苦受累。有一次,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重耳問肉哪里來的,介子推說是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的,重耳淚流不止。機子推一心為主,竟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真是一個好臣子。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的書,可以學到不少知識,希望大家看一看。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9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到秦始皇并吞八荒,一統天下,《東周列國志》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各顯神通的恢弘歷史畫卷。東周列國時期,唯有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求變的強者,才能生存下來。
春秋初,天下分封為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至戰國初,僅剩下二十余個,直到秦國成為最終贏家;東周舞臺上的主角無不是求變最徹底的君主和國家。"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都是在打破舊的制度,任用賢能,改革內政、富民強兵后才成為霸主的。能夠稱雄中華大地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也是在求變中崛起的。
東周時期,個人通過改變自我,可以沖破世襲制的束縛,走上歷史舞臺。蘇秦學縱橫之術,游說秦王不成,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以為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后配六國相印。"蘇秦刺股"式的個人奮斗在東周比比皆是:孫臏,張儀,毛遂,吳起,他們通過不斷學習,日新月異,才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泥古不化,拒絕改變的人,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宋襄公堅持排兵列陣的古典戰法,不攻半渡的楚兵,等到楚兵擺好陣形再對攻,導致"泓水之戰"的慘敗。楚共王堅持"將在謀而不在勇"的老教條,不用神箭手養由基,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弄瞎了一只眼,方知悔改。趙括"紙上談兵",在"長平之戰"敗給了戰神白起,斷送了四十萬將士的性命和趙國前途,終成千古笑柄。
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提升的是競爭力,對道義的堅守卻是不變的。鄭莊公黃泉認母,伯牙摔琴謝知音;廉頗負荊請罪,重耳退避三舍。小勝靠智,大勝憑德,齊桓公"尊王攘夷",憑借的是道義。求變,但要講原則,守道德。若恣意妄為,失去民心,必然一敗涂地。秦始皇一統天下,卻橫征暴斂;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終究是曇花一現。
東周列國,汰弱留強,勝者為王。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值得一讀。以史為鑒,受益良多:在今天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我們應當不斷改變自我,成為時代的強者。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10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經史典籍,古文和白話夾雜,典故很多,閱讀難度很大。我幾次捧起這本書都是東挑西撿看幾回就放下了。今年暑假,我決定繼續讀這本書。慢慢地,終于讀懂了一些。
這本書以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為主線,描寫了從宣王中興到秦滅六國這段動蕩的歷史。當時列國爭雄,豪杰輩出,對于中華文明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書中涉及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如管仲相齊、重耳出亡、吳越爭霸等,還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烽火戲諸侯、完璧歸趙、紙上談兵、毛遂自薦等。
當我讀到"石蠟大義滅親"時,我不禁感慨!石蠟的兒子石厚和為桓公的弟弟州吁和謀殺死了為桓公。州吁當了皇帝后戰火四起,民不聊生!石蠟對自己兒子的行為深惡痛絕。他設計把州吁和石蠟處死,國家才得以安寧。這和成語故事《大公無私》非常的相似。故事里的晉國官員祁黃羊,為了國家的利益,分別推薦他的仇人和兒子去不同的地方擔任不同的官職,并得到了百姓的好評!
石蠟和祁黃羊他們都熱愛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但是現在有很多的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和平的國家里,不珍惜。為了個人的一些利益,去損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生產出不安全的食品,毒害大家的健康。
我希望大家都能從國家利益出發,做一個大公無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