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中運用比喻的句子
【第1句】: 《馬說》中的重點詞句
《馬說》課文全解 【字詞綜合運用】 (1)注音 祇(zhǐ) 駢(pián) 槽櫪(cáo lì) 食(sì) 粟(sù) 邪(yé) (2)一詞多義 (3)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觀”通“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 (4)解詞 故雖有名馬(即使)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 駢死于槽櫪之間(并列而死) 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確的方法) 執策而臨之(面對)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 【重點句子分析】 (1)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千里馬喻人才,伯樂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
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2)本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p>
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接下來,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文章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見”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課文背景知識】 (1)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現在河南孟縣)人。唐代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2)背景知識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罢f”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
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課文結構分析】 (1)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點。 第二部分(第2段),寫千里馬“才美不外見”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納中心。 (2)中心意思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
表達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3)寫作特點 托物寓意,結構精巧。
(4)翻譯課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
(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課文寫作特色】 【第1句】:托物寓意,抨擊摧殘、埋沒人才的現實。 【第2句】:文字簡短,結構精巧。
【第3句】:篇末點題,突出主旨。 【課本習題提示】 一、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古文背誦的要求。
說的練習,要求能口頭說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既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不同的人說,還有相互啟發、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驅使它不按照驅趕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三、這是一道完全開放性的練習。意在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以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此題設計的幾個問題,都是“常談常新”的,所以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的觀點有些偏激也不要緊,盡量暢所欲言,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我們是能夠明辨是非的。 - 【同步達綱練習】 (1)給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祗( )辱于奴隸人之手,駢( )死于槽櫪之間。 ②一食( )或盡粟一石( )。
③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④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②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 ③食之不能盡其材。
( ) ④其真無馬邪。( ) (3)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駢死于槽櫪之間( ) ②不以千里稱也( ) ③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④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 ⑤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⑥策之不以其道( )( ) ⑦執策而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