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國情懷的古詩名句
愛國是永遠不變的美好品質,正值抗戰勝利73周年。本文梳理20句經典愛國詩詞名句,感受古人深沉的家國情懷。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國殤》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于謙《立春日感懷》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送人赴安西》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游《金錯刀行》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病起書懷》
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楊繼盛《就義詩》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李綱《病牛》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滿江紅·寫懷》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揚子江》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愛國詩詞讀起來永遠是這么燃,我們雖然寫不出這樣的經典詩詞名句,但絕對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厚重。月是故鄉明,祖國最好。最后致敬所有七十余年前,不畏強敵,奮力抗戰的中國將士。
關于愛情在古詩詞中有哪些名句
愛情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從古至今款款柔情,惹起多少詩情愁怨。關于愛情的詩詞作品更是浩如煙海,或柔情,或哀婉,或浪漫纏綿。下面是本人喜愛的幾句詩詞,一點淺見,望與君分享。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此句出自宋朝晏殊名篇《浣溪沙》。此詞抒寫悼惜春殘花落,好景不長的愁懷,又暗寓相思離別之情。語意十分蘊藉含蓄,通篇無一字表現思情別緒。
詞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一聯工巧而流麗,風韻天成,向稱千古名句。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此句出自宋朝陸游《沈園二首》。
陸游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與發妻唐婉的愛情悲劇。此詩乃陸游晚年觸情之作,此時距沈園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憶往昔,繾綣之情絲毫不減,反而隨歲月之增而愈加深厚。
一闕《釵頭鳳》,千古傷心事,讓人唏噓不已。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此向出自唐末詩人張泌的《寄人》。
這是一首與情人別后的寄懷詩。詩人自己孤身一人,想念當年的伊人時,對著滿庭的月色而心生感嘆。作者怨伊人無情,魚沉雁杳,唯春月多情為自己的孤獨而照亮滿地落花。落花此處其實是自比,說出了心中的離愁傷感之情。
此詩創造的藝術形象,鮮明準確,而又含蓄深厚,通過對典型意義的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深沉曲折的思想感情。不需更多語言,卻比作者自己直抒胸懷更有動人心弦的張力。
關于相逢的詩詞名句有哪些
謝謝邀答。
(1)相逢紅塵內,高揖黃金鞭,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李白>
(2)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蘇軾>
(3)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淚。
(4)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5)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
(6)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7)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8)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9)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10)千里有緣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什么是家國情懷
一首《國歌》代表了我對祖國的情懷!祖國就是我們老百姓的堅強厚盾!祖國就是我們弱勢群體的再生父母!衷心的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
家國情懷怎么養成的
總叨叨先和大家一起看看什么是國家情懷。國家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的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和追求。他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
從古到今,這種高尚的情懷,極大的鼓舞著士氣,凝聚著力量,振奮著精神既國利民又利人利己。多一些國家情懷就是要恪盡興國之責,一種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擔當、勇于奉獻,以主人翁的姿態建設好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為共和國大廈添磚加瓦,有所作為。
一些國家情懷就會少一些個人的卑瑣與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氣。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情懷,以國為重,家為輕,民為重,我為輕。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國家緊密相連。
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中華民族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形成了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生長生活的美好家園。無論歷史怎樣變遷,朝代如何更替,中華兒女的民族情懷積淀為不能割舍的基因。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有別風俗各異,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古代中國的文明成就令世界驚嘆,當代中國對人類有更大貢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民族情懷的精髓,在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外部環境的抗爭中,中華民族不畏艱險,不堪壓迫,不受凌辱的民族情懷,得到了充分的魔力和增強。這種情懷始終保持進取精神,絕不向困難挫折屈服始終保持人的尊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態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種民族情懷,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
有哪些家國情懷、家國天下的詩詞歌賦,曾令你心靈震撼、激情澎湃
謝邀: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就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詞作。且風格悲壯,意氣豪邁,為千古所傳誦。
有哪些關于“大鵬”的文學知識和古詩名句
這個問題比較大,簡要復之。
“鵬”在古代文藝作品中使用頻率頗高,是一種正面的文學意象。
【第1句】:有關意象略述
就現存文獻看,這個意象的起源來自莊子的《逍遙游》(當然在莊子之前,應有更古老的傳說),他的描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是一種巨大的魚(鯤),也是一種由大魚變成的極大的鳥(鵬):既是兩物,也是一物。
對“鵬”(即是原典的“鯤鵬”)這個意象、或說對其象征性的研究,現當代的文論很多,目前仍時有見到,自然是見仁見智。但總而言之,最基本的幾點是統一的。通俗點講,大體上,是:它象征著自由,以及向往、追求自由的過程;它意味著不懼一切的果決精神,以及對世俗不屑一顧的態度;它體現了志存高遠,俯瞰天下,超越自我的境界;同時,原典本身存在的世事變幻莫測以及大小、物我思辨等等哲學角度方面的寓意,也常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有所顯示。
【第2句】:相關文學作品舉例
關于鵬(即鯤鵬)的文學作品很多,上述《莊子?逍遙游》是最早、最為聞名者。歷代流傳較廣的,以古詩名句為例:
江淹《雜體詩?鮑參軍昭戎行》(節摘):“鷦鵬不能飛。玄武伏川梁。鎩翮由時至。感物聊自傷。”
李白《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杜甫《泊岳陽城下》:“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韓愈《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奉使羌池靜,臨戎汴水安。沖天鵬翅闊,報國劍铓寒。曉日驅征騎,春風詠采蘭。誰言臣子道,忠孝兩全難。”
王安石《萬事》:“萬事黃粱欲熟時,世間談笑漫追隨。雞蟲得失何須算,鵬鶡逍遙各自知。”
附圖“鯤鵬云”
下圖攝影者佚名,冥紙灰摘沒有版權要求的網絡圖片。致謝!
這圖很有意思,似魚似鳥,不知多大,個人認為較契合莊子原意。遂命名為“鯤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