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才名句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注重人才的國家。在我們的文化中,“選賢任能”,“能者多得”等思想源遠流長,這深刻的影響了國人的價值觀和人才觀。縱觀中國歷史,幾乎每個王朝的開創時期,開國君主對于人才都給予了很高的重視,正所謂求賢若渴,這些王朝也往往因這些人才而成就霸業,開創盛世。如商之伊尹;周之姜尚;秦朝商鞅、李斯;漢代張良等等。
戰國七雄_圖
在探究古代對于人才的管理與運用上經驗后,我們發現有以下三點值得我們今天的人來借鑒。
重視人才價值,待遇要公平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連年戰火不斷。但也是在這大變革的時代,諸子百家風起,涌現出了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各諸侯國為了爭霸,都積極的籠絡人才。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曾經落后,貧窮,被中原各國鄙視為戎狄之國的秦國卻最終統一了天下。秦國能夠逆襲完成統一大業,靠的便是其領先的人才政策。
縱觀秦國的歷史,其發展靠的便是“招納天下賢才,為我所用”的方針。凡是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各國學子,在秦國都得到了重用,予以高官厚爵。
如使秦國強大起來的商鞅,本是衛國人。后來受教于魏國國相公孫痤,公孫痤死之前曾給魏惠王推薦過商鞅。但魏惠王在公孫痤死后,把這位老公孫的話當成了耳旁風,沒有把商鞅當回事。商鞅在魏國地位低下,正苦于自己無處施展才華的時候,正好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令》,便前往秦國,輔佐秦孝公開展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為吞滅六國奠定了基礎。并且,秦國在變法強大起來后,商鞅立馬率領秦軍進攻河西,擊敗了魏國。
商鞅變法_圖
從秦惠文王時相國張儀的經歷更是可以看出秦國對人才的重視要遠遠超過東方六國。張儀是魏人,有計謀和口才。曾在楚令尹昭陽門下擔當門客,一次眾門客和令尹一塊喝酒時,昭陽丟了一塊玉璧。在場的門客有很多,但很多人都認為張儀貧窮,品行不端,必然是他偷了玉璧。于是他們“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但張儀一直沒有承認,最后沒有辦法,只能又把他放了。受到了竊玉之辱的張儀最后來到了秦國,兩次出任秦相,幫助秦惠文王瓦解了諸侯合縱攻秦的策略,兩戲楚國,并攻滅了巴蜀二國。
由此觀之,秦國的強大,與其重視人才,賞罰分明有著密切的關系。
了解人才,知人善任
漢高祖劉邦曾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然而與項羽相比,劉邦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劣勢。但劉邦有著項羽所不具備的一項能力,那便是知人善任,有著獨特的用人之道。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_圖
在漢王朝建立后,高祖劉邦對自己如何成功奪取天下做過一次總結。《史記·高祖本紀》這樣記載,劉邦首先說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而自己之所以成功,恰因為“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并且,他還說出了項羽失敗的原因。項羽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項羽不懂得運用人才,“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所以,要想更好地利用人才,不光要重視他們,給予優待。還要去了解他們,知人善任。知道他們每個人的長處所在,安排適合他們的工作,才能夠讓他們在崗位上做出優秀的成績。
豫讓擊衣_圖
讓人才擁有情感依靠和歸屬感
《史記·刺客列傳》中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的名句。然而,在名句的背后,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
豫讓曾經給范氏、中行氏做過家臣,但一直默默無名。后來,他來到了智伯的家中,受到了智伯的尊重和厚待。但是沒多久,智伯家族被趙襄子率領下的韓趙魏三家給滅掉,智伯被殺。
豫讓為了給智伯報仇,漆身吞炭,接連幾次刺殺趙襄子,最后失敗被執,趙襄子問他為何唯獨對智伯如此忠心耿耿。豫讓說:“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言訖,伏劍自殺。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_圖
而最有親和力,讓人才產生情感依靠和歸屬感的莫過于劉備。他三顧茅廬請出了孔明,并且與其“食則同桌,寢則同榻”, “待孔明如師”,使得諸葛亮為了蜀漢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臨死之前,孔明還在哀嘆自己沒有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而留下了“身在曹營心在漢”佳話的關羽掛印封府,過五關斬六將也要去尋劉備,不也恰恰表明了讓人才產生情感依靠和歸屬感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并將重視人才價值,待遇公平;了解人才,知人善任;讓人才產生情感依靠和歸屬感三條經驗性原則運用到今后的人才管理之中,才能讓人才更好地實現其價值。
文:李光彩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古代歐洲如何選拔人才
古代歐洲早期是以道德為標準來衡量人才的。
· 早期由于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影響,道德教育成為主要教育內容,自然形成了以道德為標準來衡量人才。
古代歐洲中期是以宗教道德為人才的主要衡量標準。· 隨著古文明的滅亡,宗教的形成,宗教教育成為歐洲中期的主要教育方式、重要教育方法。雖然宗教教育主導,但是民主制度萌芽興起,西方物質意識也開始加重了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
古代歐洲后期是以知識和經驗技能來選拔人才的。· 文藝復興對宗教的改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變革,以及通過藝術表達出對宗教精神的不滿;人們個人利己主義民主意識強烈,對物質欲望的加大,導致人們急功近利,最后形成了以知識和生產技能為主要選拔人才的標準。
除了古代詩詞名句外,以下現代人寫的古體詩詞句子怎么樣
現在讀古詩,也有很多不合韻律的旬子。就我個人拙見,作詩,和作文章習慣應該相同。只不過文體不同而矣。不管要寫什么,都需要一個明暫的目標,用自已熟練的語言。不要嫌語言俗,大俗同樣可以大。
我學識淺溥,望大家不要見笑。
古代名人詮釋過的人與自然的名句有哪些
古代名人詮釋人與自然的名句,莫過于老子說的——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法,是“效法”“依據”之意。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子說“人們依據于大地生產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上天寒暑交替,養育萬物;上天依據于大“道”來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自然習性而順其自然。”
這一句高度概括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說是道教思想精華之所在,它深刻揭示了人們“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道理,其中蘊含著哲學意味。
比起這樣哲思之語,我更喜歡的,是關于人與自然的詩句。比如——
辛棄疾寫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人和青山對視,能夠看出青山別有的韻味來,融進山嵐,人也多了韻味和嫵媚。人與自然相互融合,這種感覺真是怦然入心啊! 李白寫過“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說的是客人散去后,空曠的山谷里,只有碧水東流,映著一輪高懸的明月。詩人將悵惘寫在詩里,人走景在,山谷寂寞人寂寥的景色,特別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自然之景提醒人們,要看淡生活中的聚散,也要珍惜相聚的日子。
王維的詩里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這里的明月清泉,以及桂花落地,讓人窺見大自然恬淡靜默之美。
對了,不能落下陶淵明,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美啊!
詩人在園中采摘菊花,偶然抬起頭來,目光所及就能看到遠處的南山,即廬山。悠然的詩人,悠然的南山,人安閑自在,山靜穆高遠。那一刻,人景合一,似乎有旋律由山中傳出,那輕盈靈動的樂曲直飄到人心里,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莫過于此!
古人健康而樸素的生活方式,使他們顯現出自信而悠然的人生狀態。
這也啟示我們,懷著孩子一般的明亮與清澈,在自然之間行走,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完)
在我國古代史上有哪些出名的軍事人才
答:在我國古代史上軍事人才實在是太多了。如:李世民、曹操、朱元璋、孫武、白起、韓信、李靖、劉裕、岳飛、努爾哈赤、薛仁貴等幾乎每個人都代表著一個時代,他們都是最出色的軍事人才。
為什么古代湖南人才稀少,而近代卻人才輩出
我是余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我也是湖南人,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給我指正。
先聊聊為什么古代湖南人才洗好的原因吧。第一,古代湖南遠離政治中心,古代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或者中原,那里是國家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地方,也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南方偏離太遠,所以湖南人能夠得到重用的機會很少,盡管有岳麓書院和石鼓書院,但是也難向中央輸送更多的人才,相比其他地方。
第二:古代湖南不是一個獨立的省,元明清幾百年間,湖南都屬于湖廣行省,直到康熙年間湖南才獨立建省,行政上的不獨立,導致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當時科舉制度的考試,湖南人都要跑到湖北的武昌去參加科舉考試,當時交通又落后,有隔著洞庭湖,所以很多學子根本無法前去湖北考試,失去發展的機會。
來說說為什么近代湖南人才輩出的原因吧,第一,明末清初的戰亂幾三藩之亂,致使湖南喪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清朝開始大量的遷徙外地居民補充湖南人口,這些人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技術,文化和理念,促進了湖南整體人口素質和經濟的發展。
第二:清朝康熙年間,把湖南獨立建省了,形成了穩定的政治中心和更有效的行政統治,這也解決了湖南人才科舉的麻煩,降低了科考的困難,激起了湖南學子通過學習得到功名的欲望。
第三: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性格,太平天國運動的時期,清政府無能,給了曾國藩,左宗棠為首的湖南軍政經世人才大展身手的好機會,湘軍崛起了,帶動了湖南各地的經濟發展,各類人才的快速成長,文化交流的繁榮,為后期毛主席,黃興,蔡鍔,劉少奇等一大批革命人才的涌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上只是我一介女流之輩的粗見,難登大雅之堂,這里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聊聊你是如何看待近代湖南人的,我是余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歡迎你關注我,也謝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我國古代是如何進行人才招聘的
古代想要獲得人才非常難,因為讀書人太少,知識基本被壟斷。所以在科舉制度之前古代人才招聘大致只有這幾種手段。
一、貴族內部的人才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天子嫡長子繼承天子,庶子分封諸侯;
諸侯嫡長子繼承諸侯,庶子分為卿大夫;
卿大夫嫡長子繼承爵位,庶子為士人。
在這樣一層層的階級梯隊下,基本上絕大部分的人才都是內部推薦。
二、民間聲望較大,官方推薦
如果不是貴族或者是沒落的貴族,在當地做出大的成績來,或者有較大的名氣。也會被官方當做賢才推薦給國君。
孔子最早就是通過教書獲得聲望,才在魯國出仕做官。
藺相如最早是宦官的舍人,就是給宦官出來好多主意,才被宦官“完璧歸趙”這種趙國無人的關鍵時刻推薦給趙王的。
武將更多的是這種方法獲得任用。秦國人烏獲和任鄙以勇猛力大聞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為將,給予高官厚祿。齊國人孟賁,力大無窮,勇冠海岱,一人同時可制服兩頭野牛。跑到咸陽面見秦武王,被任用為將。
三、故意特立獨行,但是風險較大
普通出身的老百姓想要獲得賞識,就要冒極大的風險。
比如齊桓公在路上走,聽到有野人(在野之人)在敲著牛角唱歌,歌詞是:
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 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 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齊桓公大怒:我這正要爭霸天下,這個放牛的說我比不上堯舜,還說長夜漫漫何時旦?
于是讓侍衛把人抓過來,命令斬首。寧戚面不改色,仰天嘆道:“桀殺龍逢,紂殺比干,今甯戚為第三個!”
這時身邊大臣隰朋上奏說:“此人見勢不趨,見威不惕,非尋常放牛的。”桓公轉念一想,怒氣頓消,對寧戚說:“寡人聊以試子,子誠佳士”。
于是寧戚成功獲得了齊桓公深入交流的機會,最終成為齊國著名的大臣。
但這種方式風險極大,一不小心被國君斬了,可就啥都沒了。
四、養士
后來大家都覺得這種人才招聘效率太低了,于是流行養士。
代表就是戰國四君子。將一些有才能但是衣食都成問題的人養起來,提供一個溫飽的環境。在大量人中選拔優秀的人才。
比如毛遂自薦的毛遂,狡兔三窟的馮諼。。。
五、學校
孔子辦的學校,鬼谷子辦的學校,以及漢代各種書院學校。
老師本身就很有知名度,培養的學生也可以順理成章的推薦做官。
三國末年著名的龐德公就培養了諸葛亮、龐統等在內的大量人才。
所以說,穿越到先秦,要是沒穿越到貴族家里,出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后來的漢代舉孝廉制,曹魏發的求賢令、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歷代都在改革的原因,就是人才不好找啊。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鑒,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系……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在古代,什么長相的人才稱之為“美”
中國自古以來便對“美”有著一套成型的審美理論。而選美,自然也是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的選美,可以說是從宮廷甄選后妃開始,那么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對女人的審美標準究竟是什么?選美女又有哪些標準呢?
在古代中國男人的眼中,一個女人身體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臉蛋,也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三圍,而是一雙蓮足,也就是小腳。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一個人氣很高的女性角色,潘金蓮。“三寸金蓮”,就是古代一個女人最美的地方。大家應該記得西門慶俯身拾筷的時候,趁機摸了摸潘金蓮的腳這件事吧?這一點,不就透漏出古代男子對女性的蓮足情有獨鐘的審美特點嗎?
所以,古人的選美,首先就是比腳。而比腳選美又有很多的稱謂,比如說“賽足會”、“曬足會”、“蓮足會”等。這種選美比賽出現在明代正德年間,而又以山西和直隸兩地最盛。當時每逢佳節廟會,集市之上士女云集。這些女性或圍坐于空場,或坐于車中,蓋著蓋頭,不能讓人看到臉。但是她們在這時候會把自己的秀足露出來,當然,她們都穿著鞋襪。而由男性在一番品腳論足后,依次定出狀元、榜眼、探花。那些名列前茅的女性,會因此遠近聞名。而那些待字閨中者,也會因一個好名次而使自己身價倍增,非常容易物色個好人家。
當然,一雙蓮足是選美中的重頭戲不假,不過古人的審美標準卻不是這么簡單的。總體而言,除了要有一雙蓮足,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評測。
烏發蟬鬢:“烏”就是說要有一頭烏黑的長發,“蟬鬢”則是指面頰兩旁近耳頭的薄如蟬翼的頭發。“烏”這個詞早在《左氏春秋》中便已出現,至于“蟬鬢”一詞,則出現在三國時代的魏國,是魏國王宮中一名叫莫瓊樹的宮女所梳的發型。顯而易見,發質是古代男性對女性審美的一項標準。
云髻霧鬟:“鬟”,就是環髻的意思,髻則是指束在頭頂的那個結。云髻霧鬟,就是說女性梳出的發髻要狀如云霧。可見,發式也是古代男子對女性審美很在意的一個方面。
娥眉青黛:“娥眉”這個詞被用來專指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說把眉毛剃掉,然后用青黑色的顏料來繪畫眉毛。這種化妝手法,在西周時期就流行開來。這聽上去有些“毀容”的味道,但是也說明了眉黛素來是女性的一項審美指標。
明眸流盼:“明眸”就是又大又明亮的眼睛。“流盼”是流轉目光觀看之意。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大眼睛里秋波蕩,這當然會被列為美女的一條標準。
朱唇皓齒:顧名思義,朱唇便是紅唇,皓齒便是雪白的牙齒。紅唇彰顯牙齒的潔白,雪白的牙齒又襯托櫻口朱唇,正是相得益彰。
玉指素臂:古人對女性的手指與手臂非常重視。作為美女,則手指必須纖細而柔軟,手臂則必須白皙,而且還要圓潤而充滿彈性,此謂之“素臂”。其實就像現代人喜歡美腿美女一樣,“美臂美人”是古代的一種審美傾向。
細腰雪膚:細腰便是腰肢纖細,走起路來好似拂風的楊柳。雪膚則是肌膚雪白。細腰雪膚,這一點和現代人的審美倒是極為相似。
紅妝粉飾:紅妝指女子盛妝,粉飾便是在臉上涂抹白粉,也就是說會化妝也是評定一個女性美不美的標準。
肢體透香:如果一個女人天生不用噴香水就可以散發出迷人的香氣,想必能令所有的男人發狂。這種自然香的美女向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據說除了清代著名的香妃,西施也是渾身散發著香氣的美女。這是男人的極致幻想,在一個男權社會中被列為對女性的審美要求,也是不足為奇的了。
美女是男人永遠不會離嘴的話題。時代的進步使我們不會像古人那樣對“三寸金蓮”再生出近乎變態與偏執的喜愛。而東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也使我們的審美逐漸趨向于“豐乳肥臀”的西方標準。其實,不同的人審美標準自然不同,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過,當我們知道古代的這些審美標準后,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如果穿越到現代,到底還是不是一個美女還難說呢。
如果讓你穿越回古代,你能成為當時最優秀的人才嗎
我認為吧,不能說太有把握,但是成為當時世家名流還是有可能的。
哈哈哈哈,我是不是有點太自信了。
我一直有一個夢,就是穿越,因為只要不穿越到架空的朝代,我們還是都知道歷史的走向的。
可以適當得逢兇化吉啊,去兇避吉。
然后再利用現代高科技發展的技術,在古代努力,開創出一番屬于自己的天地。
然后迎娶高富帥,走向人生巔峰。
哈哈,這是我的夢,不要打斷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