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課文好句子集合50條
《蟋蟀的住宅》課文原文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觀察筆記。他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向我們真實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贊揚了蟋蟀不辭辛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蟋蟀的住宅》課文原文,供大家參考。
《蟋蟀的住宅》原文: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蟬一樣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還由于它的住宅。
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它們的隱蔽所得來不費工夫,棄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它不利用現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
蟋蟀怎么會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別好的工具嗎?沒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術的專家。它的工具是那樣柔弱,所以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驚奇。
在兒童時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們養在籠子里,用菜葉喂它們,是為了玩。現在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們的巢穴來。
在朝著陽光的堤岸上,青草叢中隱藏著一條傾斜的隧道,即使有驟雨,這里也立刻就會干的。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半掩著,就像一座門。蟋蟀出來吃周圍的嫩草,決不去碰這一叢草。那微斜的門口,經過仔細耙掃,收拾得很平坦。這就是蟋蟀的平臺。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屋子的內部沒什么布置,但是墻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時間,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體上講,住所是很簡樸的,清潔、干燥,很衛生。假使我們想到蟋蟀用來挖掘的工具是那樣簡單,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
蟋蟀蓋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鉆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勞,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面,觸須輕微地擺動。不大一會兒,它又進去,用鉗子和耙繼續工作。我一連看了兩個鐘頭,看得有些不耐煩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經挖了有兩寸深,夠寬敞的了。余下的是長時間的整修,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這個洞可以隨天氣的變冷和它身體的增長而加深加闊。即使在冬天,只要氣候溫和,太陽曬到它住宅的門口,還可以看見蟋蟀從里面不斷地拋出泥土來。
《蟋蟀的住宅》說課稿:
【第1句】:說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小學六年制第九冊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學習本組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注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課文不同的表達方法,并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看書的習作實踐中去。
【第2句】:教學目標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文,并且是本組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在學習第一篇說明文《鯨》以后,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說明方法,所以在教學《蟋蟀的住宅》時不把學生掌握說明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本節課中重點達到以下學習目標。知識目標: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同時體會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形象生動地說明事物的方法。能力目標:訓練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悟情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的情感。
【第3句】: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
難點:讓學生感悟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吃苦耐勞的精神。
【第4句】:說教法、學法
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在這節課中將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學法、多媒體直觀法、以讀促悟法。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學法:自主質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讀自悟法。
【第5句】:教學流程
如何轉換學生角色,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我想讓學生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蟋蟀,介紹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經過。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學生在以前已經學過口語交際介紹自己的家,學生會非常自豪,能踴躍地說。再加之已經學過《明明上學》一文,學生已經知道蟋蟀的歌聲動聽,對蟋蟀的可愛、有趣早已銘記在心。這樣二者結合起來,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舊知遷移,為學生轉換角色,改變學習方式作準備,也為學生發展口語作準備。
這樣讓學生把自己的家和早已熟悉的蟋蟀的住宅聯系起來,自然而然地導入課題。
(二)研讀課文、自主感悟。
在導入課文后,我設計讓學生研讀課文,自主感悟。請學生快速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生能很快體會出文章主要內容: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經過。這個環節落實本期教材訓練重點:提高學生閱讀速度,達到閱讀有一定的速度,能體會文章主要內容。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第1句】:小組學習、組內交流。
這個環節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分別學習、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點和怎樣修建住宅的。每個學生要先認真讀書,體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點或怎樣修建住宅的,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愛蟋蟀,你會怎樣向大家介紹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經過;把你感興趣的句子勾畫下來反復讀一讀,把你的理解寫在句子旁邊或本子上,如果還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邊標上問號;并且估計一下,其它小組的同學有可能向你們提出什么問題,該怎么解答。學生在自讀自悟幾分鐘后再在小組討論交流,共同質疑,共同推測一下其他組同學會提的問題,一起解答別人提出的問題。這樣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再在小組討論交流,就真正達到人人動口讀書,用心體驗,實現人人自主學習,而不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個別優秀學生的一言堂,從而提高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效率。達到設計理念中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第2句】:全班交流、答記者問。
學生把自己轉換成蟋蟀這個角色,匯報介紹“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點時,就有可能根據自己在讀中的感悟,用朗讀勾畫批注法,邊朗讀邊結合自己的體會介紹,也有可能會根據課文內容繪制示意圖介紹。在聽完介紹后,其它小組的同學可扮演小記者向這組同學質疑,進行答小記者問。這樣促使學生自讀自悟時更認真,在本小組交流討論時更合作、更投入。在學生自主解疑仍有困難時教師適時點撥,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共同參與,自主質疑、自主解疑或合作解疑的效果。實現設計理念中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在此過程中適時出現CAI課件,蟋蟀住宅的資料、圖片。)
由于通篇采用擬人手法敘述,學生在閱讀中會產生渾厚的興趣,在匯報蟋蟀住宅經過時,學生除了邊朗讀邊談體會,還很可能會自然而然轉換成蟋蟀的角色,配上動作介紹修建住宅的經過。在轉換角色的同時,學生一方面對課文自讀自悟,自主學習讀懂了課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對蟋蟀產生認同,自然就體驗到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就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又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一體這一設計理念。(在這一過程中相機出示CAI課件,蟋蟀修建住宅的經過。)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通過以上環節的學習交流,已經激發了學生對蟋蟀的喜愛和贊揚之情,就進入拓展延伸、情感升華這一環節。讓學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動物住宅和它們修建住宅的圖片、文字資料或關于作者的相關資料,在學習小組內交流,再把此時此刻想對蟋蟀或其它動物想說的話寫下來,鼓勵學生用我筆寫我心,暢所欲言。然后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這樣讓學生有準備地說一段話,實現讀、寫、說結合。
【第6句】:說板書
板書是一節課的精華。因此我的板書簡單明了,課文的內容也的到了精彩的展示。
九色鹿對國王控訴的那段話是文章的重點部分,也是整堂課一個重要的訓練點。為此,我出示了這段話: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是個開放的大課堂,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思維更活躍了,嘴巴也更會講了。但是,語文課還是姓“語”,課堂教學還是應該立足于語文學科的根本,學語文,用語文。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多次想象練說的環節:想象調達當時的鄭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訴時的內心憤恨;想象國王聽了之后的內心活動以及國王會如何懲罰調達等,通過角色的置換、想象,讓學生充分感受民間故事所特有的豐富的體驗。
語文課程的“開放”、“拓展”,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文本的價值取向和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文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朗讀說話,從字里行間體會兩個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最后一環節——誠信格言的補充,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故事所蘊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時,與當前所提倡的誠信教育相結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另外,為學生用精煉的語言寫出學了故事以后的內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真正形成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最后,老師還告訴學生:九色鹿壁畫至今還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議同學們有機會去觀賞,旨在鼓勵學生走進學習語文的大課堂,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作者簡介: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文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昆蟲界的維吉爾”。出生后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
法布爾一生堅持自學,先后取得了業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材,留下的許多精致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贊不絕口。法布爾晚年時,《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以及“科學界詩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法布爾雖然獲得了許多科學頭銜,但他仍然樸實如初,為人靦腆謙遜,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才華受到當時文人學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德國作家榮格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詩人馬拉美、普羅旺斯文學家魯瑪尼耶等。由于《昆蟲記》中精確地記錄了法布爾進行的試驗,揭開了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許多秘密,達爾文稱法布爾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當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時,不少學者、文學家們紛紛前去拜訪他。法布爾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國哲學家米爾等學者,但與他們的通信并不頻繁。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將法布爾舉薦給拿破侖三世,后者授予他榮譽勛位勛章。法國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萊途經塞利尼昂,特意繞道荒石園向他致意。擁有多重身份的法布爾的作品種類繁多: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論著,其中包括《茜草:專利與論文》、《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菰》、《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等;作為教師,他曾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寫下了許多詩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牛虻詩人”。此外,他還將某些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閑暇之余,他還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譜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爾作品中篇幅最長、地位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蟲記》。這部作品不但展現了他科學觀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學才華,同時還向讀者傳達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課文蟋蟀的住宅原文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觀察筆記。他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向我們真實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贊揚了蟋蟀不辭辛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下面小編將為大家整理分享蟋蟀的原文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蟋蟀的住宅》原文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蟬一樣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還由于它的住宅。
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它們的隱蔽所得來不費工夫,棄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它不利用現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
蟋蟀怎么會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別好的工具嗎?沒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術的專家。它的工具是那樣柔弱,所以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驚奇。
在兒童時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們養在籠子里,用菜葉喂它們。現在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們的巢穴來。
在朝著陽光的堤岸上,青草叢中隱藏著一條傾斜的隧道,即使有驟雨,這里也立刻就會干的。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半掩著,就像一座門。蟋蟀出來吃周圍的嫩草,決不去碰這一叢草。那微斜的門口,經過仔細耙掃,收拾得很平坦。這就是蟋蟀的`平臺。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屋子的內部沒什么布置,但是墻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時間,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體上講,住所是很簡樸的,清潔、干燥,很衛生。假使我們想到蟋蟀用來挖掘的工具是那樣簡單,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
蟋蟀蓋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鉆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勞,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面,觸須輕微地擺動。不大一會兒,它又進去繼續工作。我一連看了兩個鐘頭,看得有些不耐煩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經挖了有兩寸深,夠寬敞的了。余下的是長時間的整修,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這個洞可以隨天氣的變冷和它身體的增長而加深加闊。即使在冬天,只要氣候溫和,太陽曬到它住宅的門口,還可以看見蟋蟀從里面不斷地拋出泥土來。
拓展:《蟋蟀的住宅》說課稿
【第1句】:說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小學六年制第九冊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學習本組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注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課文不同的表達方法,并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看書的習作實踐中去。
【第2句】:教學目標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文,并且是本組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在學習第一篇說明文《鯨》以后,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說明方法,所以在教學《蟋蟀的住宅》時不把學生掌握說明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本節課中重點達到以下學習目標。知識目標: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同時體會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形象生動地說明事物的方法。能力目標:訓練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悟情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的情感。
【第3句】: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
難點:讓學生感悟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吃苦耐勞的精神。
【第4句】:說教法、學法
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在這節課中將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學法、多媒體直觀法、以讀促悟法。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學法:自主質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讀自悟法。
【第5句】:教學流程
如何轉換學生角色,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我想讓學生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蟋蟀,介紹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經過。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蟋蟀的住宅》課文解讀
這篇課文的作者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散文家法布爾。本文選自他撰寫的《昆蟲記》。
這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全文用擬人的手法,淺顯地介紹了蟋蟀那簡樸、清潔、干燥的住宅和建造住宅的全過程。通過閱讀這篇課文,不僅使我們體會到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而且使我們感受到作者熱愛科學、不畏艱辛的'崇高品質。
全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蟋蟀由于它的歌唱和住宅而有名。蟋蟀出名有兩個原因:一是唱歌,二是住宅。前者人們都很熟悉,后者則不甚了解。下文著重介紹蟋蟀的住宅為什么有名。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主要寫蟋蟀住宅的特點,簡樸、清潔、干燥,很衛生。
第三段(第8~10自然段)講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通過寫建造過程,說明蟋蟀建筑住宅非常認真,一點兒也不隨遇而安。可見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長年累月不斷整修,認真、辛勤的勞動換來的,這也正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收獲。
《蟋蟀的住宅》課文講解
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第2~7自然段。這幾個自然段重點講述了蟋蟀住宅有哪些特點?
第2自然段介紹了蟋蟀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而且住宅還是由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中讓我們不難理解隨遇而安的意思。
第3自然段介紹了蟋蟀住宅是用柔弱的工具挖成的,用它的前足、鉗子、后足、后腿來建筑住宅,所以說它的工具是那樣柔弱。
第5~7自然段詳細地介紹了蟋蟀住宅的內外情形。第5自然段先寫了蟋蟀住宅的外部情形。從外部看:
1、向陽,它把住宅建在朝著陽光的'堤崖上,這樣會有良好的光線射進住宅。
2、隱蔽,青草叢中隱藏著一條傾斜的隧道,這也是蟋蟀的住宅了。
3、干燥,正是由于向陽、隱蔽,所以即使有驟雨,這里也立刻會干的。
4、彎彎曲曲。
5、有門,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半掩著,就像一座門,看來設施還挺完全。
6、有平臺,運用擬人的手法大膽地寫,那微斜的門口,經過仔細耙掃,收拾得很平坦。這就是蟋蟀的平臺。第6~7自然段寫了蟋蟀住宅的內部特點。從內部看:墻壁光滑,簡樸,清潔,干燥,衛生。給人總的印象是: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蟋蟀挖掘巢穴是用自己的足和腿,靠這樣簡單、柔弱的工具,竟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筑成那樣好的住宅,所以作者要發出感嘆,稱贊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