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蠟燭不好的詞句 形容蠟燭的好詞好句
【第1句】:形容蠟燭的好詞好句
李商隱《無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白蠟燭詩(代夫贈人) 孫氏 景勝銀釭香比蘭,一條白玉逼人寒。
他時紫禁春風夜,醉草天書仔細看。 長門燭 王建 秋夜床前蠟燭微,銅壺滴盡曉鐘遲。
殘光欲滅還吹著,年少宮人未睡時。 贈別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夜歸白居易 半醉閑行湖岸東,馬鞭敲鐙轡瓏驄。
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樓角漸移當路影,潮頭欲過滿江風。
歸來未放笙歌散,畫戟門開蠟燭紅。 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兼酬所贈 白居易 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情鶴氅人。
紅蠟燭前明似晝,青氈帳里暖如春。 十分滿盞黃金液,一尺中庭白玉塵。
對此欲留君便宿,詩情酒分合相親。 寒食(一作寒食日即事)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華清宮感舊 王建 塵到朝元邊使急,千官夜發六龍回。
輦前月照羅衫淚,馬上風吹蠟燭灰。 公主妝樓金鎖澀,貴妃湯殿玉蓮開。
有時云外聞天樂,知是先皇沐浴來。 牡丹 李商隱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 燕臺四首·冬 李商隱 天東日出天西下,雌鳳孤飛女龍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遠甚蒼梧野。 凍壁霜華交隱起,芳根中斷香心死。
浪乘畫舸憶蟾蜍,月娥未必嬋娟子。 楚管蠻弦愁一概,空城舞罷腰支在。
當時歡向掌中銷,桃葉桃根雙姊妹。 破鬟矮墮凌朝寒,白玉燕釵黃金蟬。
風車雨馬不持去,蠟燭啼紅怨天曙。 聞李夷遇下第東歸因以寄贈 薛能 囊中書是居山寫,海畔家貧乞食還。
吾子莫愁登第晚,古人惟愛賤游閑。 舟行散適江亭上,郡宴歌吟蠟燭間。
從此樂章休敘戰,漢兵無陣亦無蠻。 送李校書赴吉期 賈島 筮算重重吉,良期詎可遷。
不同牛女夜,是配鳳凰年。 佩玉春風里,題章蠟燭前。
詩書與箴訓,夫哲又妻賢。 晚坐寄友人 溫庭筠 九枝燈在瑣窗空,希逸無聊恨不同。
曉夢未離金夾膝,早寒先到石屏風。 遺簪可惜三秋白,蠟燭猶殘一寸紅。
應卷鰕簾看皓齒,鏡中惆悵見梧桐。 破陣子晏殊 海上蟠桃易熟,人間好月長圓。
惟有掰釵分鈿侶,離別常多會面難。此情須問天。
蠟燭到明垂淚,熏爐盡日生煙。一點凄涼愁絕意,謾道秦箏有剩弦。
何曾為細傳。 南鄉子蘇軾 何處倚闌干。
弦管高樓月正圓。胡蝶夢中家萬里,依然。
老去愁來強自寬。明鏡借紅顏。
須著人間比夢間。蠟燭半籠金翡翠,更闌。
繡被焚香獨自眠。 如夢令賀鑄 相見時難別易。
何限玉琴心意。眉黛只供愁,羞見雙鴛鴦字。
憔悴。憔悴。
蠟燭銷成紅淚.。
【第2句】:形容蠟燭的詞語
【秉燭待旦】:旦:早晨。手持點燃的蠟燭待天亮。
【炳燭之明】:點燃蠟燭,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好學不倦。
【插燭板床】:指用木頭做成的極簡陋的蠟燭插架。形容生活作風廉潔樸素。
【當風秉燭】:秉:舉著。迎著風舉著蠟燭。比喻身陷危險境地。
【風燭草霜】:風中的蠟燭,草木上的霜。比喻即將消失的事物。
【花燭洞房】:花燭:彩色蠟燭;洞房:深邃的房,指新婚夫婦的臥室。深室里點燃有龍鳳圖案裝飾的蠟燭。形容結婚的歡樂景象。
【花燭紅妝】:花燭:彩色的蠟燭。點上彩色的蠟燭,穿著紅艷的禮服。指婚禮。
【繼晷焚膏】:繼:繼續,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燈燭。點燃蠟燭或油燈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或工作。
【第3句】:形容蠟燭的句子
【第1句】:流下的,是滾燙的淚;燃燒的,是稀有的生命。在感激中度過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揮灑光輝。蠟燭,它是多么可敬可愛呀!
【第2句】:蠟燭,它不像電子產品那么先進,不像鮮花那么美麗,不像玩具那么好玩,不像其他日用品那樣常用,可它無私的品質卻要求自己在時刻待命著,正如那天晚上一般。
【第3句】:每當停電,那根細細的蠟燭就成了家中的光明使者。在漆黑的夜晚,唯有這小小的光芒為我們送來溫暖,送來光明。蠟油無聲無息地滾落下來,滾落托盤中。它,又縮短了一截。明知道死期接近,但它還是挺立著,燃燒著。
【第4句】:我贊美那默默無聞的蠟燭,更贊美那和蠟燭一樣任勞任怨的人。
【第5句】:無論它們的顏色如何,形狀怎樣,那個稱呼,總是記憶猶新。蠟燭,這個溫暖的稱呼,這個美麗的名字。比起來臺燈、日光燈總是更惹人喜愛。而這小小的蠟燭不過是被關在柜子里,必要時拿出來應急罷了。然而,在這微不足道的條件下,它依然那么努力,那么認真。
【第6句】:蠟燭的一生很平淡,白的、紅的,五顏六色的,頭上豎起一個羊角辮。生命就從羊角辮上開始。漸漸地,火苗吞沒了羊角辮,開始熔化蠟燭的身體。滴滴蠟珠猶如一串串淚珠,凝固了。古人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
【第7句】:蠟燭是什么?蠟燭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顆小沙粒,蠟燭是一種平凡而偉大的力量。蠟燭在黑暗的時候燃起,在光明的時候熄滅,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可是,我要為無私的蠟燭唱一支贊歌。
【第8句】:在贊頌蠟燭的同時,也不由得想起了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的老師。他們就像蠟燭,時間的火苗熔化著老師的青春。老師是學生征程中的蠟燭,永遠為學生勝利的終點,而教誨則是那不滅的燭光,永遠照亮著學生的心靈。
【第4句】:形容蠟燭的詩句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贈別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夜歸 白居易
半醉閑行湖岸東,馬鞭敲鐙轡瓏驄。
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樓角漸移當路影,潮頭欲過滿江風。
歸來未放笙歌散,畫戟門開蠟燭紅。
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兼酬所贈
白居易
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情鶴氅人。
紅蠟燭前明似晝,青氈帳里暖如春。
十分滿盞黃金液,一尺中庭白玉塵。
對此欲留君便宿,詩情酒分合相親。
寒食(一作寒食日即事)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第5句】:描寫蠟燭的詞語
【照天蠟燭】照亮天空的蠟燭。比喻清官明察。
【秉燭待旦】旦:早晨。手持點燃的蠟燭待天亮。
【秉燭夜游】秉:執持。舊時比喻及時行樂。
【炳燭夜游】舊時比喻及時行樂。
【炳燭之明】點燃蠟燭,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好學不倦。
【插燭板床】指用木頭做成的極簡陋的蠟燭插架。形容生活作風廉潔樸素。
【當風秉燭】秉:舉著。迎著風舉著蠟燭。比喻身陷危險境地。
【洞房花燭】形容結婚的景象。
【洞幽燭微】洞:洞察;幽:深遠;燭:照亮;微:微末,精細處。形容目光銳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細微之處。
【洞隱燭微】形容目光犀利,觀察事物深刻透徹。
【洞幽燭遠】洞:洞察;幽:深遠;燭:照亮。形容目光銳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細微之處。
【燈燭輝煌】輝煌:光輝耀眼。形容燈光燭火通明,光輝耀眼。
【洞燭其奸】洞:透徹;燭:照見;奸:奸詐。對別人的陰謀詭計看得很清楚。
【飛蛾赴燭】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同“飛蛾赴火”。
【風前殘燭】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隨時可能消滅的事物。
【風檐刻燭】風檐:科舉時代的考場。指科舉時代考場寒冷,時間緊迫,十分艱苦。
【風中秉燭】秉:拿著。風中拿著燭易滅。比喻臨近死亡的人或行將消滅的事物。
【風燭殘年】風燭:被風吹的蠟燭,容易熄滅;殘年:殘馀的歲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風燭草露】風中之燭易滅,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臨近死亡。
【風燭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風中之燭】在風里晃動的燭光。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隨時可能消滅的事物。
【火光燭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勢極大(多指火災)。
【花燭洞房】花燭:彩色蠟燭;洞房:深邃的房,指新婚夫婦的臥室。深室里點燃有龍鳳圖案裝飾的蠟燭。形容結婚的歡樂景象。
【花燭紅妝】花燭:彩色的蠟燭。點上彩色的蠟燭,穿著紅艷的禮服。指婚禮。
【火燭小心】火燭:泛指能起火的東西。原指謹防失火。亦泛指處事小心謹慎。
【火燭銀花】猶火樹銀花。形容張燈結彩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剪燭西窗】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后泛指親友聚談。
【扣盤捫燭】扣:敲;捫:摸。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
【扣盤捫燭】扣:敲;捫:摸。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刻燭成詩】刻:用硬物劃;燭:蠟燭;詩:詩句。用刀在蠟燭上刻痕,同時提筆作詩。形容才思敏捷。
【盲人把燭】瞎子手擎燭火照亮。比喻不起任何作用。
【盲人捫燭】比喻只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同“盲翁捫龠”。
【明燭天南】燭:照耀。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偶燭施明】偶:雙;施:施行。兩支蠟燭大放光明。比喻兩種事物相得益彰。
【石火風燭】比喻為時短暫。
【五侯蠟燭】用以形容豪門權勢的顯赫景象。
【無幽不燭】黝暗處無不被照亮。比喻明察隱微。
【西窗剪燭】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后泛指親友聚談。
【西窗翦燭】猶言剪燭西窗。指親友聚談。
【犀角燭怪】借以贊美詩文的深刻。
【犀燃燭照】猶犀照牛渚。
【玉燭調和】指天地四時之氣和合調順。也指夫妻感情融洽。
【燭盡光窮】蠟燭燃盡,燭光消失。比喻人死后意識也消滅。
【鐘盤燭龠】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
【燭照數計】用燭照著,按數計算。比喻料事準確。
【第6句】:描寫蠟燭的詩句有哪些
【第1句】: 李商隱《無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第2句】:《長門燭》王建
秋夜床前蠟燭微,銅壺滴盡曉鐘遲。
殘光欲滅還吹著,年少宮人未睡時。
【第3句】:《贈別》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第4句】:《夜歸》白居易
半醉閑行湖岸東,馬鞭敲鐙轡瓏驄。
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樓角漸移當路影,潮頭欲過滿江風。
歸來未放笙歌散,畫戟門開蠟燭紅。
【第5句】:《牡丹》李商隱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
古人曾用什么來比喻蠟燭?
應該說,古人用春蠶和蠟燭來比喻老師的敬業精神,自我犧牲的高貴品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出自李商隱的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詩中本意以“春蠶吐絲”、“蠟炬成灰”來比喻對愛人至死不渝的忠貞情感。后世由此引申為對于奉獻精神的贊揚。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蠟燭”,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人們歌頌蠟燭,是因為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其喻意是說起蠟燭這種品質,人們就聯想到敬愛的老師,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給學生照亮前進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