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草子好句子有頁錦集200條
《詩經》兩首復習試題
【第1句】:基礎知識積累
【第1句】:下列句子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倔強(juè) 闊綽(chuò) 叱咤風云(chà)
B.慨嘆(kǎi) 澎湃(bài) 銷聲匿跡(nì)
C.饒恕(shù) 狡黠(jié) 迥乎不同(jiǒng)
D.靜穆(m ù) 夢寐(mèi) 味同嚼蠟(jiáo)
【第2句】: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2分)
A.零落 倔強 頭暈目眩 一拍既合
B.瑣屑 煩燥 銳不可擋 銷聲匿跡
C.恣睢 膽怯 開卷有益 顧名思義
D.厚實 慰籍 雞犬不寧 一泄千里
【第3句】:將下列句子重新排列,填入橫線中與前后句組成一段語意連貫的文字。(只填寫序號)(3分)
一個真正的讀者應具備基本的判斷力和鑒賞力,能夠辨識一本書的優劣,本能地拒斥劣書,傾心好書。 一旦你的靈魂足夠豐富和深刻,你就會發現,你已經上升到了一種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貧乏和淺薄的書了。
①只要堅持這個標準,靈魂的品質和對書的判斷力就自然會同步得到提高。
②這種能力部分來自閱讀的經驗,但更多地源自一個人靈魂的品質。
③當然,靈魂的品質是可以不斷提高的,讀好書也是提高的途徑,二者之間有一種良性循環的關系。
④重要的是一開始就給自己確立一個標準,每讀一本書,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獲,能夠開啟你的心智。
【第4句】:古詩默寫(8分)
(1)《出師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
(2)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3) ,萬鐘與我何加焉!
(4)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5)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是: , ,必以情。
(6) ,白露未已。
【第5句】:名著閱讀(4分)(任選一題作答)
(1)下面是《水滸》中的片段,閱讀后回答問題
武松在胡梯口聽,只聽得蔣門神口里稱贊不了。只說:“虧了相公與小人報了冤仇,再當重重地答報恩相。”這張都監道:“不是看我兄弟張團練面上,誰肯干這等的事!你雖費用了些錢財,卻也安排得那廝好。這早晚多是在那里下手,那廝敢是死了。只教在飛云浦結果他。待那四人明早回來,便見分曉。”
張都監要為蔣門神報的冤仇是 ① 。武松聽到他們這些話后,接下來發生的情節是 ② 。
(2)大天尊宣眾文武仙卿,問曰:“這妖猴是幾年生育,何代出生,卻就這般有道?”……玉帝道:“那路神將下界收伏?”……玉帝聞言甚喜,道:“依卿所奏。”即著文曲星官修詔,著太白金星招安。
玉帝為何要捉拿孫悟空?是“那路神將”欲用什么方法“收伏”孫悟空?
【第6句】: 給下列新聞擬一個標題。(2分)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近日,國務院總理xxx簽署第656號國務院令,公布《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條例》共六章三十五條,對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簿、登記程序、登記信息共享與保護等作出規定。
《條例》明確由國土資源部負責指導、監督全國不動產登記工作,同時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一個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不動產登記工作,并接受上級不動產登記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第2句】:現代文閱讀(14分)
養一畦露水
許冬林
①露水是下在鄉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鄉村,才養得活精靈一樣的露水。
②童年時,在露水里泡大,以為露水是入不得詩文的,直到讀《詩經》里的《蒹葭》才開了心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風情畫呈現于眼前:霧色迷濛,蘆葦郁郁蔥蔥,美麗的女子在露水的清涼氣息里如遠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葦葉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種風情。生產隊里養著一條褐色水牛,農忙時節,孩子們大清早起來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約著,去村西河邊的蘆葦蕩里割草。卷起褲管下去,腳下的軟泥滑膩清涼,蘆葦一碰,露水珠子簌簌灑一身。從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涼意在皮膚上蔓延,還似乎帶著微甜的味道。葦叢里的青草又長又嫩,幾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時還順便割一把細嫩的水芹,算作中飯菜。出了蘆葦蕩,幾個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著露水。我們的頭發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濕透。仿佛洗了個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時候過暑假,晚上不愛在家里睡覺,而是在平房頂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帶涼席,都來我家的平房頂上睡覺。我們簡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為帳,星星為燈,感覺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間,也像草葉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來,裹身的毯子又涼又軟,翻個身,貼著堂姐的后背,聽她說斷斷續續的夢話,竊竊想笑。星星在耳邊,垂垂欲落,蟲聲蛙聲都已歇了,四下闃寂。滿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涼氣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著,露水里醒來。清晨下房頂,常看見鄰家的瓦楞上結著蛛網,蛛網上也懸掛著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風里搖搖欲墜。
⑤暑假一過,初秋早晨上學,穿過彎彎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著露水去學校。到學校,一雙小腳泡得好白,又白又涼,嫩藕一般,腳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時候,常提著涼鞋上學,到了學校后,才下到學校前的池塘邊,洗掉腳上的草屑和野花,將一雙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腳xx涼鞋里。有時不舍得插:是露水讓一個鄉下小姑娘擁有了一雙不為外人知曉的好看的腳。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單位之間來回折返,過著千篇一律的兩點一線式生活。有一日,讀《枕草子》里寫露水的幾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沒看見露水了。忙時只顧著抬頭往前趕路,快!快!閑時只想飽飽地睡會兒懶覺,起床時,草木上的露水已經遁形。以至以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當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鄉村,下在有閑情閑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寫露水的筆墨多而有情趣,最愛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長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議:‘怎么任它長得這么高呀,不會叫人來芟除嗎?’沒想到,卻聽見宰相的聲音答說:‘故意留著,讓它們沾上露,好讓皇后娘娘賞覽的。’真有意思。”讀到這里,我恍然覺得游離多年的一片小魂兒給招回來了。養花種草,不是目的,是為了給一個閑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戲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種草來養露水的風雅。
⑨我讀著《枕草子》,不覺癡想起來。癡想有一天……
⑩養一畦露水,在露水里養一個清涼的自己。生命短暫渺小,唯求澄澈晶瑩,無塵無染。讓美好持續,一如少年時。 (選自《深圳商報》2024年11月5日 有刪改)
【第17句】: 請簡要概括童年時“我”“在露水里泡大”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過10個字)(3分)
【第18句】: 按要求品味語言。(4分)
(1)感覺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間,也像草葉子上的一滴露水。(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2)蘆葦一碰,露水珠子簌簌灑一身。從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涼意在皮膚上蔓延,還似乎帶著微甜的味道。(從景物描寫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第19句】: 揣摩下面句子的含義。(2分)
我恍然覺得游離多年的一片小魂兒給招回來了。
【第20句】: 根據上下文,補寫第⑨段“癡想”的具體內容。(3分)
【第21句】: 探究下面語句中“露”的內涵或作用。(3分)
(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摘自曹操《短歌行》)
(3)養一畦露水,在露水里養一個清涼的自己。
【第3句】:古詩鑒賞(古詩略)(2024中考題再現)
【第1句】:《關雎》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第2句】: 《關雎》主要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舉例分析其表達效果。(3分)
【第3句】:賞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分)
【第4句】:《蒹葭》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2分)
【第5句】:《蒹葭》中采用重章疊句,有什么表達效果?(3分)
參考答案
【第1句】:基礎知識積累
【第1句】:D 【第2句】:C 【第3句】:②③④① 【第4句】:略
5⑴①武松為了幫施恩奪回快活林,醉打蔣門神。 ②血濺鴛鴦樓(2分,每小題1分,意對即可)
(2)孫悟空到東海龍宮拿走了定海神針,又闖幽冥界勾畫了生死簿,被東海龍王和地藏王菩薩告上了天庭。
太白金星為玉帝出主意,讓玉帝降旨招安孫悟空,授他一個官職,將他拘束在天庭,若孫悟空受天命,后再升賞;若違天命,就此擒拿。
【第6句】:xxx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
【第2句】:現代文閱讀(15分)
【第17句】: 示例:①葦蕩割草洗露水浴 ②夏夜房頂宿露水中 ③秋晨上學露水美腳(3分;抓住主要信息即可)
【第18句】: (1)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我”露宿房頂時涼爽、自由、舒展的感受。(2分;修辭手法1分,心理感受1分;心理感受答出一點即可)
(2)從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多角度寫出露珠落在“我”身上,帶給“我”清涼愉悅的感受,形象生動。(2分;描寫角度1分,表達效果1分;答出兩個描 寫角度即可得1分)
【第19句】: 找回了失去多年的童年生活的閑情閑趣和詩意。(2分;意近即可)
【第20句】: 示例:我能擁有一座庭院。我在院子里,種花種菜種草。清晨起來,臨窗賞覽,看我養的一畦一畦的露水。
要求:能聯系上下語境展開合理想象,有對“花草”“露水”“自我感受”等方面的描
寫,表達順暢。(3分;想象合理,內容具體,表達順暢各1分)
【第21句】: (1)句中的“露”是景物,寫出秋天的蕭瑟冷落(是起興,引出歌詠對象“所謂伊人”); (2) 句中的“露”比喻人生短暫;(3) 句中的“露”象征清純美好,有閑情雅致的詩意生活。(3分;各1分,意近即可)
【第3句】:古詩鑒賞
【第1句】: 本文寫了一位男子對心儀女子執著追求和極度思念,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第2句】: 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起興,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雙成對的雎鳩鳥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鳩鳥的和鳴聯想到君子對淑女的思念。
【第3句】: 通過對深秋景色的描繪,渲染出一種凄涼的意境,用以烘托追求心上人求之不得時悲涼惆悵的心情。
【第4句】: 抒發了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之情,表達了主人公追求愛情的真摯和執著。
【第5句】: 全詩三章,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一唱三嘆,節奏鮮明,旋律優美,而且還顯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層加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詩經兩首課件
每一個課件都是老師精心準備的,為了能夠更好的在課堂上講解知識。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詩經兩首課件,歡迎閱讀參考!
詩經兩首課件(一)
教學目的:
【第1句】: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第2句】:了解古代詩歌的特點:重章復唱。
【第3句】:體會兩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教學重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重章復唱手法的作用。
教學時數:2教時(第一教時《伐檀》,第二教時《碩鼠》)
第一教時:
教學目的:
【第1句】: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
【第2句】:學習“興”用法及重章復唱。
【第3句】:體味古代奴隸們對奴隸主的不滿情緒。
教學重點:“興”用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重章復唱作用。
教學步驟:
【第1句】:激疑導入:【第1句】:清趙翼《詩論》
【第2句】:“風騷”及《詩經》
【第3句】:現實主義源頭代表及課題《伐檀》
【第2句】:范講示例:【第1句】:正音范謙:①音變。
②異讀。
③誤讀。
【第2句】:串講第一章并口譯。
【第3句】:研讀第一章:①層次結構劃分。
②試擬目標題。
③起興句及“興”。
④朗讀及重音、節奏。
⑤試述現代文場面。
【第3句】:師生同講:
【第1句】:對應詞理解。
【第2句】:重章復唱的理解。
【第3句】:復讀及背誦指導。
【第4句】:再讀全詩及中心概括。
【第4句】:作業布置:
【第1句】:與“不素餐兮”的“素”詞意相同的一項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第2句】: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辭。
(1)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窮鬼們還能鬧成個大事情。
(2)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3句】:課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為谷,深谷為陵;(4)嚶其鳴矣,求其發聲。
【第4句】:背誦全詩。
【第5句】:書后作業第一題。
第二教時:
教學目的:
【第1句】:理解《詩經》常識——賦、比、興。
【第2句】:歸納《詩經》詩歌特點。
【第3句】:了解現實主義方法在兩首詩中的體現。
教學重點:“比”手法理解及《詩經》詩歌特點。
教學難點: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詩經》中的體現。
教學步驟:(略)
《詩經》兩首課件
教學依據
《關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詩,《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這兩首詩的思想內容、抒情意味、意境呈現和比興疊韻,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關雎》描寫了一位君子愛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麗姑娘,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內心的敬羨與想像之中,這也許就是“單相思”。總之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敗了,但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是積極健康的,是令人感動的。你看,雖然為想那位河邊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但他能嚴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他覺得只有用自己的才華和品德才能贏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文明之舉去努力打動吸引姑娘,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難怪古人用詩歌來教育感化人稱之為“詩教”,它讓人變得文明禮貌溫柔敦厚。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有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說它是“刺康王晏起”,這實際上是一種封建禮教的涂飾,是一種歪曲。《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主人公反復去尋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離,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沖破天塹。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無限惆悵!抒情主人公的左右求索、執著堅定,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涵義有異曲同工之妙。《蒹葭》的主題今天來看,有著深沉而豐富的多義性。它可能是以描繪的方式表達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人生。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愛情、事業、學習生活,在理想憧憬中更是常有。
《詩經》兩首,充滿了細致、雋永的抒情意味,彌散著憂傷的情感。《關雎》從全詩結構和內在脈絡上看,分做三章較宜。首章見物起興,激起主人公的.愛情,一片情思,無限向往。次章寫他的寤寐不忘,以纏綿悱惻之情,直率地寫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勞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須臾不能忘懷。綿綿的憂思,兩個字“優”“游”,表露出難耐的相思之苦。三章寫愿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向往之辭。情到極處必生幻,彈琴奏瑟的熱鬧場面,讓抒情主人公簡直陶醉在預想的成功之中了。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又細微,又止所當止,情感率直、淳樸、真摯、健康。《秦風·蒹葭》已達到純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詠吟,為愛情詩之曠古絕唱。主人公追尋所愛不得,而出現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達的情感是“哀而不傷”。首章的“蒼蒼”,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的變換,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試想,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蕭索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詩經》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都是關于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關雎》的意境簡約,具有日常性。全詩以展現灘頭水畔的形影不離的雎鳩鳥開頭,看這美好的和諧之景,聽它們一唱一和,自然引起岸邊的青年的無限情思。“窈窕淑女”,她在參差的荇菜之間,在潺潺河流之上,形象不斷疊加,勾勒出一幅翡翠蘭苕的畫卷。《蒹葭》意境空靈虛泛。細品詩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縹緲,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她)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她)徘徊往復。此情此景,情調凄婉,意境的營造呈現出多重疊合、交互融會的架構,顯示出幽邃繁富的色彩。
《詩經》大量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賦”和“比”都是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關雎》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系。進一步,“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它是虛靈微妙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這首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起興。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的表現手法。“關關”,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或者是作者的眼前所見,在全詩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征的作用,教學中說法不必拘泥,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詞,來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模擬形象,描寫景物,無不活潑逼真,這種雙聲疊韻詞的運用,延伸出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蒹葭》在《秦風》中獨標一格,與其他秦詩大異其趣。作品重章反復,前后三章,只換了個別的字,但卻有種美麗之極,百讀不厭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營造了一種充滿水鄉澤國情調的渺遠空靈、柔婉纏綿的境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耐人尋味。他(她)佇立凝望、反復追尋,猶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寫盡了情致。富有音韻的四字一句,回章疊句,形成一唱三嘆,也渲染著一種渺遠虛惘的氣氛。
2.過程與方法:“讀詩使人靈秀”(培根語),詩歌是文學的驕子,詩歌教學,應體現“詩教”。用聯讀的方法認識《詩經》的相關知識;用范讀、跟讀培養讀詩興趣;用對比誦讀涵詠,提高美讀意識;用喚醒審美經驗,提高讀詩水平;用整體感受意境,體味詩歌的語言;用白話擴讀、圖讀或配歌曲讀,提高想像聯想能力,激發鑒賞興趣;用對照品析字詞,豐富語言,提高鑒賞能力;訓練快讀快背,提高背誦優秀詩作的能力,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闊學生視野,擴大信息量,激發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雎》像一首牧歌,也可以說是一首“民俗歌謠”,因為它反映了愛情。愛情題材常為中華民族所喜聞樂見,教材中大膽地編入了《詩經》兩首描寫愛情的古代優秀詩歌作品,這兩首詩歌給語文課增添了青春活力。通過對《關雎》的學習,能培養學生正確理解人之性情、純潔愛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操,提高審美情趣。能理解詩中反映及所提倡的中國傳統愛情觀,即我國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理解溫柔敦厚的民族性情,從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通過對《蒹葭》的意境感受和意緒的討論學習,理解朦朧含蓄的美,理解抒情主人公心靈的追求;通過感知抒情人物的不確定,和它的感情追尋,從而理解詩中境界的象征意味,喚起學生更廣泛的人生體驗和哲理思考。
教學方式
1.以生為本,教師引導調控。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師是策劃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課堂的時間要盡可能還給學生,讓他們朗讀、品析、感悟、討論,在學習中找到主人的感覺,收獲學習的快樂。
2.以讀為本,能力梯級提升。能讀準字音,正確朗讀;能根據意思和音節,有節奏地朗讀;能用語音語調的變化來傳達不同的感情;能根據內容進行個性化的朗讀。從而能正確把握感情基調,邊讀邊思,邊讀邊悟,多角度感受古代優秀的詩歌。
3.以詩的特點為本,提高讀詩能力。詩歌的教與學,不離文本特色。教師要從詩的語言描述出發,理解清新雋永的語言美,理解意象即形象性事物排列的組合美,理解意境蘊藉的情感美。理解《詩經》兩首的四字句,雙聲疊韻,比興等藝術手法所表現出來的傳統詩歌的淳樸音樂美。
4.以文本為本,提高鑒賞能力。教師要透徹地把握文本,引導學生從結構與內容,意境與意象,景語與情語,聯想與想像,比喻與象征,疊加反復,重章疊句等方面對作品進行感知與分析,對文本語言的品悟始終是語文課的特色。
5.廣泛運用聯想與想像,有創意地訓練與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內引外聯,擴展語言,對比體驗,用聲音用動作再現情景,都能很好地提高語言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6.運用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朗讀的體驗,對思想情感的理解,對意境的把握,對抒情形象的認識,可以調動各種感官去學習,可以調動多種教學工具去學習,可以通過多條途徑去延展學習。多管齊下,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當注意,方式因學情而異,不可過分求全。
教學構思
第一課時
學習《關睢》
激趣導入
導入方式應當根據學情和教師個性來定,總體要求簡潔有趣有吸引力。
1.復習導入,即用已經學過的《詩經》詩句來接對導入,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
2.設疑導入,即由毛澤東《沁園春·雪》中詩句“稍遜風騷”,“風騷”的引申義本義導入。
3.調動多種感官大信息量導入,即制作多媒體,簡介傳統文化的瑰寶《詩經》。
4.主題導入,即以青春時代的細微的戀愛心理導入探尋我國古代的淑女君子的愛情心理。
導入之后,帶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完成初次朗讀。
整體感知
1.感受范讀。可用多媒體配畫范讀;可配樂,老師范讀;可放錄音磁帶范讀。
2.采取多種讀的形式,如:學生自由讀,搖頭晃腦地讀,對比讀,動作再現讀等,在讀中理解關鍵詞的含義,理解比興,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培養有選擇的、簡明的語言表達。
3.借助提示與注釋,自主揣摩的學習方式理清詩歌的三個層次或情感線索。
過程中關注學法指導,注重賞識與肯定,不拘泥步驟。
研討探究,豐富情感
1.以讀的方式貫穿整個環節,讀出詩的節奏韻味,讀出層次內容,悟出詩歌的意象美。理解本詩形象的日常性、生活性;鑒賞詩歌的情感美,培養正確的人生觀,為背誦全詩作準備。
2.思維與語言的訓練點。學會發現瞬間,捕捉瞬間,培養一雙敏銳的眼睛。一個采荇女的美好姿態,在詩中反復疊加出現,表現出強烈的抒情特色。在感受率真、淳樸、真摯的情感的同時完成詩性語言的訓練,和對抒情形象的認識。教學中不刻意意象、頂針、連綿詞等知識的對號入座,不搞面面俱到。
延伸閱讀與創作
可與《木瓜》比較閱讀,延伸對民族文化的認識。也可練筆,寫一段美麗的瞬間,或選一點寫一段賞析文字。
第二課時
學習《蒹葭》
情景導入
可以聆聽交響曲《在水一方》導入;可以由《蒹葭》在愛情詩中別具一格,堪稱“絕唱”導入;或由探究《關雎》與《蒹葭》的不同導入;或由“朦朧是一種獨特的美”的討論導入。
研讀內容
以讀為主線,用自疑、他疑的方法朗讀學習,掃除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詩歌的字詞意思,進而理解大意。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感受意境
《蒹葭》沒有明確的故事,有著清虛曠遠的境界,有著濃郁的抒情特色。通過品讀語言,研析詩句的細微變化,和對循章疊句的玩味,體會詩歌語言回環往復與變化多姿相結合,一唱三嘆的藝術特色。
再通過概括意境,描述意境,提高語言的領悟力、鑒賞力。
鑒賞感悟
尊重主體閱讀,歸納詩歌藝術特色。理解主人公形象,培養多角度解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讓語文服務于生活。在感受《在水一方》的MTV后,進行擴寫,或改編成歌詞;也可按原詞唱曲;還可寫一段鑒賞文字。具體實施,視學情而定。
《詩經兩首》課件
【第1句】: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夠較準確地表達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思考。
2.在感受鑒賞活動中,能夠辨析出運用了比興手法的詩句,了解比興手法的基本特點,較為準確地說出其表達效果。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以及通過誦讀品味、交流質疑和書面表達等方式,感受詩中女主人公復雜的情感變化以及在變化中表現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誠的心靈之美、自由獨立的人格之美,培養自身健康人格。
【第2句】:教學重難點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夠較準確地表達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思考。
2.在感受鑒賞活動中,能夠辨析出運用了比興手法的詩句,了解比興手法的基本特點,較為準確地說出其表達效果。
【第3句】:課型
新授課。
【第4句】:課時
第2課時。
【第5句】:文本簡析
《衛風·氓》選自《詩經》,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學習此單元意在讓學生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脈絡及經典詩作形成整體認知,感受其思想與藝術魅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教師在本課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兩大源頭,感受其不同的藝術風格,也要致力于幫助學生學會鑒賞古代詩歌,增強古代詩歌鑒賞能力,更要激發學生對古代詩歌優秀作品的閱讀興趣,為學生今后的個性化學習奠定基礎。而《氓》作為《詩經》名篇,顯然是“先秦詩”一課的重點內容,它對于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詩歌的一個重要源頭《詩經》的現實主義風格、主要表現手法,感受其思想與藝術魅力都有著重要作用。
【第6句】: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聯系上節課的內容導入。
2.引導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學習。
(二)體會、鑒賞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及人物形象
1.組織學生按照小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題目:我感受到的她是 的心緒,我的依據是 (詩中具體詞句);我看到了一個 (填形象特點)的她。
要求:①先個人獨立完成,再小組交流。②小組成員間確定分工,梳理好表達時的文字。③回答問題時需要一名同學先誦讀出相關章節,再由一名同學給出結論和依據。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回答這道題,讓學生再次細讀文本,從詩歌的語言中品味出人物情感的變化,感受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對這首詩歌獨特的閱讀體驗,形成自己的思考;鍛煉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預設學生鑒賞要點:
①對直接抒情詞句的分析:泣涕漣漣、載笑載言、于嗟、悼、怨。②對景物描寫的分析:桑葉和淇水。③對人稱變化的分析:氓、子、士。
教師的點撥提升點:
①補充《詩經》中典型比興手法詩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夭》
解析:用鮮艷的桃花為比,興之以年輕美好的新娘的千嬌百媚。詩人用初春時節含苞欲放的桃花寫出待嫁新娘嬌羞而又期待的復雜表情。
②補充后代詩詞中景同而心緒不同的詩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毛主席《采桑子·重陽》
解析:同樣面對秋景,一面是杜甫蕭索寂寥,一面是主席的遼闊豪邁;皆因心中心情不同而對景有了不同的感受。
【設計思路】補充《詩經》比興手法的詩句,以顯現詩經比興手法運用的普遍性和它對后代詩歌的借景抒情傳統的重要影響,以此體現其源頭作用。
2.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學會分享,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
【設計思路】文學作品的`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引導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不同想法,注意引導學生富有創意地構建文本意義,是“課標”中對學生閱讀與鑒賞能力的明確要求。
(三)課堂小結
1.簡單回顧感受、鑒賞人物形象的過程。
2.小結:今天,我們在《詩經》這片土壤中,借助直接抒情詞句、比興手法及景物描寫、人稱變化等載體感受到一個鮮活的生命。女主人公因愛情失敗而毅然出走,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才是該詩作綿延千年的原因,是熠熠生輝的進步意識帶給人物的不朽生命!
3.再次誦讀文本。
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誦讀詩文的第【第5句】:6章,要求融情于讀──此時你我皆是她。
【設計思路】鍛煉學生的誦讀能力,培養學生詩歌誦讀的語感;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形成。
(四)布置作業
1.從戀愛、婚變和離棄三個章節中,任選一個,進行改寫,力求改寫出的文字有畫面感,能真實地反映出主人公的心情和形象,可以加入適當的虛構。
2.閱讀《蒹葭》這首詩歌,鑒賞詩中的比興手法。
【設計思路】改寫──使學生對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更加具象化;比興手法鑒賞──為理解《詩經》比興手法的源頭作用和后面詩歌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7句】:板書設計
情的載體:直接抒情語句 比興手法 景物描寫 人稱變化
情感變化:甜蜜 傷痛 怨恨
人物形象:癡情 勤勞 真誠 清醒
詩經兩首ppt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氓》
【原文釋義】
氓之蚩蚩(氓,(méng):古義指男子;蚩蚩:老實的樣子;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抱布(貨幣,一說布匹)貿(買)絲。匪(通“非”,不是)來貿絲,來即我謀(來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謀:賓語前置)。送子(對男子的敬稱)涉淇(渡過淇水。淇:淇水,衛國的河流),至(到)于頓丘(地名)。匪我愆期(推延日期。愆(qiān):過,誤),子無良媒。將(音(qiāng),請,希望)子無怒,秋以為期(把秋天當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舊的墻。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頹的墻),以(目的連詞,來)望復關(詩中男子的住地。一說返回關來)。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淚流貌)。既見復關,載(相當于連詞“則”)笑載言。爾卜爾筮(你用龜甲和蓍草占卦。卜:用龜甲卜吉兇;筮(音詩):用蓍草占吉兇),體無咎言(卦象沒有不好的話。體:卦體,卦象;咎言:兇,不吉之言)。以爾車來,以(介詞,把)我賄(財物,嫁妝)遷。
桑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未落,其葉沃若(潤澤貌)。于嗟(相當于“吁嗟”,嘆詞)鳩(斑鳩。傳說斑鳩吃桑葚過多會醉)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指男子)耽(沉湎于愛情)!士之耽兮,猶可說(通“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墜落)。自我徂爾(到你家,嫁與你),三歲食貧(多年過著貧苦的生活。三歲:指多年)。淇水湯湯(水盛流貌),漸(沾濕)車帷裳(女子車上的布幔)。女也(語氣詞,表示停頓,下面同此)不爽(差錯),士貳(差錯)其行(德行)。士也罔極(沒有準則,行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不以操持家務為勞苦。靡:無,不;室勞:指家務活);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言:句首語氣詞,不譯;遂:久),至于暴矣(你就對我粗暴,虐待我了)。兄弟不知(通“智”),咥(音(xī),大笑貌)其(語氣詞,不譯)笑矣。靜言(語氣詞,不譯)思之,躬自悼矣(自己獨自悲傷。躬:自己,自身)。
及(與)爾偕老,老使我怨。淇(淇水)則(總是)有岸,隰(當作濕,水名,即漯河)則有泮(通“畔”)。總角(古時兒童兩邊梳辮)之宴(安樂,歡樂),言笑晏晏(和柔貌)。信誓旦旦(誠懇貌),不思其反(沒有想到卻反悔)。反是不思(違反了就不想了。是:則),亦已(止,指婚姻生活結束)焉哉(語氣詞)!
【作者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詩經》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志,它所表現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詩經》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極高的地位。
【譯文詳覽】
農家小伙笑嘻嘻,抱著布匹來換絲。原來不是來換絲,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頓丘才告辭。并非我要拖日子,你無良媒來聯系。請你不要生我氣,重訂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墻上,遙望復關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見人,心中焦急淚汪汪。既見郎從復關來,有笑有說心歡暢。你快回去占個卦,卦無兇兆望神幫。拉著你的車子來,快用車子搬嫁妝。
桑葉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潤真好看。唉呀班鳩小鳥兒,見了桑堪別嘴饞。唉呀年青姑娘們,見了男人別胡纏。男人要把女人纏,說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戀男人,撒手擺脫難上難。
桑樹萎謝葉落凈,枯黃憔悴任飄零。自從我到你家來,多年吃苦受寒貧。淇水滔滔送我回,濺濕車簾冷冰冰。我做妻子沒過錯,是你男人太無情。真真假假沒定準,前后不一壞德行。
結婚多年守婦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業有成已安定,面目漸改施殘暴。兄弟不知我處境,見我回家哈哈笑。凈思默想苦難言,只有獨自暗傷悼。
與你偕老當年話,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雖寬有堤岸,沼澤雖闊有邊涯。回顧少年未婚時,想你言笑多溫雅。海誓山盟還在耳,誰料翻臉變冤家。違背誓言你不顧,那就從此算了吧!
【賞析品鑒】
《氓》詩采用賦、比、興和倒敘、插敘的藝術手法,通過詩中女主人公追憶她與一青年男子氓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展開情節,內容上敘述三個生活片段:一是婚前的美好愛情;二是訴說婚后不平等、不美滿的家庭生活;三是對背棄信誓之人并不留戀,抱著“亦己焉哉”的決絕態度,毅然大歸離開男家。它的主題有四:一是崇尚美好、自由的愛情、婚姻生活;二是申訴男女不平等、為婦之苦,對遭虐待、被歧視的地位和處境表示不滿和反抗;三是對朝三暮【第4句】:喜新厭舊和忘恩負義之徒進行揭露和批判;四是告誡社會同友要當心,不要再上那些負心郎的當。
《氓》詩【第1句】:二章,用賦直陳女主人公與氓從美好純真的戀愛到結婚的過程。據女主人述說,她原本是一位靠采桑、養蠶、繅絲賣錢為生的鄉間桑女。在生產品交換的集市上與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觸相識。她追憶說:“當初那氓說用他的布來換我的絲,其實是借故來向我謀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樸實引起我的好感,我愿意與他相處。每次相會,我都送他渡過淇水,一直到頓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懇求我嫁給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釋說: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還沒有選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禮。你可千萬別生我的氣,那么咱就把金秋作為婚期好了。”通過相處,一個熱烈追求,一個癡心相愛。經占卜問筮、說媒請親之禮,男娶女嫁,終成婚眷。女主人公對這一段戀愛生活,是那樣癡情向往。
詩中第三章,為全篇轉捩點,采用比而興和插敘手法,通過女主人公的議論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的比喻,為下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張本,來表達她的感情已由開始的愛情得意高峰,頓時跌落到失意絕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這首詩的總論,是全篇的點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開始你對我發誓,夫妻要白頭偕老,如今老來卻使我恨怨。淇水雖寬尚有岸,沼澤再廣也有邊,惟我之痛苦無限?回顧少年未嫁時,想你言笑多溫雅,海誓還在耳,誰料翻臉變冤家。違背誓言你不顧,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認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斷、恩愛已絕的地步,我何苦為你的負情百思不解、自尋苦惱呢!對此,她并不徘徊留戀,憤而決絕大歸,表現了她性格的剛毅和強烈的反抗精神。綜觀全詩,實為刺時之詩,是《詩經》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最具批判性的上好作品。
《采薇》
【原文釋義】
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稱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止:語助詞)。曰(說,或謂語助詞,無義)歸曰歸,歲亦莫止(一年將要結束。莫:通“暮”。歲暮,一年將盡之時)。靡(無,沒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yǔn):北方少數民族,到春秋時代稱為狄,戰國、秦、漢稱匈奴)之故。不遑(沒空。遑:閑暇。)啟居(啟:跪坐。居:安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火勢很大的樣子,此處形容憂心如焚),載(語助詞)饑載渴。我戍(駐守)未定(安定),靡使(傳達消息的人)歸聘(探問)!采薇采薇,薇亦剛(指薇菜由嫩而老,變得粗硬)止。曰歸曰歸,歲亦陽(陽月,指夏歷四月以后)止。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啟用。憂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疚:痛苦),我行不來(不來,不歸。來:回家)!彼爾("薾"的假借字,花盛開貌)維何(是什么)?維常(常棣,棠棣)之華。彼路(通"輅",高大的馬車)斯何?君子(指將帥)之車。戎車(兵車)既駕,四牡業業(四牡:駕兵車的四匹雄馬。業業:馬高大貌)。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馬強壯貌)。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隱蔽)。四牡翼翼(行止整齊熟練貌),象弭魚服(象弭:象牙鑲飾的弓。魚服:魚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豈不日戒(每日警備),玁狁孔棘(通“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枝隨風飄拂貌);今我來思(語助詞),雨(音(yù),作動詞,下雪)雪霏霏(雪花紛飛貌)。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賓語前置句,沒有人了解我的悲哀)!
【譯文詳覽】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里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饑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托誰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什么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么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賞析品鑒】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饑。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怎能不“憂心烈烈”。那么,為什么戍役難歸呢?后四句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這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第4句】: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于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饑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