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中的好句子匯聚100句
余秋雨《借我一生》名言名句
1 任何帶有顛覆心理的文化騷擾者總是竭力裝扮出一種居高臨下的文化判官形象,以此來搶奪顛覆權力。對此我們不應采取不屑理會的游戲態度來諱避。
2 奠基于大山背后的低洼泥潭,哪怕筑造得再高也顯得陰暗局促、不倫不類,永遠成不了氣象。
3 好多年前,我是被夜航船的篤篤聲驚醒的孩子中的一個。如果是夏夜,我會起身,攀著窗沿去看河中那艘扁黑的船,它走得很慢,卻總是在走。
4 余秋雨:歷史轉型常常以權力和經濟開道,但要讓這個轉型真正具有足夠的高度和重量,不可以沒有一大批文化大師的參與。
5 在中國的歷史轉型期,總是缺少這種前瞻型的貴族結構,因此也就看不到權力資源、財富資源和文化資源的良性集結。中國的社會改革者們更多地想到剝奪,這種剝奪即便包含正義,也容易使歷史轉型在搖擺晃蕩中降低了等級。
6 歷史的話題、不朽的偉業、成敗的英雄,總是維系在滑鐵盧和其他許多戰場上。永久的目光,總是注視著在炮火硝煙間最后升起的那面勝利者的旗幟。然而,歐洲終于告訴我們,最后升起的旗幟無關勝負,無關國家,無關民族,而是那面聯合的旗,與藍天同色。
7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是非,很難梳理得清。在兵荒馬亂之中,雖然也出過一些杰出人物,但文化整體已進入衰敗化、應時化、實用化、政治化、極端化、瑣碎化的過程。
8 夜航船,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殘的農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險家下賭的船,文化細流浚通的船。
9 文明的延續是生命化的。有時乍一看只是無生命的木石遺存,但它們與一代代的生命都能建立呼應關系。如果一種文明的遺跡只能面對后代全然陌生的目光,那么它也就真正中斷了,成了最深刻意義上的“廢墟”。
10 做子女的外面拳打腳踢,總以為父母在安全警戒線之外,而忘了他們一直在與我們貼身而行。經典語句
11 路上很累,但與以前熟悉的門庭相比,那是一個比較真實的世界,一個比較正常的世界。天下凡是虛假的一切,都不敢風餐露宿。為什么它們不敢,稍稍一想就明白。
12 文化領域里的低層和高層,并不是像官場和商界那樣可以一級級自然攀緣的,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格天地。當你終于成了低層文化圈的小臺柱,那么,離巴金、黃佐臨、謝晉的領域,不是近了,反而遠了。
13 大文明是需要大空間來承載的。空間小了,原來的大文明也會由大變小,如果不變小就會撞碎,或者流逸別處。
14 人生是由許多小選擇組成的,但也會遇到大選擇。小選擇和大選擇的區別,并不完全在于事情的體量和影響。
15 本來,中國人有一種心理安慰,把破除謠言、揭穿虛假的任務交給文化,所謂“謠言止于智者”。誰料想,正是文化本身,在營造虛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6 一個勞于事功的人如果想要解除職位的桎梏放松一下,比度假村更好的去處,是年老父母的膝下。
17 《借我一生》:真正的人生在選擇,是一種缺少參照坐標的自我挑戰。
18 藝術的本性,不應該僅僅是對民族心理的對應。只有創造,才是它的希望所在,包括中國傳統藝術在內也是這樣。我們歷來過于尋求完滿,包括尋求和民族心理的完滿對應,而在今天,所有的前途就在于尋找不完滿的'所在,因為只有不完滿的所在才是創造的空間。
19 任何義無反顧的承受,都來自于對另一方面的不能承受。
20 中國由于長期封閉,不僅基本上沒有參與近代文明的創造,而且對西方世界日新月異的創造態勢也知之甚少。結果,直到今天,組成現代生活各個側面的主要部件,幾乎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我們的下一代并不能感受此間疼痛,仍在“四大發明”和其他零星“國粹”中深深沉醉。這種情形,使文化保守主義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的步伐。
21 歷史,雖有莊嚴的面容,卻很難抵拒假裝學問的臆想、冒稱嚴謹的偷換、貌似公平的掩飾、形同證據的偽造。它因人們的輕信而成為輿論,因時間的易逝而難以辯駁,因文痞的無恥而延續謬誤,因學者的怯懦而知錯不糾。結果,它所失落的,往往倒是社會進程中的一些最關鍵的隱秘。尤其是歷史轉折時期的隱秘,更其復雜。這是一個最容易被人們忘記的時期,因為不管用轉折前還是轉折后的坐標都無法讀解它,而無法讀解就無法記錄。
22 對一個孩子來說,領悟不多,記憶很好,而且特別能記住那些不大能領悟的部分,然后用很長的日子,去慢慢反芻。
23 一切文明的第一本質在于它們與非文明的區別。這一點遠比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區別和沖突重要。因此,只要是文明,就不必在互相對比和沖突中過于自卑,或過于驕傲。
24 歷史的轉折處大多并不美麗,就像河道的彎口上常常匯聚著太多的垃圾和泡沫。美麗的轉折一定是修飾的結果,而修飾往往是歷史的改寫。
25 世上有一些問題永遠找不到結論,卻永遠盤旋于人們心間,牽動著歷代人們的感情。祖先找過,我們再找,后代還要繼續找下去,這就成了貫通古今的大問題。
26 中國的一次次進步和轉型,都容易流于急功近利,還誤以為暫時犧牲文化是必要的代價,不知道此時此刻的成功關鍵,恰恰在于必須開創一種新文化。
27 人類社會存在著遠遠高于民族國家的普遍原則,每個個人也存在著超乎國家公民之上的人權身份,當代世界更存在著大量任何國家無法單獨解決的共同課題。
28 天下有很多關鍵時刻的援救,是被援救者所不知道的。這正像天下有很多關鍵時刻的傷害,是被傷害者所不知道的。 春晚
29 人的生命非常神奇,有時看來只是游絲一顫了,但只要不斷,還有可能變成千條纜索;有時看來只剩殘息半口了,但只要挺過,還有可能吞吐雷霆虹霓。
余秋雨借我一生語錄
余秋雨專業從事散文、藝術理論的寫作,在大陸和臺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著多部,曾赴海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入載了英國劍橋《國際著名學者錄》、《世界名人錄》、《杰出貢獻者名錄》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千世界名人錄》等。
余秋雨借我一生語錄(一)
【第1句】: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那么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
【第2句】:所謂偉大的時代,也就是誰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時代。
【第3句】:人世間總有一些不管時節、不識時務的人,正是他們對時間的漠視,留下了時間的一份尊嚴。
【第4句】:缺少精神歸宿,正是造成各種社會災難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災難是小人災難,最大的廢墟是人格廢墟。
【第5句】:天下有很多關鍵時刻的救援,是被救援者所不知道的。這正像,天下有很多關鍵時刻的傷害,是被傷害者所不知道的。世事繁雜,時間匆匆,重者隱之,輕者顯之,真言如風,偽言如磐,真正知道的究竟能有多少?
【第6句】:西方哲學家論述生命與死亡。任何人都不可能對自己生命的產生獲得主動權,惟一能主動把握的,是生命的離去。最大的主動是自殺,因此自殺成了具有重大哲學意義的生命行為。海德格爾說,惟一能把握生命的機會,是放棄生命。
【第7句】:中國文化從來離不開社會災難。我借清初和清末的民族主義激情來討論中國文化的思維災難,借東北的流放者來討論中國文化的生存災難;借渤海國的興亡來討論社會災難與群體生命的關系;借蘇東坡的遭遇來討論社會災難與個體人格的關系;借岳麓書院來討論文化應該如何救助愚昧的災難,借山西商人來討論文化應該如何來救助貧困的災難。
【第8句】:山間那么美好,因此,孩子們也就從不害怕墳墓。現在想來,這是湖光月色在撫平人間的生死界限。
【第9句】:科舉制度有節律地選拔管理人才,這是中國社會沒有長時期失序的重要原因,也是絕大多數書生追求的人生出路。因此,作為唯一教材的儒家文化也就在無數人一代代的記誦、復述、闡釋中融入大地,融入人格。這真是人類文明延續史上把最不可思議的長篇傳奇。佛教以僧侶集團作為傳遍網絡的格局,本也厲害,但與之一比,就顯得弱了。
【第10句】:“沒想到剛一下腳就像是接通了電流,先是渾身一顫,再低頭看到了自己的插座”
“當年每天早晨就這么寒噤著,直到跳進徹骨的湖水中,不再寒噤。
請想一想,一個年輕人忽然間掙脫了羈絆,吃飽了飯,拽足了勁,腳踩,結果會是怎樣?
結果是,生機猛醒,以苦為樂,率性大干。在自己完全可以掌握的泥土上
在失去別的任何價值系統的環境里,把生命擱置在最艱苦的檔坎上,才能最明晰地感知它的存在。
余秋雨語錄(二)
【1】: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你的未來我奉陪到底。 --余秋雨
【2】: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 《山居筆記》
【3】: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那么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 --余秋雨 《借我一生》
【5】:如果真的有一天,某個回不來的人消失了,某個離不開的人離開了,也沒關系,時間會把正確的人帶到你的身邊。 --余秋雨
【6】:更羨慕街邊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閃,便覺得日月悠長、山河無恙。 --余秋雨 《行者無疆》
【7】: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余秋雨 --余秋雨 《文化苦旅》
【8】:你以為,我可以很迅速的恢復過來,有些自私的以為。 從陰雨走到艷陽,我路過泥濘、路過風。 一路走來,你不曾懂我,我亦不曾怪你。 我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 也不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大方。 只想讓你知道,感情不在,責備也不存在。 --余秋雨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9】:在google上輸入“故事”,可以得到113000000條結果,但輸入“結局”,卻只能得到44900000條結果。可見,并不是每個故事,都有結局。 --余秋雨
【10】: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1】: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窺互監、互猜互損,有人把生命釋放于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余秋雨 《行者無疆》
【12】: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3】:你的過去我無法參與,你的將來我奉陪到底。 --余秋雨
【14】: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5】:該慶幸的是年歲還輕,時光未老。怕只怕杜鵑過早鳴叫,使百花應聲而凋,使荃蕙化而為芽。 --余秋雨 《譯離騷》
【16】:最美麗的月色,總是出自荒蕪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總是出自無字的曠野。最可笑的假話,總是振振有詞。最可恥的誣陷,總是彬彬有禮。最不潔的目光,總在監察道德。最不通的文人,總在咬文嚼字。最勇猛的將士,總是柔聲細語。最無聊的書籍,總是艱澀難讀。最興奮的相晤,總是昔日敵手。最憤恨的切割,總是早年好友。最動聽的講述,總是出自小人之口。最純粹的孤獨,總是屬于大師之門。最低俗的交情被日夜的酒水浸泡著,越泡越大。最典雅的友誼被矜持的水筆描畫著,越描越淡。 --余秋雨 《我等不到了》
【17】:就人生而言,也應該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恒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余秋雨 《行者無疆》
【18】:空虛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際,枉然的雄偉雄偉到了永遠。 --余秋雨 《行者無疆》
【19】:干凈的痛苦一定會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 --余秋雨 《千年一嘆》
【20】:面對誣陷,不要反駁,不要申訴。不要企圖與誣陷者對話,不要企圖讓旁觀者憐憫。沒有陰影的高樓,一定還未曾建造;沒有藤纏的大樹,一定還氣節未到。 --余秋雨 《北大授課》
【21】: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余秋雨
【22】:最讓人動心的是苦難中的高貴,最讓人看出高貴之所以高貴的,也是這種高貴。憑著這種高貴,人們可以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上吟詩作賦,可以用自己的一點溫暖去化開別人心頭的冰雪,繼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點燃文明的火種。 --余秋雨 《山居筆記》
【23】:熟悉也有毛病,容易失落初見時驚艷的興奮,忘卻粗線條的整體魅力,目光有仰視變為平視,很難說是把握得更牢了,還是松弛了把握。這就像我們交朋友,過于熟悉就變成尋常溝通,有時突然見到他翩然登臺或宏著面世,才覺得要刮目相看。 --余秋雨 《行者無疆》
【24】: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5】:一切傷口都保持著溫度,一切溫度都牽扯著疼痛,一切疼痛都呼喚著愈合,一切愈合都保留著勉強。 --余秋雨 《行者無疆》
【26】: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貼;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7】: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8】:既然大樹上沒有一片葉子敢于面對風的吹拂、露的浸潤、霜的飄灑,整個樹林也便成了沒有風聲鳥聲的死林。 --余秋雨 《山居筆記》
【29】: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0】:偉大見勝于空間,是氣勢;偉大見勝于時間,是韻味。古羅馬除氣勢外還有足夠的韻味,使它的氣勢也沁水籠霧,千年不燥。 --余秋雨 《行者無疆》
【31】:所謂偉大的時代,也就是誰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時代。 --余秋雨 《借我一生》
【32】: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崇樓華堂也都淪為草澤之后,那一桿竹管毛筆偶爾涂畫的詩文,卻有可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余秋雨 《陽關雪》
【33】:在迪倫馬特筆下,羅慕洛斯面對日耳曼人的兵臨城下,毫不驚慌,悠然養雞。他容忍大臣們裹卷國庫財務逃奔,容忍無恥之徒誘騙自己家人,簡直沒有半點人格力量,令人生厭。但越看到后來越明白,他其實是一位洞悉歷史的智者。如果大車必然要倒,妄圖去扶持反而是一種騷擾;如果歷史已無意于羅馬,勵精圖治反而是一種反動。 --余秋雨 《行者無疆》
【34】:長大了知道世間本有太多的殘酷事,集中再多的善良也管不完人類自己,一時還輪不到牛。然而即使心腸已經變得那么硬也無法面對斗牛,因為它分明把人類平日眼開眼閉的忘恩負義,演變成了血淋淋的享受。 --余秋雨 《行者無疆》
【35】:許多更強烈的漂泊感受和思鄉情緒是難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顆小小的心臟去慢慢地體驗,當這顆心臟停止跳動,這一切也就杳不可尋,也許失落在海濤間,也許掩埋在叢林里,也許凝練于異國他鄉一棟陳舊樓房的窗戶中。 --余秋雨 《山居筆記》
【36】: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軀,必然會帶出同樣巨大的陰影。 --余秋雨 《行者無疆》
【37】: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8】: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干和脆折。 --余秋雨 《文化苦旅自序》
【39】:歷史是坎坷,歷史是幽暗,歷史是旋轉的恐怖,歷史是秘藏的奢侈,歷史是大雨中的泥濘,歷史是懸崖上的廢棄 --余秋雨 《行者無疆》
【40】:早晨喝幾口木蘭的清露,晚上吃一把秋菊的殘朵。只要內心美好堅定,即使便是面黃肌瘦也不覺甘苦。我拿著木根系上白芷,再把薜荔花蕊串在一起,又將蕙草纏上菌掛,搓成一條長長的繩索。我要追尋古賢,絕不服從世俗。 --余秋雨 《譯離騷》
【41】:人世間總有一些不管時節、不識時務的人,正是他們對時間的漠視,留下了時間的一份尊嚴。 --余秋雨 《借我一生》
【42】:缺少精神歸宿,正是造成各種社會災難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災難是小人災難,最大的廢墟是人格廢墟。 --余秋雨 《借我一生》
【43】:一切達觀,都是對悲苦的省略 --余秋雨 《行者無疆》
【44】:渾身瘢疤的人,老是企圖脫下別人的衣衫。已經枯萎的樹,立即就能成為打人的棍棒。沒有筋骨的藤,最想遮沒自己依賴的高墻。突然暴發的水,最想背叛自己憑借的河床。何懼交手,唯懼對恃之人突然倒地。不怕圍獵,只怕舉弓之手竟是狼爪。何懼天坍,唯懼最后一刻還在尋恨。不怕地裂,只怕臨終呼喊仍是謠言。太多的荒誕終于使天地失語。無數的不測早已讓山河冷顏。失語的天地尚須留一字曰善。冷顏的山河仍藏得一符曰愛。地球有難余家后人不知大災何時降臨。浮生已過余姓老夫未悟大道是否存在。萬般皆空無喜無悲唯余秋山雨霧依稀。千載如梭無生無滅只剩月夜鳥聲凄迷。 --余秋雨 《我等不到了》
【45】:不帶書,不帶筆,也不帶錢,一身輕松又一身虛浮,如離枝的葉、離花的瓣,在狂風中滿天轉悠,極端灑脫又極端低賤,低賤到誰也認不出誰,低賤到在一平方米中擁塞著多少個都無法估計。 --余秋雨 《山居筆記》
【46】:最大的悲劇,莫過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當作存在。文明的傷心處,不在于與蒙昧和野蠻的搏斗中傷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錯看成文明。 --余秋雨 《歐洲之旅》
【47】: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損,又不斷的為自我耗損而再耗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8】: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后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9】:羅馬的偉大,在于每一個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遺留,每一項遺留都有意氣昂揚的姿態,每一個姿態都經過藝術巨匠的設計,每一個設計都構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諧,每一種和諧都使時間和空間安詳對視,每一回對視都讓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過。 --余秋雨 《行者無疆》
【50】:我輕輕地嘆息一聲,一個風云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 --余秋雨 《山居筆記》
余秋雨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記憶文學(余秋雨回憶錄)。余秋雨著,是作者繼《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后又一力作。
內容簡介
余秋雨先生的父親在年前去世,家人打開他天天緊鎖的私人抽屜,發現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這些文字資料為什么留存到生命最后,卻又不愿意在生前讓后輩看見?由這些疑問出發,余秋雨先生開始逐一尋訪自己前輩的人生歷程,發現最重要的答案已經隨著父親的去世而永遠失去,這種幾天之間的咫尺天涯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寫作沖動,并找到了文學感悟的基點,這個基點就是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借我一生》。
父親的人生歷程牽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姑,又牽涉到母親、外公、外婆、姨媽,每個人都是典型。余秋雨先生從童年開始,用近似于《鐵皮鼓》中那個小男孩的.目光,注視著長輩們的一切。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注視到這些親人的坎坷、遭難、直到活著。
《借我一生》以這些普通人的群像。勾畫了一部真切具體的現代民間生態史,由于一切從自我感覺出發,全書的主角很快從前輩轉移到作家自身,因此,現代民間生態史只是成了背景,真正的著重點是一位當代文化學者的成長史。
這中間,包含著作者對于文革災難的民間版本,對于二十幾年來經濟轉型和文化保守主義之間的巨大落差,對于仕途和學界的社會百態,特別是對于文化災難的復燃機制和蔓延機制,都做了一系列描繪與思考。
作者在敘述自己的人生歷程時,表現了一種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立足大地、叩問世界的轉型期精神選擇,也表現了這種精神選擇所帶來的畏難和孤獨。
余秋雨先生在創作上擅長于文體的創造和實驗。本書以平正、真實的記憶性內容組建成一部文學作品的實驗,以散文筆調貫通成一部史詩的努力,都具有重大意義。此外,本書還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出全方位的表現力度。
創作背景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及余秋雨每本書的成書經過;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
《借我一生》亦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是他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的精神歷程,是以散文筆調貫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詩。他獨創的文體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全方位的表現力度。
“我歷來不贊成處于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余秋雨語
余秋雨名言
【第1句】: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第2句】:誠懇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只能變得更沉著。
【第3句】:人生的追求、情感的沖撞、進取的熱情,可以隱匿卻不可以貧乏;可以恬然卻不可以清淡。
【第4句】: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第5句】: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于紀錄、樂于重溫、善于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第6句】: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個游戲叫做收藏人生的游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成了大河。而大河,不會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險。
【第7句】: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為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于罕見,豈不危險?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視世俗歲月、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誓,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向往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了滋味,出現了境界。不錯哦
【第8句】: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處流連過久。安適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豐沛的泉眼很容易滯留人生。而任何滯留都是自我阻斷,任何安頓都是創造的陷阱。
【第9句】:百般使命,只要人際關系復雜,便什么也做不成;反之,山高路遠,只要人際關系單純,便怎么也走得通。
【第10句】: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現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涮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第11句】:友情的來去是一個探測儀,告知你與原先進入的那個層面的真實關系。如果在一個領域,一群朋友突然沒有理由地冷眼相對、栽贓構陷,那就意味著你可以離開了。你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這里,臨時給你的笑臉只是為了索取和探詢,等探詢明白,彼此無法調和,你的存在只能給這個村寨帶來不安寧,而你住在這個村寨中也非常不安全,那就應該上路。昨日的友情,早已消失在黃昏的牛糞火中,繁星在天,眼前隱約有一條出山的路。不必告別、不要留話,這一切都失去了意思,快步離開要緊。
【第12句】:偉大的釣者是安坐著與大海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等待對方瑣碎的施舍。
【第13句】:我們一生最花力氣維護并始終為之奮斗、為之苦惱的東西,往往并不是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不錯哦
【第14句】:世界上,眾口喧騰的可能是虛假;萬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實;長久期盼的,可能是虛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實;疊床架層的,可能是虛假;單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實。
【第15句】:人生,只要有一線希望,就還有無限可能。
【第16句】:在對一些復雜的問題作出選擇時,首先要給自己減壓,先讓自己放松下來。在沉重的壓力下,連空氣都是扭曲的`,最容易作出錯誤的決斷。
【第17句】:多數朋友間是各有期待的,但大家都不把這種期待點明,成天在嘻嘻哈哈中互相偷窺,真是勞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朋友突然點破,明白表示失望,然后離去,這是一種結束虛假的可喜舉動,會使雙方都感到輕松。
【第18句】:害怕失敗,那就反而很難做成事情。
【第19句】:大師不會與歌舞廳小姐一比歌喉,一位將軍不會在與鄰居的打斗中展現戰略戰術。
【第20句】:不要害怕被別人誤會而等待理解。現代生活各自獨立、萬象共存。東家的柳樹矮一點,不必向路人解釋本來有長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樹高一點,也不必向鄰居說明自己并沒有獨占風水的企圖。
【第21句】: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個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創造都是對原有模式的背離,對社會適應的突破,對民眾習慣的挑戰。如果眼巴巴地指望眾人理解,創造的純粹性必然會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不錯哦
【第22句】:什么是流浪的本性,哥倫布表明了:不在乎腳下,只在乎前方。
【第23句】:在社會轉型中感受到了生存空間的危機,只能產生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來擴大空間;第二種是毀損別人的生存空間來擴張自己。
【第24句】:有人在慷慨激昂地毀損,有人在點點滴滴地追求;有人在振振有詞地偷盜,有人有含辛茹苦地奮斗;有人在流言蜚語間鉆營,有人在冰天雪地里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