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白鷺上青天是什么意思(一起來賞析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杜甫,字子美,陜西長安人,祖籍湖北襄陽,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號少陵野老。35歲那年,授左拾遺。后避亂入川,在成都生活多年。最終病死在返鄉途中,享年58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各體皆工,是詩歌創作的集大成者,為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主要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今天復習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原文如下: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的大意是:早春之際,冬雪尚未融化。兩只精美的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樹間,歡快地跳來跳去,婉轉地放聲歌唱。一隊整齊圣潔的白鷺,正在扶搖直上,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雪山上,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數不清的船只,那是自萬里之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杜甫的這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用絕句的方式,寫一景一物,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靈感寫下來,抒發一瞬間的感受。通過對“草堂”周圍壯麗景色的描寫,表現了他平靜的心境,喜悅的心情。
全詩四句,四幅畫面,組成了一幅完整的“草堂春景圖”,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相互映照,相互襯托,色彩絢麗,有聲有色,意境深遠。其顯著特點,就是全詩極為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富有音樂美感。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杜甫的這首詩,除了表達友人重新坐鎮蜀地,自己可以重回草堂的喜悅心情,更深層次的是要表達“安史之亂”的平息,交通恢復后,可以實現回家愿望的喜悅心情。而且,后者的喜悅遠大于前者。
通過學習杜甫這首詩,我們也應有所思考。今天是陰歷三月十一,再過十多天,就要立夏了。春光尚好,且從忙碌、煩悶中解脫出來,讓身心得到休養。忙里偷閑,就是生活中最好的調味劑,更是人生大智慧。就算身處物欲橫流的氛圍,也應保留一份閑情雅致。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
這首小詩,不僅色彩絢麗(首句中的“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有聲有色(婉轉悅耳的鳥鳴、振翅高飛的白鷺),還以“千秋雪”和“萬里船”串聯起起了千載時光、萬里江山。
除卻友人重新坐鎮蜀地,自己可以重回草堂的喜悅,更深層次的是“安史之亂”的平息和交通恢復后回家的愿望的得以實現。
窗外清脆的歌聲婉轉,推開窗,原來是一雙小巧的黃鸝,迎著還殘存一絲料峭春寒的和風里,在碧玉般的柳絲間親昵玩耍、盡情歌唱。
春風拂過,柳絲微顫,似是循著它們的歌聲起舞。
不知這歌這舞,是在歌頌春天,還是為太平獻禮。
那翠柳中明黃色的精靈像是一點點暖陽,將明媚的心情裝點得更加燦爛。
雨后的天空像一汪碧水,纖塵不染。
不知從哪里飛來的一行白鷺一掠而過,把這汪湛藍的清泉劃出了一道漣漪,變成一張藍底白紋的精美畫絹。
白色的紋路漸漸淡出視線,飛向了不知何處的天邊。
或許是飛到了那極遠處的雪山上。
據說那山巔的白雪,自千年之前便從未消融過。
仿若一位白頭老仙,在峰頂看盡人間白云蒼狗。
從窗前極目遠望,雪山仿佛就屹立在窗框之中,而它看過的千年時光,似乎也都裝了進這小小的窗內。
離了窗臺,步出房門,門外的河里,山澗里雪水帶來的涼意,被來往行船的熱鬧驅散了。
這隔絕了數年的水路終于恢復了往日的繁華,船夫們吆喝著、朗笑著、歡聚著,東吳的、遼西的、湖廣的,駁雜的口音流露出同樣的歡欣,掃盡了這些年碼頭上的冷清。
天南地北的船兒都到了,那歸家的日子也不遠了吧?
念及此處,心頭便涌起熱浪,不覺有些酸了鼻頭、紅了眼眶。
回鄉的希望,漂泊的終結,戰亂的平息,百姓的安穩,都成了一聲輕嘆,一陣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