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鐵嶺讀后感
美麗鐵嶺讀后感
在閱讀完一本名著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美麗鐵嶺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麗鐵嶺讀后感篇1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鐵嶺人,不過提起自己的家鄉我還有些慚愧。因為自己對家鄉的了解很少,只知道它是趙本山口中的“較大城市”,最近我讀了《鐵嶺歷史與現代文明》一書,使我收獲頗多,我為自己是一名鐵嶺人而感到無比自豪。
鐵嶺之地風景如畫,美不勝收。左遼河、右柴水,如錦帶環城。城中拔地而起的龍首山是遼寧省風景名勝保護區,龍首山上的古建筑慈清寺更是重點保護文物。龍首山地處城區,其勢如騰龍昂首,蜿蜒迂旋約五公里。古剎亭臺綴于山巔,蔥蔥林木遍于壑谷,山川幽秀,氣象崢嶸,為鐵嶺平添秀色。
鐵嶺之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鐵嶺以其雄厚的農業資源、豐富的煤炭資源和強大的電力工業,被譽為“遼北糧倉”、“能源之城”。鐵嶺還是一個英才輩出之地,歷史上出將帥數十人,進士數十人,足堪人文大關;更有譽冠中外的時之驕子,如明太傅李成梁、指畫大師高其佩,續寫《紅樓》的高鶚,勇冠三軍的僧格林沁、文學大師端木蕻良,還有現今人人皆知的趙本山、閆紅、孫福明、李卓等。數不勝數的鐵嶺名人,使每一位鐵嶺人為之動容,為之驕傲。
鐵嶺之城魅力水城、別樣精彩。為加快城市步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鐵嶺新區屹立而起。這里是中國第一個以河為城市中軸線的城市,依遼河、騎凡河,跨天水河,擁如意湖,望蓮花湖,形成“兩條碧水穿城過,十里湖山盡入城”的江南水鄉秀色。蓮花湖_北方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夏日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泛舟湖上,楊柳含煙,令人心曠神怡。造型別致的水上圖書館是人們讀書學習的好去處,偌大的湖邊廣場是人們休閑健身的好地方。高聳的政府大樓、繁華的商業樓盤、設備一流的學校、環境優雅的住宅小區,構成了新鐵嶺一道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
作為一名鐵嶺人,作為一名小學生,我要加倍努力的學習,不斷增長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長大后去建設自己美麗的家鄉,讓自己的家鄉更加輝煌。
美麗鐵嶺讀后感篇2
爺爺常對我說:你看現在的鐵嶺處處高樓大廈,馬路寬敞干凈。我小的時候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那時只有廣裕街和南馬路的道路比較寬,比較平,其余的路況都不好。那時都是沙土路面。汽車從上面過去,塵土飛揚,人們都會不自覺的用手把嘴捂上,非常的臟。有的時候路面還會翻槳,路況就更差了,坑坑洼洼的,高低不平。你看,現在的馬路,都是柏油馬路,既平坦又寬敞,來來往往的車也帶不起一點的灰塵,多干凈呀。以前我們住都是平房,條件很不好,冬天冷,夏天熱,取暖還得生爐子。你看你們現在多幸福呀,住得都是寬敞的樓房,冬天的時候都是供熱供司給取暖,既干凈又曖和,還很方便。
要想富,先修路,隨著鐵嶺的修建,家鄉鐵嶺發展迅速,原來鐵嶺根本沒有超市,你看現在不光有興隆百貨,還有樂超、大商新瑪特,商品玲瑯面目,應有盡有。路上車水馬龍,交通四通八達,人們生活幸福,是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
今天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學到更我的知識,把明天的鐵嶺建設得更好。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鐵嶺來做客。
美麗鐵嶺讀后感篇3
十一月三日,鐵嶺市教師進修學院組織市級骨干教師在鐵嶺縣蓮花中學報告廳聆聽了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劉效忠的師德報告,了解了劉效忠老師的事跡。
劉效忠老師今年58歲,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東鎮五一小學西二屯下伸教學點的、唯一的一位老師。西二屯是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的小山村,僅有20多戶人家。1980年,按照國務院村村建學校的.要求,該村開始籌建小學校,但因為這個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很難外派老師,所以該村唯一一個上過學的劉效忠就成了本村教學點任教教師的唯一人選,于是他放棄了在生產隊當出納員、財會員、記分員等幾個掙高公分的職務,走上了民辦教師崗位,這一干就是30多年。1995年至今,他教出的學生先后有16名考入全國統招大學。
今天,我被劉老師樸實而真摯的報告,平凡而不普通的事跡所感動,震撼我的心扉,撞擊我的靈魂,久久難以釋懷!
一、這份執著讓人流淚,這份堅守讓人心碎。
當時的學校就是兩間茅草房,幾塊木頭小黑板,幾張破桌凳……,條件極其的艱苦。寒來暑往30多年,他既當校長又當主任,既當工友又當老師,既教主科又教副科,既教高年級又教低年級,雨天背孩子過河,雪天上山砍柴……。“老師,今天你背我過河,長大了我背你過河。”孩子充滿童真的表白,是對他最大的安慰。
“老師,你的手破了,媽媽說吐點唾沫就不疼了,我給你吐吧!……”孩子充滿幼稚和愛的話語是他最好的止疼劑……就這樣,在興安嶺的深處,不讓一個孩子輟學,他用青春,用生命,播種著愛與希望,幾次放棄走出大山當領導的機會,樸樸實實的教育著山里的孩子們,無怨無悔地堅守著一個人的教育。
劉效忠老師僅僅初中畢業,學識一般,卻懷著我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孤獨而堅強的心,艱難的堅守著一個人的教育。這份執著讓人流淚,這份堅守讓人心碎。
二、洗盡鉛華呈素姿,返樸歸真人最美。
人們常說,真實的東西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最美的。整場報告,劉老師始終是在述說著自己工作中的、甚至工作和生活都分得不那么清的、發生在自己和學生、家長之間的點點滴滴的小事,不是“英雄史詩”,更不“壯懷激烈”,而是誰去追求都能做到的小事。但是這些小事的背后,都有著他自己的最原始的作為人的真善美的價值判斷作為支撐,沒有時髦的“‘課程標準’‘規劃綱要’‘為黨的教育事業獻身’或者‘這個斯基理論’‘那個魯納思想’”之類的語言,卻始終是在考慮一個最簡單的卻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孩子將來的人生出路。事件平鋪直敘,沒有絲毫渲染,語言樸實直白,散發著興安嶺泥土的氣息。
“洗盡鉛華呈素姿,返樸歸真人最美”。這就是大愛,這就是修行,這就是真正支撐著中國六千萬農村學生接受基礎教育的廣大農村教師的縮影,沒有一點光環、沒有一絲榮譽,卻是我們最美的鄉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