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里書外作文
弘賢作文網“書里書外作文”相關作文,書里作文內容:
書里書外作文(通用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書里書外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書里書外作文 篇1
一本書,就是一個小世界。當碰上喜歡的書時,人就會與書中的世界產生共鳴,退出來后,人的情感、心理等都會發生變化。真是書里有個你,書外還有另一個你。
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張白紙,干凈、純粹,讓人不敢著筆。只有美麗的童話才能成為這絢爛的第一筆。《安徒生童話》就是我的第一筆,放到現在,仍說喜歡。
這本書曾經帶給我們快樂,教我們認識善惡,產生美好的憧憬,對這個世界報之以期待。在《安徒生童話》這個小世界里,我與它產生了共鳴,我與豌豆姑娘為伴,為賣火柴的小女孩感到難過,憎恨大灰狼……在書里,我猶如一個智者,俯瞰各色人物的生活,為其喜,因其憂,明白了善良,立下了為善的決心,要去幫助他人……在書里,我是一名勇士。
我這名勇士在書里縱橫萬里,退出來也只是一名懵懵懂懂的娃。我踏入現實世界,準備發揮善的意義。然而我發現,書里書外不一樣。書外我沒有遇到我想幫助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只有蓬頭垢面的老爺爺在墻角蜷縮著,我很想去幫助他,但我發現我不會魔法!
原來,書外的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像我在書中俯瞰的各色人物一樣普通,面對困難就如置身孤島,不知所措。
但這又能耽誤什么呢?書外的我是快樂的、自得的,這在那個年齡已經足夠了,現在再想想,善惡的分辨、好壞的區分不也都在那時產生了嗎?童話對書外的我的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句話曾言:“童年對整個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童話就是你童年的東西,是絢爛的第一筆,書里的你快樂,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書外的你。
其實,隨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書里的我是痛苦的,因為那時讀書具有很大的功利性,書里的我不再是一個自由人,被一個叫分數的小人驅使,強迫著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物交流,不能駐足欣賞……書里的我成了一個奴隸,滿臉怨憤,形體枯槁,被斥著、推著、扶著、拉著、拽著走……那時我很難受,無法排遣,但我知道,不能求書里棄書外,雖被分數追,但拿到高分,在那時,書外的我是成功的。
書外的我的成功不能丟,丟了,于當下于未來都是巨大的損失,那書里的我只能用其他方面來彌補。
于是,我的枕邊多了一些書,一些用來慰藉書里的我的書,是一些散文,梁衡的、白落梅的……他們的文字很輕、很美,安靜得像黑夜里的燈塔,純粹得像冬日里的落梅。睡前讀,雖捧著書,但人仿佛已不在床上,而是到了一個靜謐的角落,那里有陽光,有流水,有樹有花……還有我,隔絕了喧囂,融進了書里。書里的我又享受到了自由,得到了安慰,而書外的我也面帶微笑,感受寧靜帶來的美好。
童話、課本、枕邊書……不同的書里有不同的自己,不同的書外也有另一個你。萬物皆是千姿百態,可能書里的.你幸福,書外平凡;書外痛快,書里的你郁悶……無論怎樣,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不管什么樣,都可以盡全力去彌補,讓書里書外的自己都舒服,書里書外都好!
書里書外作文 篇2
指尖流走的,不只是書頁,還有光陰;眼中留下的,不只是文字,還有歷史;手中翻閱的,不只是書籍,還有人生。
書中的人生,似曾相識,寫書的人把書外的人生寫進了書里。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那個曾經迷失的自己;夏洛蒂的《簡愛》升華了自己奮斗的一生;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表現內心痛苦的掙扎與回憶;巴金的《家。春。秋》正是他年青時代叛逆精神與守舊意識相互斗爭的縮影。
一本精彩的書,正如人生百態。書里的一切,終究是書外事物的寫照和縮影,它所折射出的內涵,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反復思量。翻開《哈姆雷特》,折射出人世的矛盾和復雜;閱畢《紅與黑》,體味到世事的多變與險惡;讀過《邊城》,感受人性的淳樸與善良;品完《美國的悲劇》,才知金錢的虛無與罪惡。
而一段戲劇的人生,也正如書中五味,書外的所有,其實都如書里曾經寫過的故事,也許換了一種方式呈現,但其中的過程同樣驚心動魄。無奈人生終非書本,書里書外畢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書籍可以來回翻閱,人生卻只有向前,不可返回;書籍可以修改,人生卻無法改變過去。看來書外的世界遠比書里的要殘酷得多,真實得多。
當我們順著她——伍爾夫的指引《到燈塔去》的時候,她卻把自己潛進黑暗的河流,給生命以最終的最純粹的洗禮;當我們在《雪國》里永恒的憂傷著的時候,他--川端康成卻消融成一泓純潔而冰冷的水,浸潤著堅硬的泥土,也浸潤著我們對上蒼的詰問;在我們面朝大海,看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無法知道在那枕木的裂縫之間,疼痛的孤獨怎樣與死亡交心。他們在書里給了我們搏擊大海的勇氣和力量,卻在書外的世界里用冰冷的子彈告別了世界,把自己推進了黑暗的深淵。
我們行走在生命的路上,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翻閱著自己的人生之書。這是一本不知長短的書,一本不明悲喜的書,一本不論深淺的書。你永遠也無法猜透--書的結尾是什么,一切都將由自己來書寫--直到生命終止的瞬間。
行走于人生的書里書外,走過春秋冬夏,走過風雨彩虹。我們把自己寫進書里,但終有人會在書外評價我們的一生。
書里書外作文 篇3
暮春。一束光漫過窗欞,透著野草的清香。泡好一杯茶,坐于陽光燦爛處,茶葉浮沉,光影斑駁。便翻開夏目漱石的《草枕》,趁著春日,走進那詩與遠方的畫卷中。
天色黯淡,雨絲飄絮,云霧般朦朧。在山間的小路行走,兩旁都簇擁著芳香與盎然。左顧,是成片的油菜花田,雨幕下仍是漂亮的顏色;右盼,是滿山雜樹,青墨一片,略顯深沉,此中又不乏有淺粉色的山櫻花層層搖曳,構成一幅和諧而難以言狀的風景畫。想必是自然界的美妙之處。
跟隨著漱石先生,步履不停。在詩境中漫步,心境也得到濡養。遠離塵世的繁華,只盼能在非人情的天地逍遙片刻。生活在塵埃四起的煙土里,即便是純凈的心靈,也不免會受到些許污染,也不免會墜入濁水同流合污,一旦墜入歧途,便難以修正。滾滾濁浪在身后呼嘯,這時,我們渴望進入那樣一個境界。“春風伴惟然,唯聞串串馬鈴聲。”
遲暮的春色里,詩人善作俳句,身臨其境時,不由得詩興大發,同時畫意也順勢浮起,拿起畫板,在茫茫空白中渲染出一片色彩。路途還在繼續。繞過一道山川,偶遇漫天煙雨,偶遇遍地落花,開闊的天地,盡收眼底。空曠的山谷間,偶爾有幾聲云雀啁啾,踮腳而行,卻始終不見蹤影,唯有空聞其聲,也算作一種珍貴的享受。心中想到,人與自然的距離,仍有三分。嘗試親近,也須敬畏。
浮生半日,卻也走過了。行經山中旅館,歇息一些時日。沏一壺茶,與人長談;泡一溫泉,竹林環繞;春宵花影,月下低吟。縱使此刻腳步停下,但是心的旅程依然。漱石先生熱衷于吟詩作畫,而我也在獨自思索。
“醒悟無論搬去何處都不易生存時,便產生了詩詞,出現了繪畫。”詩畫,是人寄托心靈的去處,閱讀,又何嘗不是?我雖不是畫中人,但心中已然有一片意境,那是滿篇的詩情畫意。艷紅的山茶、潔白的木蓮,此起彼伏地綻開。心境的窗口,也都一扇扇地開。全然沒有顧慮。書中的世界,是漱石先生尋得解脫之境,也是我在空虛時的安身之地。
文字,固然讓人心曠神怡,而文字給人帶來的啟發與思考,則愈加難能可貴。那是心在沉淀。我們的一生,無時無刻地背著行囊,無論輕重。時代的浪潮在背后滾滾而流,它推動著前面的人前進,同時也將后面的人吞噬。即便是蝸行,我們的步伐也不得停止。誰都不想落后于誰。于是,我們步履不停,而心,也要激進向前。
夏目漱石筆下的世界,是我心中的一幅永恒的畫卷。那般的描繪,那般的寫照,總能讓人心安,讓人有歸宿之感。在閱讀中,我體會著藝術家的情感交織,同時也洞察著自己的心境更迭,偶爾有幾縷思緒,便把它記下,小心翼翼地珍藏。
書里,是腳下的路在走;書外,是心靈的路在走。
暮春。里里外外,步履不停。
書里書外作文 篇4
一條窄窄的青石路兩旁,一溜粉墻黛瓦,竹絲臺門。魯迅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天空灰蒙蒙的,偶爾飄來幾片云朵,如同天使雪白的翅膀。在這樣的天氣,我來到了浙江紹興“魯迅故里”。
隨著人流,穿過一條幽深的長廊,便是古樸典雅的魯迅故居。魯迅故居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房屋大大小小的。抬頭望向窗外,院子里那一抹抹綠便呈現在我的面前,顯得充滿生機,讓古樸的房屋不再沉悶。
跨過門檻,便是后院,那兒便是魯迅兒時讀過的私塾一一三味書屋。魯迅在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到:“出門向東,不過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門進去,第三間便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到:三味書屋……”跟隨導游,我擠進人流的最前面,趴在烏黑的門窗上,一副寫著“三味書屋”四個大字的扁懸在屋子的正中上方。這房間并不大,比我們的教室小多了,里面整整齊地擺放著五、六組桌椅,有幾組在中間,其余的在窗下……導游說魯迅先生的位置在靠墻的角落里。我一眼就看到,書桌上的“早”字,被玻璃板嚴嚴地壓著……曾在書本中讀過有關“早”字的故事,今天見到真實模樣,心里一陣激動,我多想上去摸一摸,可惜有堅實地護欄隔著!導游說,魯迅先生因一次遲到,在那舊書桌上刻下了“早”字,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從此以后,魯迅時時早,事事早……成就了他偉大的一生。這時,我不禁一陣臉紅,因為我想到自己上學期有幾次因貪睡而遲到的事。
走出了三味書屋,我們便坐上了烏蓬船。烏蓬船兩頭尖,像彎彎的新月。船夫不緊不慢的搖著船,涼風迎面吹來,拂過我的臉頰。一只只烏篷船穿梭著接送來來往往的人。船一搖一晃,很快我們就抵達到岸邊。
穿過蜿蜒曲折的長弄堂,便是美麗的花園,那是魯迅兒時的樂園一一百草園。魯迅先生說:“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其實,百草園也沒有魯迅先生講的那么美麗,很普通,跟我奶奶家后院的菜園差不多。皂莢樹和桑葚依然挺立,石井欄成為游客拍照的打卡點,但已經沒有井水……中間菜畦長著茂盛的南瓜枝葉,努力地向四周生長,也是碧綠碧綠的……左邊的小矮墻上爬滿了藤蔓,這里有何首烏嗎?很多游客也都是這樣問問就走開了。
站著百草園里,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魯迅在這兒奔跑的身影,耳畔似乎響起了魯迅兒時的歡笑聲。……這時我也更能體會到魯迅先生在《少年閨土》中寫到: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的,他們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站在百草園里,我仿佛在自己身上看到當年少年魯迅的影子。周一到周五都是沒日沒夜的學習。好不容易到了周末,還要對付那做也做不完的“作業山”,暑假里補習班排得滿滿的。我是多么渴望也擁有一個“百草園”啊!也許,這次旅游也就是我們的“百草園”了。
游完了魯迅故里,我們千回百轉又到了景區門口。只見左邊一面大墻上“民族脊梁”四個紅色的大字赫然在目。我問媽媽:“民族脊梁”是什么意思?媽媽神秘地說,等你讀完魯迅先生所有的作品,你自然就明白了。我似懂非懂點了點頭。這時,突然天空飄起了細雨。在微涼的秋雨中我們結束了這次“魯迅故里”之旅。
書里書外作文 篇5
在書里我是一個自由的徒步旅行者。光著腳丫走過千山萬水;輕踮腳尖云游仙屋瓊閣;穩踏小帆越過驚濤駭浪;靜躺小舟享受靜影沉碧……
在書里我是一個拿著小扇優哉游哉的旁觀者。輕撫小扇,細品清茶,體味小故事大智慧的深遠;手持小扇,笑看小幽默大道理的深刻意義;用扇遮鋒芒,觀看小視角大意境的心靈升華……
在書里我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主人翁。為自己的悲慘遭遇而淚流滿面;為自己的小小成功而驚喜萬分;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滿足微笑……
書外我的生活
書可是對我不離不棄的,無聊時,書陪我談天說地,幫我解悶;生氣時,書幫我扇風降火,猶如一泓清泉灌心而過;不滿時,書告訴我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是一種心靈的升華……
書是我的良師益友。當我取得成功正自滿之時,書就像一位忠實的朋友,在一旁時刻提醒著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退步”當我遇到不懂的題時,書就像一位晦人不倦的老師,幫我指點迷津。
書里我心靈的歸處,書是我行為的導師。
書里書外作文 篇6
我今年10歲了,在我今年生日那天,媽媽對我說我已經是“奔二”的人了,要增長一些生存的本事才行。于是,她提議今后每年教我做一種菜肴,待到我18歲那年我就可以成為一名“小廚”了。于是,我精心選擇了我將要學習的第一道菜——煎雞蛋。媽媽說她當老師要與眾不同。首先她讓我自己先看著書做一遍,看看會是什么結果。說著便拿出一本《大眾菜譜》給我看。
我打開書,翻倒煎雞蛋那一頁一看。哈,要準備的調料還挺多呢。有:鮮雞蛋若干個、花生油250克(實耗很少)、精鹽一湯匙、味精少許。我好不容易把這幾樣物品找到時媽媽已經開始催我了。因為操作之前,他要教我怎樣使用液化氣。并詳細向我說明了注意事項。
物品全都找齊了,就等著做了。我首先按照書中所說的將雞蛋打入碗內,用筷子打散,加入料酒、精鹽并打勻。然后取出一個鍋,加熱后倒入花生油,待油熱后將雞蛋液慢慢倒入鍋內,并用筷子輕輕撥動油中的雞蛋,為了防止燙傷,我離鍋較遠。見雞蛋在油中漂起趕忙再煎反面。雞蛋熟了我就關好煤氣,大功告成了!可望著我做的雞蛋,我不禁大失所望。一是因為我做的雞蛋支離破碎,根本不成形狀,更不要談色香味俱全了。二是因為雞蛋大部分就粘在了鍋上,怎么拿也拿不下來。
這時媽媽笑了笑,讓我再看她做一遍。首先媽媽選擇了不粘鍋,然后把鍋加熱,再把雞蛋打入碗中后,順一個方向攪打。煎蛋時,媽媽在雞蛋的旁邊及雞蛋上滴了幾滴水,并對我說:“孩子,只有這樣才能使雞蛋變的完整。”媽媽把雞蛋做完后,我不禁大吃一驚,媽媽做得跟我做得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我便問媽媽:“可我是按書中的方法做得呀,難道書上也錯了?”媽媽說:“從這樣的小事中,我們就能明白一個道理:書上雖然是對的,但如果我們光靠書上,而不與實際相結合,那終究也是不完美的。下個周末請張大廚再為我們做個煎雞蛋。直到成績合格,方可畢業。”我不禁感嘆道:“哎,書里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