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中國現代化之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四篇】
走好中國現代化之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1
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都知道,中國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繼承了中華文明優秀傳統,也吸收了人類文明先進成果,不僅豐富了人類對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而且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大價值。正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當然這里也包括新征程中發展新型國際關系和交往范式的時代新內涵。我作為研究者體悟到,對于中國特色現代化實踐經驗的深刻認識,需要我們建構與其相適應的分析性框架,而這個分析框架的形成,要求我們擁有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
當前,我們正面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以及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當今世界范圍的競爭領域、抗衡方式和組織模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和快速調整;信息化、數字化向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領域的全面滲透,產業鏈布局及其運行機制的新特征對原有的社會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勞動力素質的適應性提出了新挑戰;以及這次疫情對民眾消費的預期,民生保障的質量,尤其是對應急保供能力、社區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信心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家知道當前上海在加快恢復生產和生活秩序的工作中把提振信心置于了當務之急,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與此同時,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還有既定的重要發展目標,比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的發展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須在未來10-15年邁出一大步。因此,我感覺到這些新情況又一次要求我們再思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圍繞哪些核心議題,來開展系統化、理論化和學術化的研究,以更好服務人民、服務國家和服務社會。
走好中國現代化之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這些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既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發展歷史、新中國七十多年建設歷史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的經驗總結,也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指引。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辛探索總結的新道路。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孜孜以求的目標。翻開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可以發現,實現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自鴉片戰爭之后,無數仁人志士開始探尋中國現代化之路,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現代化沒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承擔起實現國家現代化這一歷史重任。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提出“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布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明確“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如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為當前黨的中心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系統謀劃了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破除西方模式和超越蘇聯模式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國家宣稱西方模式是走向現代化的唯一途徑,除此之外再無他途。但是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堅持以資本為主導的發展邏輯和利益至上的非均衡治理模式,必然會造成資本與勞動、利益與環境、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之間的對抗。蘇聯的現代化模式因其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指令性計劃經濟和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病,造成經濟活力低下和生產效率低迷進而影響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國式現代化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弊端,超越了以資本為主導的發展邏輯,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線。中國式現代化也不是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的再版,而是在立足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確立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式現代化是以服務于人民共同富裕和社會主義發展的現代化,深刻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規定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當前,社會主義中國正以更加昂揚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強大生機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彰顯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形態。中國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同時致力于造福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西方對外殖民掠奪擴張的現代化之路,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注入強大的正能量。長期以來,部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道路的選擇上“進退維谷”:或是放棄國家發展的獨立性依附于發達國家走西方現代化道路;或是與資本全球化徹底脫鉤實現封閉的低層次發展。這些發展選擇并沒有使它們發展成為現代化國家,甚至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條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它傳承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和合”思想,又順應時代趨勢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超越了“西方中心論”“文明沖突論”和“國強必霸論”等發展邏輯,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更好惠及各國人民。這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方案選擇,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世界各國超越國家制度與意識形態的隔閡,在交流互鑒中實現共同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走好中國現代化之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
中國建設的現代化,不是西方化,不是歐美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言簡意賅、內涵豐富的五條論斷,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將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中國共產黨正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努力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貢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鍥而不舍、接續奮斗,不斷取得偉大成就。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就現實依據來講,我們已經擁有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是黨團結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要求。
堅持和不斷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走好中國現代化之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4
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各領域改革和改進越來越具有全面性、系統性,關聯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單兵突進、零敲碎打調整、碎片化修補很難取得實質性效果。
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加強對各項改革關聯性的`研判,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的體制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把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有機銜接起來。黨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黨中央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從嚴治黨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聯動、相互促進,有力推動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步伐。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實現現代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圍繞什么是現代化、怎樣建設現代化,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奮斗。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