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六年級《兩小兒辯日》課本劇【六篇】
【篇一】六年級《兩小兒辯日》課本劇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能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能根據角色演繹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設計特色】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讀文,以讀促思,以讀悟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2分鐘)
1、背誦古詩《望廬山瀑布》。
2、引用古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古詩、古文與我們現在常讀的文章是不同的。今天我們一起第一次學習一篇古文《兩小兒辯日》。(板題)
二、讀通讀懂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1、范讀全文。
2、生跟讀全文。
3、師領讀全文。
4、生質疑:
日與曰(一個胖點兒、一個瘦點兒)智與知(通假字)
5、借助注釋自讀課文,理解大意。提問:這個故事里有幾個人物?是哪幾個人物?
三、扮演角色,感悟課文(18分鐘)
過渡:兩個小孩和孔子之間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兩小孩先在討論問題,孔子介入……
1、師生分角色讀文兩遍。老師相機指導。
2、生四人小組分角色讀文兩遍:
(二個人讀敘述語言,兩個人各讀一小兒,第一遍強調語氣,第二遍帶上動作。)
3、四人表演讀一次,眾生評議。
4、生上臺對話一次,眾生旁白:
過渡:我覺得兩個都學得有板有眼,但這畢竟是古文。能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話,不背課文,有沒有難度?
5、生思考后,上臺表演兩次,師充當孔子。(相機指導詞語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辨別明理(10分鐘)
過渡:現在咱們來想一想,兩小孩爭執激烈,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他們堅持自己的看法呢?
1、生自由發言,師相機板書:
早晨:近大遠涼
中午:遠小近熱
師過渡:這畢竟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場辯論,如果現在我們做第三個小孩,第四個小孩,參與這場辯論,你有什么道理來講。
2、扮演角色,試著辯論:
師過渡:兩千多年前的辯論,我們參與了,但是我知道,這個問題呀很難辯明白,如果讓現代的科學家去辯,可能也很難說清楚,不要緊。我們現在來討論一個新的問題,你們覺得這兩小孩或者孔子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嗎?
3、生自由談學習收獲:
(善于思考、敢于質疑、大膽創新、不怕犯錯誤等等。)
師過渡:剛才本人扮演孔子,我覺得我身上也有一點優點,剛才對大家說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不能決沒有裝懂,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孔子在這一點上,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好!我們再一起把課文讀一遍。
4、師生齊讀課文。
5、課外拓展:
這場辯論到此結束,同學們回去后如果有興趣,可以再查閱相關的資料,看看太陽究竟什么時候離我們近。
【篇二】六年級《兩小兒辯日》課本劇
教學目標
(1)了解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內容。
(2)積累一定的文言詞語。
(3)學會有計劃地整理所學的知識。
教學重點
1、文意的疏通,文言詞語的積累和文章蘊含意義的挖掘。
2、如何對待身邊的事物和評價身邊的人。
3、了解有關太陽和地球之間的關系的天相知識。
學習內容
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最早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人們的思想不但進步,不斷成熟。他們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并隨時以豐富多彩的文學樣式記錄下自己對身邊世界的思考。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個大學問家。可是,大學問家也有遭尷尬的時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文章充滿了思辯的智慧和冷靜的思考。《兩小兒辯日》記載了兩小兒對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的辯論,告訴我們要敢于探究,并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塊:
第一塊:見兩小兒辯斗。作者把兩小兒辯斗的故事放在孔子東游列國的途中,暗示讀者:孔子作為大教育家、政治家,學識非常淵博,再加上周游列國,一定比常人更加見多識廣,這個穩穩當當的開頭和戲劇化的結尾形成強烈的反差。
第二塊:聽兩小兒辯斗。這一部分的內容采用對話的方式介紹了兩小兒辯斗的具體情況。首先兩小兒各提出自己的觀點。甲小兒認為:太陽初出時離人近,而中午離人遠。乙小兒認為:太陽初出時離人遠而中午離人近。接著兩小兒各自從自我感覺的角度陳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兒從視覺的角度出發,認為早上太陽大,中午太陽小,因而太陽初出時離人近而中午離人遠。乙小兒從觸覺的角度出發,認為早上溫度低而中午溫度高,說明太陽初出時離人遠而中午離人近。
第三塊:評兩小兒辯斗。兩小兒對于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和觀點,又有聽上去讓人難以駁倒的事實依據,因而連大學問家孔子也無法判定孰是孰非,不僅如此,還遭到兩小兒的奚落。
由于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即使是大學問家,也不可能了解這個方面的天文知識,其實兩小兒的說法都不正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氣,透過云氣看太陽,就顯得太陽大;中午云氣散盡,就顯得太陽小。夜里,太陽照到地面的熱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熱。其實,不管太陽是大還是小,人的感覺是冷還是熱,都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但正是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辯斗,啟發了人們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時也告訴人們要正確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語言上也有其獨到之處,主體部分采用對話的形式,在簡單的言語中,作者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一句是“如車輪”,一句是“如盤盂”,從視覺的角度具體地說明了太陽的形狀和大小。而“則其日中如探湯”則采用類比的寫法,從觸覺的角度,說明了太陽給人的感覺。此外,文章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三次運用反問句,這些反問,充滿了自以為是的肯定和對大學問家智慧的懷疑。這都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細細品味的地方。十三四歲,正是如夢如幻的年齡,處于這個階段的中學生們興趣廣泛,好奇心強,肯質疑,有主見。但又往往容易自以為是,犯以偏概全的錯誤,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積累了一定文言實詞的同時,也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正確、客觀地認識身邊的人和事。
研讀與賞析
1、文章藝術特點:本文較好的體現了《列子》一書的藝術特點,一是文辭簡約,一是描摹生動。
本文共117個字,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展開情節,層次分明。同時,文章描摹生動,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描摹太陽的形狀用了“如車輪”、“如盤盂”,既符合孩子的語言特色,又形象生動。另一方面,文章的語言錘煉到位,極富表現力:如“滄滄涼涼”一詞,就把清涼的感覺表達得淋漓盡致,而結尾一個“笑”字,更把兩小孩當時的俏皮和嘲諷的"形象刻畫出來了,倍增諷刺效果。
2、孔子東游時,見兩小兒辯斗,為什么主動去“問其故”?如何理解孔子問之后“不能決”并且受到兩小兒的嘲笑這一內容?
孔子游學,本身就帶有學習和傳播儒學的目的,見兩小兒辯斗而主動去“問其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連圣人也不能免。《列子》屬于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屬于儒家學派,又以博學著名,因此《列子》里寫這個故事,有意譏笑孔子的無知。
學法指導
1、反復朗讀文章,熟讀釋疑。
2、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知識積累。要注重對文中“辯斗”、“盤盂”、“滄滄涼涼”、“探湯”等重點字詞進行理解和積累。可以通過流利地朗讀古文,來培養文言語感;可以復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蘊涵的道理,培養閱讀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可以自己搜集資料,課堂交流;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課文,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這樣可以開闊思路,提高文言文個性化閱讀能力。
4、要學習古人探求自然,大膽質疑和務實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養。
【篇三】六年級《兩小兒辯日》課本劇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章。理解字詞古今不同含義,如語氣詞“乎”“去”“湯”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孔子嗎?請講一講。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板書課題,解釋課題——兩小兒討論關于太陽的問題。)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
(2)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解釋: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從陳國逃往蔡國后,也沒得到蔡君的重用,常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感慨,一天發現弟子宰予中午還在睡大覺,氣得說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們趕緊來安慰孔子,孔子說今后聽其言而觀其行,好自為之
二、溫習舊知:
1、教師指出需掌握的重點文言詞語
(1)東游:名詞做狀語,向東;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距離。
(5)及:等到。
(6)則:就。
(7)此不為:是。
(8)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9)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去。指天氣很熱。
(10)決:裁決,判斷。
(11)孰為汝多知乎:孰,誰,哪個;為,通“謂”,以為,認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異體字:同一個意思,不同的寫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后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曾子殺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后人都這樣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于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為語言憑借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之規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之規,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保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的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后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后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讀"音dú,"逗"音du。
復習通假字,千萬不要離開課文去死記硬背,而要把它們放在句子當中去記憶,這樣記憶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見通假字的表。根據通假字的讀音,按照漢語拼音順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讀音順序排列。
2、特殊文言現象:
(1)通假字:
為,通“謂”,以為,認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異義:
去:(古)距離;(今義):離開所在地到別處
湯:(古義):熱水;(今義):煮東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去人)遠,而日中時(去人)近也。
3、教師總結文言直譯的方法。
總結: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掌握規律。吾余為我,爾汝為你。
補——省略詞句,定要補上。換——古語白話,注意轉化。
調——遇上倒裝,調整語序。
三、以讀促思:
1、教師配樂誦讀課文,請學生聽完課文后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明確:兩個小孩爭論有關太陽距離人遠近的問題,相持不下請孔子作評判,孔子也不能決斷。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較長句子的合理停頓。劃出兩個孩子的觀點及其依據的句子。
反饋意思: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么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嗎?他是從視覺來判斷;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里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離得遠涼些嗎?他是從觸覺角度判斷。兩小兒采用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物進行判斷,難免意見不一致。
兩個孩子的觀點和依據雖不同,但他們都是從感官經驗出發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的感官往往會誤導我們。比如將一根筷子插入水中,從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彎折了,這就是光的折射導致視覺的錯覺。
3、實際上早晨中午太陽距離地球是一樣的,大小也相同,為什么早晨較中午看起來大些,中午較早晨熱些呢?
明確: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大一些,中午的太陽小一些,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誤差。因為,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時,有山峰、樹木等地面物體作對比,太陽就顯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陽高懸在空曠的天空,相形之下就顯得小一些。實際上用儀器測一下,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早晚是一樣的。至于地面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太陽高度角。早晨,太陽斜射,同束陽光照射的面積大,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因為斜射陽光通過大氣層的厚度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輻射散熱,日出前后地面熱量虧損到極大值,因此,早晨氣溫低,顯得涼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陽高度最大,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熱量集中,另一方面陽光通過大氣的厚度小,太陽輻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熱量盈余,氣溫已經升高,因此中午就熱得多。實際上對于每秒30萬千米的光速來說,早晨和中午日地距離的微小差別根本不會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4、兩個孩子的觀點雖是錯誤的,但他們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么?
明確: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5、孔子對兩個孩子爭論的態度是什么?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并說說你從中得出的啟示。
明確:孔子"不能決也"。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于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四、吟詠誦讀:
1、誦讀訓練:各小組自由誦讀,請帶上你們的情感態度,讀出文章抑揚頓挫的音韻之美,也讀出你們對這個小故事的體會理解。
2、先配樂齊讀全文一遍,然后指導學生背誦兩小兒對話部分。
前兩句說的是兩種相反的觀點,都用肯定的語氣讀;后兩句說的是根據,有為自己辯護兼駁斥對方的意思,都用反問的語氣讀。
“我以”“一兒以”“此不為”之后,須作停頓。
“大如車蓋”重讀,“則如盤盂”輕讀——使有對比色調。
“滄滄涼涼”輕讀,“如探湯”重讀——同上。
自由練習誦讀,能大體成誦即止。
3、各小組推選一個代表配視頻誦讀。若哪位選手遇到困難自己的組員可立即支援。
五、總結歸納:
一、積累文言知識:
古今意義、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詞、反問句、重點實詞、文言斷句。
二、啟示:
1、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盡的,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學習;
2、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實事求是;
4、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標準不同,結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三、學習方法:
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歸納總結積累文言知識
以讀促思探尋文本主旨熟讀精思成誦反復品位
六、拓展閱讀:
盲人識日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至鐘,自燭而至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導讀:要想了解某種事物,一定要接觸它、觀察它,通過實踐了解它。單憑道聽途說,走馬觀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釋:[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這里指雙目失明。[2]捫: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樂器,像笛,比笛短。
【篇四】六年級《兩小兒辯日》課本劇
第一幕:洪水來了
(幕啟。音樂漸起)
旁白: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勤勞善良的炎黃子孫在這里建立起了幸福的家園。
甲:豐收啦!
乙:豐收啦!
(人們載歌載舞,慶祝豐收)
(忽然,一聲巨響,電閃雷鳴,洪水奔涌而來)(群舞:洪水來了)
甲:啊!不好啦,水來啦!快逃命呀!
乙:救命呀!救命呀!
(人們驚慌失措,奔走逃亡,一片混亂)
小孩:(哭喊)媽媽!媽媽!
婦女:孩子,孩子,我的孩子!
旁白: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沖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
這時,出現了一位治水英雄,他就是——禹。(背景音樂)(旁人下,出現英雄形象)
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
第二幕:夫妻離別
(禹妻上)
妻:(遞上包袱)帶上干糧,出門在外可要照顧好自己呀。
禹:我知道。你快回去吧。我不在家,爹娘和孩兒全靠你照顧了。
妻:快去快回啊,我和娘都惦記著你。(抹著眼淚)
禹:(微微點頭)嗯,治好洪水,我馬上回家。
妻:我們等你早日歸來。
禹:(揮揮手)你回去吧!
妻:照顧好自己呀!天涼了,別忘了加衣裳。(把一件寒衣輕輕放在??????禹的手臂上)
禹:你自己也要保重啊!
??(夫妻擁抱,依依不舍)
妻:你上路吧!早去早回!
禹:照顧好爹娘和孩兒,全靠你了!(深情注視著妻子,不舍得離去,轉身走了又回頭看看。終于咬咬牙大步流星地走了。)
妻:(凝望著丈夫遠去的背影,呼喊)早去早回呀!(揮手)
旁白:禹的妻子盼望著丈夫早日歸來。然而這樣的日日夜夜度過了整整13年。
(音樂緩停)
第三幕:在外治水
?時間:十年以后
(群舞:大禹帶領著老百姓治水,與洪水拼搏)(退場)
(群舞: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遠望著家鄉,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感嘆)十多年了,十多年沒回過家了!
甲:禹,回去看看吧。
乙:是啊,去看看爹娘妻兒吧,他們一定很想你。
禹:……不,我們接著干!
乙:(勸他)你還是回去瞧瞧吧。你在外頭十多年,兒子都不知道有多高了吧?
禹:(低頭嘆息)唉,兒子十幾歲了。(深情回望家鄉)
??(堅定地)走,我們繼續干!
群:(擁上勸他)禹!
禹:(斬釘截鐵的說)繼續干!!(退場)
旁白:禹深深地眷戀著闊別了十多年的家鄉,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他深深地知道,在洪水中他就是坐標,指引著方向。他多想再看一眼近在身旁的家。然而,他知道,他不能。
(禹走了,他帶領大家再次投入與洪水的搏斗中。遠處,茅屋里,禹的妻子與兒子在窗下對話)
兒子:娘,別的小朋友都有爹爹,我怎么沒有爹爹呢?
妻:你爹爹到很遠的地方去了。(望著窗外遐思)
兒子:爹爹不要我們了嗎?
妻:不,爹爹要我們。
兒子:爹爹為什么不回家呢?
妻:孩子,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了。
兒子:不嘛,你告訴我,告訴我呀!
妻:唉!孩子,洪水沖毀了我們幸福的生活,你爹為了治理洪水,到各個地方去了。(手指著遠方,眺望著丈夫遠去的方向,深深地思念著丈夫)
兒子:爹——(想象著爹爹的模樣)
妻:(注視著孩子)孩子,你記住,你有爹,你爹為了大家,暫時離開了我們,你有一個好爹爹!
兒子:好爹爹!(想象)
第四幕:治水歸來
(群舞:在大禹的領導下,治水獲得了成功,洪水漸漸地退了)
旁白:禹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吃盡了千辛萬苦,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大海。
?(音樂漸緩)(畫外音)
兒子:娘,洪水退了,爹會回來嗎?
妻:會,你爹很快就會回來!
?(老百姓歡聲笑語,帶著豐收的喜悅慶賀著洪水的退去)
甲:豐收啦!
乙:豐收啦!
?(老百姓載歌載舞慶豐收)
甲:(扛著一袋糧食,笑嘻嘻的)今年收成真好啊!
乙:(抱著一個大南瓜,樂呵呵的)是啊,是啊,大水退了,多虧了禹啊!
甲:(眼睛一亮,歡快地跑上去)大家快看,誰回來了?!
群:禹!禹!治水英雄,治水英雄!(老百姓歡呼著,擁著大禹。)
兒子:(疑惑地問)娘,他就是禹,他就是我爹爹嗎?
妻:(踮起腳來四處搜尋著丈夫的身影,找到了。)是!他就是你爹??爹!(禹看見妻子,感慨萬千,快步走來。)
妻:(回頭招呼孩子)快,快叫爹爹!
兒子:爹爹?……爹爹!
(老百姓敲鑼打鼓,歡迎大禹的歸來。)
旁白:大家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大禹與家人團聚,老百姓簇擁著大禹一家人,露出勝利的微笑。擺出造型。幕落)
【篇五】六年級《兩小兒辯日》課本劇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兩小兒辨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文言文,課文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兒在爭論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本課的設計理念是:質疑釋疑、合作探究、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及課文蘊涵的深刻道理。
二、緊扣特點說教材
《兩小兒辨日》一課語言簡潔,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對話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個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反復誦讀,理解故事內容,并復述故事。能力目標:熟讀成頌,積累文言文的語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學習課文通過對話描寫,展開故事情節的表達方法。情感目標: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教學重點:這是學生文言文學習的開始,應該堅持以讀為本的理念,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難點:理解文意,解開“辨日”之迷。
三、說教法
由于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在詞語、句式方法差別較大,學生學習時有一定困難。教學時,我堅持師生互動的原則,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練中創”。
四、說學法
1、質疑探究法
?學起于思,思源與疑。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導入時,我就讓學生從課題的“辯日”進行提問,讓學生主動探究。
2、讀書入境法
?堅持以讀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在讀中入境,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合作討論法
?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團體協作能力,我多次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他們在多維互動的學習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智力互補,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學流程
(一)初讀生疑
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借已學過的古詩詞引出對“日”字的理解,引導學生理解課題,導出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么”,為展開對課文的深入學習創設情景,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二)熟讀成誦
作為文言文學習的開始,應堅持以讀為本的理念,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教學的重點。首先,把握好范讀這一環節,通過教師聲情并茂、流暢自如的范讀,來激發學生的朗讀的興趣。同時,通過教師節奏分明的范讀,把語句的停頓、詞語的語氣輕重選擇等信息傳遞給學生。這樣,引導學生聽,體會交流,準確把握節奏和輕重音,為誦讀乃至背誦奠定基穿?采用領讀、伴讀等形式,幫助學生把課文讀通,并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伙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充分讀,使學生熟讀成誦。
(三)讀中自悟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教學本課時,對于理解文意這個難點,可采取結合注釋,反復吟誦,自悟文意的方法來突破。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誦讀古文的`能力,增強了感性認識,也為學生的理解從感性向理性上升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導學生結合注釋,逐詞逐句讀,逐詞逐句悟。通過誦讀感悟,明白課文講的是兩小兒在爭論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問題,以及他倆的看法截然不同的原因,從而對整篇課文有了總的整體認識。
(四)講述拓展?
?當學生對課文《兩小兒辯日》有了感性認識之后,上升到理性認識成了學生迫切的期望。因此,我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和續編故事,在學生講述續編故事中,學生通過再造想象,填補和豐滿了課文的空白。如:續編孔子聽了兩小兒的話后,孔子會怎樣,有的學生說:“我想孔子會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的學生說:“孔子會說‘雖然人們稱我為圣人,說我博覽群書,可宇宙無限,知識無窮,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呀。所以我還要多看書多學習,多找資料豐富自己,使自己日臻完善。’”。這樣的訓練,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而且還豐富了文章的內蘊。也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時空。
(五)辯論內化
通過以上幾個環節,學生對課文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一些獨到見解,對“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中有無變化”會形成三種認識:其一,認為“太陽距離地球早晨遠,中午近”;其二,認為“太陽距離地球早晨近,中午遠”;其三,會有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認為“太陽距離地球一天內沒有變化”。為此,根據三種觀點,把學生分成三組進行辯論,在辯論中,張揚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創新品質。辯論結束,教師在發表自己的見解,并給學生播放《宇宙與人》的錄像片,讓學生到廣闊的宇宙中,認識自然,追求客觀真理,體現我們開放而鮮活的語文教學。
【篇六】六年級《兩小兒辯日》課本劇
〔宋老師出場〕
宋老師:馬鳴加!馬鳴加――
〔電話鈴聲響〕
宋老師:喂!我是宋老師。噢,您好!是馬鳴加的媽媽。孩子找到了嗎?沒找到!噢,您別著急,他不會跑遠的。唉,唉,我們再聯系!
〔宋老師面對觀眾〕
宋老師:我是顧村中心校二(4)中隊的輔導員,今天學校要舉行隆重的入隊儀式,孩子們馬上要戴上他們夢寐以求的紅領巾了。唉,就是班級里的皮大王馬鳴加。逃學的老毛病又犯了!早上出的家門,現在也沒到學校,真是急死人了!唉,我還是先到學校里吧,孩子們可要等急了。
〔宋老師急匆匆進校園,一群小朋友迎了上來〕
全體學生:宋老師,宋老師!
宋老師:小朋友們!
學生甲:老師,我們什么時候戴紅領巾呀?
學生乙:是呀,什么時候戴呀?我們都等不及了!
學生丙:〔作少先隊員敬禮狀〕老師,敬禮!
學生甲:〔拉開學生丙〕看看你,看看你!還沒戴上紅領巾,敬什么隊禮呀!你呀,還是這樣敬禮吧!〔作敬兒童團團禮狀〕
全體學生:哈哈哈,是呀!是呀!
〔宋老師心事重重地走到一邊,學生甲發覺了〕
學生甲:宋老師,您怎么啦?
全體學生:宋老師,宋老師!
學生乙:我們戴紅領巾,您不高興嗎?
宋老師:〔摸著學生乙的頭〕高興,當然高興!可是,馬鳴加他――
學生丙:老師,馬鳴加今天怎么沒來學校?
學生甲:哼,他呀,又逃學了唄!
學生乙:這個馬鳴加呀,不好好學習,老是欺負同學,今天惹這個,明天惹那個!我不喜歡他!
學生丁:我也不喜歡,他總是不遵守紀律,上次我們的小海獅流動紅旗就是因為他沒有得到,氣死我們了!
全體學生:對,對!就是因為他!就是――
宋老師:小朋友們,小朋友們,好了。馬鳴加是有不少缺點,可他是我們中隊的一員,今天的入隊儀式―――
學生甲:〔打斷宋老師的話〕啊!馬鳴加也能加入少先隊?
學生乙:是呀,宋老師。您不是說,只有好孩子才能加入少先隊的嗎!馬鳴加他?――
全體學生:是呀,是呀!
宋老師:〔打斷孩子們的話〕同學們,同學們!來,坐下!
〔宋老師讓學生們圍坐在他旁邊〕
宋老師:同學們,你們說得有一點道理。中國少年先鋒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光榮的組織,你們為加入少先隊作了不少努力!告訴老師,你們做到了什么?
學生甲:我們努力學習!
學生乙:我們文明守紀!
學生丙:我們不怕困難!
學生丁:我們尊敬師長!
學生甲:我們團結友愛,幫助同學!
全體學生:我們團結友愛,幫助同學!
宋老師:你們說得真好,特別是你們說要“團結友愛,幫助同學”。老師想問問你們,現在馬鳴家有缺點,你們應該怎么做?
全體學生:我們――
學生甲:老師,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去幫助馬鳴加!
學生乙:噢,我懂了,我們應該伸出雙手,幫助馬鳴加!
全體學生:對,對!
宋老師:對,少先隊組織不歧視有缺點的同學,我們是一個中隊,一個整體,缺了誰都不行!
全體同學:對,一個也不能少!
宋老師:這就對了!好了,同學們。入隊儀式馬上要開始了!我們快去準備。
學生甲:那馬鳴加他――
宋老師:不要緊!我們先去,老師會有辦法的!
〔背景聲,少先隊入隊儀式:隊鼓陣陣,入隊宣誓聲〕〔馬鳴加上場〕
馬鳴家:我就是馬鳴加。今天,學校組織少先隊入隊儀式。可班級里的小胖和大力說,像我這樣的表現,肯定戴不了紅領巾的。媽媽送我出了家門,可我怎么能去學校呀!同學們肯定要笑話我的。
〔馬鳴加沮喪地走著,在一顆大樹邊坐下,深深地埋下了頭〕
畫外音:馬鳴加,馬鳴加。你在想什么?
馬鳴加:〔抬起頭〕:我――我――
畫外音:馬鳴加,你快去學校吧!宋老師等著你呢!
馬鳴加:不,我不去!
畫外音:為什么?你不想加入少先隊嗎?
馬鳴加:我――我,我當然想參加。可我有那么多缺點,我――
畫外音:有缺點不要緊,改正了不就可以了嗎?
馬鳴加:我是想改正的呀,可是我有時就是管不住自己。小胖和大力說,我沒有資格加入少先隊。我――我――〔馬鳴加開始哭泣〕
畫外音:不要哭,老師和同學都在找你。
馬鳴加:找我?
畫外音:聽聽,他們在找你!――
〔背景聲:老師和同學在找馬鳴加的呼喊聲,聲音由遠到近。馬鳴加躲到大樹背后。師生上場〕
師生:馬鳴加――馬鳴加――
學生甲:已經放學了,馬鳴加躲到哪里去了?
宋老師:剛才,小區的居委主任王大媽說看到一個孩子在這里閑逛,一轉眼不見了,我想他肯定在這附近。大家再找找!
全體學生:好的!馬鳴加――馬鳴加――
〔馬鳴加從樹后慢慢走出來〕
宋老師:〔看見馬鳴加〕馬鳴加,你真的在這里。
全體學生:馬鳴加,馬鳴加!
馬鳴加:宋老師,我――
宋老師:〔走上前蹲下身子〕馬鳴加,你怎么沒來上學?今天是你們入隊的日子。
馬鳴加:我――我――小胖和大力說我沒資格。
宋老師:怎么可能呢!你看,那是什么?
〔學生甲高高舉起紅領巾〕
宋老師:這就是你的紅領巾呀!!
學生甲:是呀,馬鳴加。今天的入隊儀式上,大隊輔導員還讀到你的名字呢!
學生乙:真的。校長親自關照宋老師,把紅領巾給你戴上。
馬鳴加:可是,我平時表現不好,我――
宋老師:沒關系,只要你想改正就好了。老師和同學會幫助你的。
全體同學:對,我們會幫助你的。
馬鳴加:我行嗎?轉自.
全體同學和宋老師:行!二(4)中隊隊員一個也不能少!!
宋老師:來!現在我們就在這里舉行入隊儀式!
全體同學:對,對。
〔同學們把馬鳴加拉到前面,并靠后列隊站好〕
宋老師:入隊儀式現在開始。經學校大隊部批準:同意二(4)中隊馬鳴加同學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現在,給馬鳴加同學佩戴紅領巾!〔宋老師從同學手里接過紅領巾,給馬鳴加戴上〕
宋老師:敬禮!〔敬標準的少先隊隊禮〕
馬鳴加:宋老師!敬禮!〔敬標準的少先隊隊禮〕
全體同學:敬禮!〔敬標準的少先隊隊禮〕
〔背景音樂: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演員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