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教學反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司馬光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司馬光教學反思1
司馬光是我國宋代偉大的史學家。這篇課文講的是他七歲的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節生動,敘事性強,有利于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課文淺顯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沉著、機智、勇敢、聰明的小司馬光形象,對學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樣感召作用。
這篇課文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課文內容相對熟悉,在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抓住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突出以讀為主的線索,促使學生在讀中熟悉,讀中感悟,讀中思考。在課文學完,我設計讓學生討論:
1、從司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請你對司馬光或那個被救的小朋友說句話。
2、如果你在場,你還會有什么好辦法救那個小朋友嗎?
3、假如你身邊發生了意外的事,你會怎么辦?
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想象,并結合生活實際開發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說通順,把意思表達清楚,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司馬光教學反思2
《司馬光》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里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里,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啟發學生遇事不慌,沉著勇敢,并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人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離開人。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夠發揮想象空間的內容太少,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錯過了機會,以后再彌補會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這篇課文中,不僅蘊涵著思維發展的無限空間,而且還為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提供了機會。我通過引導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如:自由讀、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等。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看出,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在閱讀中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變化。
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蘊含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特地在課前安排了兩則腦筋急轉彎。在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如果你是這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怎樣做?”為了證明的聰明,都踴躍發言。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盡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這閃爍著求異思維的火花,我們教師一定要讓它燃燒起來。倘若用批評、訓斥來澆滅它,簡直是一種犯罪。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覺得這課時我做的不夠好的是缺少了寫的環節,雖然第一課時里沒有安排寫字教學,但我在讀完課文后安排了一個“我會填”的訓練環節:一( )假山,一( )缸,一( )( ),我只要求口頭填,其實后來才想到應給學生一個動筆寫的機會,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課前準備里總少了課堂練習本。課堂上,能讓學生動手就盡量讓他們動手訓練,無形中督促了孩子們在課前準備好課堂練習本。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與學習,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一點沉著、冷靜,對待孩子們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盡量讓課堂上不留下遺憾。
司馬光教學反思3
司馬光砸甕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詳,故事的情節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在三年級的課文中,首要任務便是在誦讀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表達特色。其次,要幫助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文言文大意,繼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馬光的善良和熱心助人的品質。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善于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一、示范朗讀,識文斷句。
學生初識文言文,對自主朗讀的要求不能過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讀時的斷句、節奏等,仍需要教師“牽手引領”。范讀之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精練和韻味,結合對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測到詞句大意。
二、創設情境,識詞識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質。因此,我不單要求學生利用注釋識詞,也結合了圖片、動作演示、生活體驗等,深入淺出,幫助他們打通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界限;利用引讀、想象讀、講故事等形式,體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質,最后熟讀成誦。
三、比較感知,了解古文。
學習需要及時反饋,學完課文之后再回頭引導學生比較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差異,能使學生對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司馬光教學反思4
《司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級學生接觸的簡單的文言文,課文主要寫了司馬光看到嬉戲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機智地拿石頭擊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突顯了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全篇內容簡單,言簡意賅,但故事情節完整。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找準動詞,讀準節奏。
本課是三年級學生接觸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課時,我把讀準節奏作為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文只有兩句話,根據句子基本構成就是“施動者+動作”,我要求學生抓住文中動詞,試著朗讀,進行斷句。學生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了第一句中“戲、登、沒”都是動詞,第二句“棄、持、擊、得”都是動詞。我要求學生在動詞前用“/”劃出節奏——“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這樣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讀的節奏。
2、總結學法,學會學法。
小古文學生掌握起來比較難,對于這一類型的課文,教師需要教會他們學會方法,在本課教學中,第一我請學生自己看課文后面注釋,“庭”注釋意思是:庭院。第二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如“破”,通過看圖和上下文,此處指:大水缸破裂。第三查找資料,知道司馬光是宋朝的大文學家,博學多才。第四讓學生多讀課文,讀熟,讀中理解。第五讓學生小組合作,試著說出古文的意思。總結以上學習過程,學習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聯——查——讀——說。
二、成功之處
回顧整堂課文,我認為比較成功的一處是:對比人物動作,理解人物特點。
本文雖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內容學生都熟悉,總體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時,此處動詞運用巧妙,體現了司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著冷靜的特點。在教學這一句時,我采用將司馬光和別的小朋友的動作進行對比的方法——司馬光的動作“持、擊”,別的小朋友是“棄去”,兩者相比,鮮明無比。
三、不足之處
回顧課堂,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有一些問題學生不是很明白,我著急,就立即回答了。如:學生問:“水缸里的水深嗎?”我立即回答:“很深。”其實,只要學生讀課文“沒水中”,就可以理解。我想:教學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做教學的主人。
四、改進措施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獲很多。再上這節課,我會注意到運用讀、說、演等方式,讓學生讀課文、說故事、演課文,通過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知識內化,讓學生品味語文,提高能力。
同時,加強教師范讀作用的引領。教師的范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并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司馬光教學反思5
《司馬光砸缸》是一個經典的歷史人物故事,影響了很多輩人,主要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的事。課文雖簡單,但是,為了引領孩子們體會司馬光的品質,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行為對比
當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馬光的行為有明顯的反差,文中是這樣寫的:
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通過讓孩子們反復讀句子,認真觀察圖上幾個孩子的表情、動作,并設身處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現場,心里是如何想的,讓孩子們明白當時孩子們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過讀寫司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著與機智。
通過對比,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當時的情況和司馬光的沉著行為,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了對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關鍵詞語
寫司馬光的句子: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描寫司馬光的行為中有兩個關鍵的動作:搬、使勁砸,通過提問,讓孩子們找描寫他動作的詞,并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學著司馬光的樣子一起來演一演,更深刻體會司馬光當時的沉著、穩重、機智。
司馬光教學反思6
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課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他和幾個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朗讀課文,我們能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在教學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系這一段的內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著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學更能據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里,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話音剛落,淘氣的鎮源同學立刻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司馬光教學反思7
正式教學《司馬光》一文之前,我們班的小朋友幾乎都已經知道了有這么一個:機智果敢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了解到學生對故事梗概的意識已經存在了,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引領他們進行文本挖掘。借助教學掛圖,我通過幾個細節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觀察掛圖中的花園,并且重點引導注意到那口缸上:(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師:那是一口怎樣的缸?
生:那口缸上有很漂亮的花紋。
師:你真有藝術的眼光,一眼發現它很美。
生:那口缸很大。
生:可能有一個小孩那么高,缸口嘛很大,可能有我們的桌子(的長)那么寬。
師:你還能用其他事物來進行對比,真不簡單!
生:我想這口缸是用來澆花的,它里面一定裝有水……
師:只是裝了一點水這么簡單嗎?作者看到的是怎樣的水?
生:不是。是“裝滿”了水的.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何種方式讓他們體驗文本是教師思考的問題,但是,體驗的過程是學生收獲包括文本基礎在內的一切知識點的源泉。學生的眼觀、手摸等親身體驗是打開他們學習知識的一個突破口。
司馬光教學反思8
《司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以前教學文言文時直接講解課文含義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亮點、兩個不足”。
兩個亮點:
一、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形式多樣,效果顯著。
在朗讀感悟這個環節里,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首先由學生自讀,其次由小組長檢查更正,然后分組比賽讀,最后老師出示無標點課文和豎排課文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檢查。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僅沒有對課文的朗讀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過這些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背誦了課文,感悟了課文的大意。
二、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
在引導學生交流課文的疑難詞句后,我改變了原來的繼續講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而是開展“講故事比賽”。生動的故事語言配上精彩的動作,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了升華。
兩個不足:
一、在對課文進行感悟時,橫向指導不夠。
學了課文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通過課文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學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我們遇到危險時,要學習司馬光沉著冷靜,善于動腦筋思考問題;
遇到危險要急中生智,想個好辦法;遇到危險......現在回想,我覺得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識教育。也就是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學生傳遞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學完課文后,沒有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進行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課文的學習都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文言文的學習也是一樣,通過對學法的總結,可以為教師輕松教學下一篇文言文做準備。
司馬光教學反思9
在教學《司馬光》中,我緊緊抓住“讀”來完成一系列的問題。
一、以讀為主,熟讀成誦。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沒有相應的基礎,而文言文在讀音、意思、朗讀方法上與現代白話文的巨大差別,都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的范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并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為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后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
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兩個問題:①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不足之處: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
司馬光教學反思10
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系這一段的內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著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學更能據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里,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話音剛落,可愛的曹俊同學立刻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司馬光教學反思11
教是為學服務的,如何能讓學生學有所獲,并且學得簡單愉快呢?在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觀察、想象、說話,透過各種方式練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句子、課文,使課堂靈動高效。第一課時教學是讓孩子體會到司馬光的機智、冷靜,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我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透過回顧“這是一口怎樣的水缸”,讓學生意識到狀況緊急,掉進這口裝滿水的大水缸里會有生命危險,以此體現司馬光的多謀善斷。第二,讓學生勾畫別的小朋友的反應,抓住“為什么哭”“喊什么”“為什么跑去找大人”讓學生充分感受他們的驚慌失措,以此反襯出司馬光的鎮定、從容。第三,透過句子比較,讓學生明白司馬光用“大石頭”“使勁砸”的原因,從而體會他的機智、果斷。在拓展訓練中,我只讓孩子說了說想到的其他救人的辦法,其實在訓練發散思維的同時,能夠把這些方法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辦法相比較,更能突出他的多謀善斷、從容不迫。。第二課時我主要是教學生字,具體做法為:
課上,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敏感地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進行巧妙的點撥、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老師結合生字和學生的識字經驗,讓學生自學互動的基礎上,加上老師指導時的示范作用,使學生學有所獲。。
一、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創造潛力。
自主、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的一種渠道。在教學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學習、交流、檢查讀課文狀況,引導學生在簡單、愉悅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創新見解,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各種潛力,促進了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使得雙向互動的交流得以實現。
二、點面結合,創設扎實有效的課堂。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習生字,練寫生字,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讓學生明白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并要腦眼手互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靜的習慣。這一篇課文中要求會寫的生字是有六個,高效課堂提倡學生自主互動。因此,課堂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分析、交流、練寫,使學生這部分的學習十分扎實,有實效。
上完一節課下來,我也感覺自己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時間上安排不到位,上課時沒有顧及到全班學生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結合其他老師的推薦不斷的改善我的教學,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司馬光教學反思12
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導概括內容,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請幾位小朋友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誰(司馬光),做了一件什么事(砸缸),結果(就出了小朋友)。部分小朋友在初讀課文時就可以把課文的大致內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我利用說繞口令的方法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們被充分調動,很快走進了文本。
1、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系這一段的內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著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學更能據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里,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干什么?誰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話音剛落,就有幾個同學立刻站起來,我讓他到講臺前表演司馬光,其他學生做其他小朋友,有的下的喊大人,有的下得立刻就跑了??而表演司馬光的孩子,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
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司馬光教學反思13
《司馬光》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有難度,因為這是他們與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的時候,第一個立足點便是立足三年級,關注學情。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第一次與文言文接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決朗讀問題,通過教師的兩次范讀,示范正音以及詞句間的停頓,幫助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感覺自己可以從容面對,感覺舒服,從而愿意去親近文言文。之后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經歷多次朗讀后,幾乎可以背誦,至此,完成課后的第一題要求。為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后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一方面,學生在獲得初步讀懂文言文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語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弘揚人文精神,激發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興趣。
司馬光教學反思14
整節課,教師以學生為主休,設計了抽讀生字詞,個別朗讀自然段,講故事的活動,激發了課堂氣氛。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大膽猜想、大膽表現,體現了小學生活潑開朗的個性。
在本堂課中,我感到設計得較好的是引導學生思維循循善誘,學習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如:先引導學生學習本堂課的興趣,再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老師范讀。整體感知,認識生字,學生自由讀課文,我給學生提出問題:“司馬光在這篇課文里遇到一件怎樣的事?”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司馬光和伙伴在花園里玩……掉進了水缸)我又接著問:其他伙伴遇到這件突發事件,有怎樣的表現呢?這時學生根據思路,爭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馬光沒有慌,想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舉起石頭砸缸。)這里為了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司馬光”當時的心情,讓學生學做司馬光的動作,加深感知。量后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課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同學們身邊,你們會怎么做呢?讓學生說說,再和司馬光的方法比較,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在這節課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不能很好的導入課文,組織教學不夠理想。(如:有個別學生不專心聽課等。)學生自己讀,個別讀的機會少,沒有把本課的重點詞語引導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這里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導學生用身邊熟悉的字說說,再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但在這節課里,我也感到困難,那就是農村學生的普通話不夠好,知識有限,且這樣的鍛煉機會不是很多,因此好些拓展活動只能量力而行,但我相信在新課程程改革折活動感召下,師生會越來越容易配合,相信以后效果會更好。
司馬光教學反思15
《司馬光》本篇課文講的是司馬光小時侯的故事。他和幾個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課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盡量讓他們去體會應該向司馬光學習,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這個道理。
本節課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激發學習興趣,感悟課文內容。
剛上課我就抓著第一自然段來重點講解,先向學生提出問題:“有個小朋友掉進缸里,別的小朋友是怎樣做的,司馬光又是怎樣做的?”我就是利用這一條主線貫穿整節課,來指導學生學習,由于課文里的語句簡單易懂,同學們都學得挺快,接著就指導他們朗讀課文,由于本文的語言特別富有童趣,所以學生都很喜歡朗讀。老師還幫他們理出一條學習的思路:看圖理解——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文中找答案——朗讀課文再次理解。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在情境中誦讀、理解、體驗、感悟,營造了開放的、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加強朗讀指導,培養背誦興趣。
朗讀時,引導學生理解句與句之間的因果聯系,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指導他們把話讀好,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結合教師的引導,讓他們感悟文中內容,從而感受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系,從而較有實效地挖掘了這個教材的重難點。還有,在朗讀的時候,我比較注意糾正同學們唱讀的習慣,讓他們讀得通順、流利、而且有感情。
三、發散學生思維,培養說話興趣。
在鞏固練習時,我就讓他們先朗讀全文,再仔細思考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然后嘗試著把課文的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這樣的練習,對培養他們發口頭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學生的興趣也比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