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的教學設計
《畫風》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畫風》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畫風》的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合作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今天老師
這樣一幅美麗的畫,是三位小朋友畫的,讓我們來認識認識。誰能叫準他們的名字。(出示幻燈片)
2、這樣,這些摘掉帽子的名字,你還認識嗎?在這里趙、宋、陳都是姓,小藝、濤、丹是他們的名。現在你能把這段話讀通順嗎?
3、我們的這三位新朋友不但畫了這么美麗的畫,他們還想畫風呢!(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過渡: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么能把它畫下來呢?讓我們打開書本,翻到66頁。自己讀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遇到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詞語
潔白烏云忽然景物
眨眨眼睛一根旗桿顯得更美了
斜斜的雨絲彎彎的小樹呼呼地轉
3、看來,同學們的生字、詞語都掌握的不錯。現在我來檢查你們把課文讀通了沒有?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過渡:我們不但要把課文讀通順,還要把它讀懂。請小朋友們默讀課文,畫出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句子?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先用筆畫出答案。討論交流。(幻燈片出示學生劃的句子)
這幾個句子中有那么多的他,可把老師搞糊涂了,你能幫幫我么,他分別是誰?把句子中的他換成名字讀一讀。
2、現在這三位小朋友把畫畫完了,該給畫兒起個什么名字呢?(畫風)不行,每個人所畫的內容是不同的,我們所起的題目要緊扣畫兒的內容。
再出現寫趙小藝畫畫的句子,好好地來讀一讀,從字里行間去發現,起題目(旗子飄)只是畫了旗子為什么讓別人感受到風來了呢?看來這個“飄”字非常的重要。
3、同樣的方法給其他的圖畫分別起名(小樹彎、雨絲斜、風車轉)邊起名邊板書。
讓我們看著黑板,一起來邊做動作,邊說一說。(旗子飄,風來了;小樹彎,風來了;雨絲斜,風來了;風車轉,風來了。)
謝謝你們給他們畫的畫起了題目。我們小朋友可真了不起。有一所學校的小朋友說:“我不但能給畫取題目,還能給畫配詩呢?不信,你看我為趙小藝的畫配的詩。”
我們這么聰明,肯定也行對不對?讓我們也來試一試。
先給陳丹的畫來配首詩看。
能給另外的兩幅圖配詩嗎?拿出課桌里的練習紙試一試,先挑選一幅寫。
4、交流、討論。
通過對這三位小朋友畫風的學習,說說你們喜歡他們嗎?為什么?(三位小朋友善于觀察生活,遇到問題善于動腦筋。)
板書:敢想敢做,善于動腦。
5、現在呀,我們要來展示你們朗讀課文的水平。誰想來展示呢?
出示課文的4—8自然段
自己朗讀
6、剛才,同學們替課文當中的三個小朋友展示了畫風。老師知道我們的小朋友還有許多方法來體現風來了,你準備怎么畫?
例:泛著波紋的湖水,放風箏的小孩等。
(四)
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畫下來。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善于觀察事物,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筋,要敢于創新。
(五)作業
1、再次認讀生字
2、生字書寫指導(4個上下結構的字)
三、板書設計
旗子飄
小樹彎敢想敢做
15畫風雨絲斜善于動腦
風車轉
四、教學反思
《畫風》一課,對于課文中的詞語、句子的.理解比較淺顯,學生很容易通過朗讀自己體會。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三個小朋友是怎樣動腦筋畫風的,以及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和不斷創新的意識。
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先自己讀書找疑→然后,找出重點句說說,合作解疑→改變表達的方式,最后說說你還有畫風的方法嗎進行拓展“的方式學習課文。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于生動直觀的課件比較感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課件的使用配合了重難點的突破,豐富了課堂內容,擴大了知識容量。
在教學的設計上,我努力突出語文教學特點。結合教材特點進行有效的拓展訓練。因為課文富有兒童情趣。我根據教材特點,設計讓學生把課文內容改變成詩歌的教學環節。以課本第四——八自然段的內容為載體,讓學生嘗試創作詩歌的樂趣。用激勵的語言(你真是一位小詩人。你很了不起等)為學生的創作注入了催化劑,使學生產生前進的動力。學生從中體驗到了成就感,自我價值和成功的自豪感。在本堂課的最后設計了讓學生來說說畫畫如果你來畫風,你準備怎么畫的環節。把學生當成了真正的主人,讓他們積極的思考起來,從文本里走出來。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總會有些不完美,這節課也不例外。例如:
1、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個別學生發言次數過多。
2、課堂節奏把握不是太好。在課文的引入上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3、應該在課堂中注重“以讀為本”,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而不是讓學生回家讀書。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欠缺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學習完課文,應該回讀課文,讓學生對這
短短的三十五分鐘雖然過去了,但這節課給了我許多的啟示,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是功夫
《畫風》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2、在讀、議、畫中理解課文,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3、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讀、議、畫中理解課文,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2、在讀、議、畫中理解課文,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3、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具準備:白紙、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猜謎——花兒見我把頭搖,小樹見我彎彎腰,白云見我快快跑,湖水見我瞇瞇笑。(謎底:風)板書:風。
2、誰能說說這個學期我們學過有關風的句子?那你還能唱唱跟風有關的歌曲嗎?
3、我們知道風聽得見,感受得到,可以唱一唱、寫一寫,那么風能畫嗎?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是:畫風(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感悟風的聲音,說出寫風唱風的歌謠,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畫風的積極性。】
二、識字
1、今天老師還請來了3位新朋友,大家想不想認識他們,和他們做好朋友?你能自己借助拼音讀準他們的名字嗎?
2、(出示沒有拼音的名字)沒有拼音的幫助,還能叫準他們的名字嗎?和他們打聲招呼吧。如:陳丹,你好!
3、老師把他們的名字拆開來了,你還認識嗎?(開火車讀)
4、再來叫叫他們的名字吧。
【設計意圖:根據課文特點,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巧妙識字,提高了識字質量】
三、學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師: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和這三個孩子有關,愿意讀讀課文嗎?現在用你喜歡的方式讀,給課文標上自然段,劃出你不認識的字。
2、師:誰還有不認識的字?(有不認識的字就提出來),老師這里還有幾個字詞想請教同學們。(出示多媒體課件)
xiǎnzhuàngān
顯得更美了風車呼呼地轉旗桿
3、觀察“顯”字的結構,寫一寫。
(二)、再讀課文,讀中理解課文。
1、把這些生字寶寶送進課文,我們一定能把課文讀得更好,現在同桌互相幫助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共同探討,議中理解課文。
1、這三個小朋友在畫風,可是風看不見,摸不著,他們到底是怎樣畫風的呢?請同學們拿起筆,認真地找一找,用你喜歡的標記劃出你的答案。
2、匯報。讀了課文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他們是怎么畫風的?他們畫了什么?(板書)
3想看看趙小藝他們的畫嗎?老師還把他們的畫帶來了,(課件出示)猜猜這是誰畫的?你上從哪個自然段知道的?你是從哪兒看出有風的?
4、出示相應的句子,指導朗讀。讀的時候還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和表情。《畫風》教學設計相關內容:《回鄉偶書》片斷賞析《葡萄溝》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我選我》教學設計練習8(蘇教版語文第四冊)13、朱德的扁擔《孔繁森》教學案例17《酸的和甜的》第二課時教學實錄“一專多能”的詞串識字查看更多>>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四)、分角色朗讀,深入理解。
(過渡:咱們讀了課文,欣賞了趙小藝他們的畫,還給他們的畫配上了課文里面的句子,想不想換個方式來讀讀課文?)
1、出示單獨的對話進行朗讀。
2、請同學們讀自己喜歡的那個小朋友的角色,分角色練習朗讀。(小組合作)
3、選一個小組上臺分角色表演朗讀。
【設計意圖:三幅頭像有助于學生分清人物的態度、觀點和做法;分角色朗讀易于體會三個小朋友互相啟發,互相協作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展開想象。
1、喜歡課文里的三個孩子嗎?為什么?
(過渡:三位小朋友愛動腦筋,善于觀察,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風都畫出來了,真能干!你們會畫風嗎?想怎樣畫呢?)
2、展開想象,說說我會怎樣畫風。
3、是啊,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都能感受到風的存在,請看(出示課件“生活中的風”)
五、課后作業。
課后我們可以拿起我們五顏六色的畫筆,來畫一畫風,我們來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別人不一樣,最有創意。然后我們再來辦個畫展。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此環節以文本為憑借,挖掘學習資源,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板書設計
15、畫風
趙小藝紅旗飄
風車轉
陳丹小樹彎
宋濤雨絲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