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上學期教學計劃
幼兒園中班上學期教學計劃
一、幼兒情況分析
我班現有49名幼兒,男生26名,女生23名。有8名插班生。由于已有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生活經驗,幼兒對班級的各項常規都已經很熟悉,一開學就基本上能投入到一日的生活游戲中,而且情緒愉快。 8名插班生張子楨、張如新、于瑞苗等都是從其他其他幼兒園上過一年,雖然對老師、同伴稍有一點陌生,但入學以來適應較好,情緒也基本穩定。現如今,我們班的新生經過兩周的學習生活情緒基本已穩定,個別孩子偶爾還有哭泣行為。原來的幼兒在經過一學期在園的生活和學習之后,都愿意上幼兒園,同時能積極參與老師組織的各項活動。
幼兒都已具有了初步的愛親人、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良好社會情感。能與同伴分享玩具和用品,樂于參加各項活動。初步地學會了分辨是非,敢于在活動中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有同情心愿意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幼兒了解一些名勝古跡和傳統節日對民族民間文化比較感興趣。知道中秋節|國慶節的來歷和具體日期。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我們使用《山東省幼兒園課程指導》這一教材,進行中班上學期的內容。這本教材是孩子們在幼兒園學習的第四冊教材,因為是新編教材,因此它在內容和目標上有了一定的改變和創新,它在前三冊內容系統學習的基礎上,對孩子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滲透了新《綱要》的先進教育理念,以主題的形式展開教育教學活動,有效的整合了五大領域,真正做到了于綜合性、生活性、趣味性于一體,有很強的參考價值,適合孩子們主動探索學習,也有利于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該教材能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科學認識幼兒年齡與認知特點,關注幼兒核心經驗,注意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育活動,體現了新的.教育觀念。該課程容量和深廣度適當,難度適宜,內容較精練,兼顧了城鄉差別,關注教育活動與區域活動的結合、教育活動與一日生活的結合,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該教材注重課程知識體系的全面、系統、完整,注重內容的時序性和內在聯系性,緊扣主題活動,強調領域之間的滲透聯系,關注日常生活、區域活動、家園聯系,符合幼兒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認知規律。文字表述規范簡練,符合幼兒特點。
幼兒是在家庭的溫暖,社會的關愛中成長起來的,主題一的次主題一“我愛我家”,通過“扮家家”“媽媽的愛”“采訪爸爸”“家庭聚會”“袋鼠媽媽”讓幼兒體驗、感受愛的幸福和甜蜜。次主題二“中秋節”:做月餅、送月餅,以及歌曲表演等;次主題三“我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繪畫、表演“祖國媽媽過生日”“國旗飄飄“美麗的祖國”,讓幼兒通過這些從中明白自己也應該付出愛,愛長輩、愛為自己付出勞動的人們,這樣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愛心教育需要家園合作、共同完成,家長要在家庭生活中引導幼兒尊重、關愛長輩,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引發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
三、教育目標
1、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活動中快樂、 自信。
2、愿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
3、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行動。
4、樂于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愛父母、 愛老師、愛同伴、愛家鄉、愛祖國。
四、具體措施:
(1)鼓勵幼兒多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感受節日活動的樂趣。
(2)在日常活動中,引導幼兒體驗感受他人的愛,初步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回報親人和他人給予的關愛。
(3)采用先試后導的方法,尊重和肯定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接受他們的表現方式,再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引導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自我表達、人際交流的樂趣,獲得情感需要的滿足。積極鼓勵幼兒以愉快的心情參加各種活動,引導幼兒學會關心理解同伴的心情,并愿意給予幫助。
(4)在日常活動和游戲中,引導幼兒學習幫助他人,愿意為班集體做事,感受集體生活的愉快。
(5)引導幼兒了解紙與人類的密切關系,知道節約用紙的意義,在利用廢舊紙張制作物品的過程中感受創造的樂趣。
(6)尊重、關愛每個幼兒,了解每個幼兒的心理需要和情緒、情感的變化,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幼兒,同時了解幼兒的興趣和愛好,以此為突破口,與內向孤僻的幼兒進行交流,從而引導那些幼兒改變原有的性格,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7)引導幼兒愛護班級和幼兒園的各種物品,關注社區環境,愛護社區公共設施。
(8)引導幼兒了解我國幾個少數民族典型的民俗風情,教育幼兒熱愛并尊重少數民族。
(9)、通過多種活動,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關注家鄉的變化,知道家鄉的人文景觀和特產,激發幼兒熱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培養幼兒的主人翁意識。
(10)在集體和自由交往活動中,引導幼兒學習和同伴分享食品、玩具、圖書及高興的事,幫助幼兒獲得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11)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學習用商量的辦法解決問題,知道相互謙讓會給大家帶來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