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環流教學設計3篇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3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熱力環流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1
課 題 熱力環流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3節“大氣環境”中第2課時“熱力環流形成原理”。這節主要內容: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解釋生活中幾種常見的熱力環流現象。熱力環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引起的大氣運動,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這節課在“地球上的大氣”一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后面學習大氣環流和天氣系統打下知識基礎。因此,要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節課是非常必要的。
學生分析 本節課學習之前,學生都已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比如:初中學習的氣壓,等壓面的概念、氣壓與海拔高度的關系、物理中學習的物體的熱脹冷縮性質、以及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等。這些知識是學習這節課的基礎,而且由于學生的空間感不強,尤其是女生的空間概念不清,因此,加大了學生學習本節課的難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2.掌握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及應用;
3.能夠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釋海陸間熱力環流、山谷間熱力環流、城市熱島環流等局部環流問題,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2.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培養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日常生活中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等常見的幾種熱力環流問題的探 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將所學的知識應用與日常生活中。 重點難點 重點:熱力環流形成原理及風的形成
難點: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釋海陸熱力環流、山谷熱力環流、
及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總結。
2.討論法:將學生分為小組,對本節內容討論探究,并進行交流討論,得出小組結論。
3.展示、評價法:每小組的一名學生代表把本小組分的問題的答案展示在黑板相應的位置,小組之間互評,教師點評。
4.講授法:教師針對學生展示的結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進行相應的拓展。
5.練習法: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設計習題鞏固訓練。 學法指導 學法:觀察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學習法等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展示課件錄像視頻:《三國演義》火燒上方谷片段:人們都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怎么這回竟失算了呢?那么上方谷為什么會突然下大雨?澆滅了大火,使司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
觀察并思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復習氣壓有關知識 提問氣壓、高壓、低壓概念,及氣壓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特點。觀察熱氣球,并分析熱氣球運動原理,引導學生掌握氣體熱脹冷縮原理。
學生思考并回答 引入氣壓知識及大氣的熱脹冷縮原理的復習,為后面分析熱力環流形成做鋪墊。
啟發教學 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回答講解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
教師啟發學生分析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1.指出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的情況下,則大氣無運動,
2.分析當三地受熱不均時,會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
3.分析由于大氣的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現了氣壓差。才使得空氣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
總結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
引導學生總結:
(1)垂直方向上:海拔越低,氣壓越大;高空和近地面氣壓高低相反。
(2)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3)熱力環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熱不均。 學生觀察、領會、思考、歸納、總結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及規律,邊聽邊做筆記 直觀教學,通過電腦演示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思考并回答。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合作探究 幾種常見的熱力環流:
案例一:海陸熱力環流
通過一起發生在海邊的兇殺案,利用海陸間熱力環流的原理來分析嫌疑人甲和乙到底那個是真兇?
案例二:山谷熱力環流
分析討論課前諸葛亮火燒司馬懿父子的那段視頻中,究竟是誰幫助司馬懿父子死里逃生的呢?
案例三:城市熱島環流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并提問:大氣污染的工業應該怎樣布局?
學生分為小組思考、討論并回答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體會到: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成果展示 組織學生在黑板上展示本組所討論的結果(海陸熱力環流、山谷熱力環流圖),
組織學生點評,最后教師再針對學生展示的結果及學生的回答予以點撥、點評。
學生展示小組探究結果:上臺畫出熱力環流,并解釋上述現象。 促進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鍛煉勇氣,培養學生的能力
當堂檢測
1、污染嚴重的企業、和衛星城應如何布局?
學生思考并回答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情況。
課堂小結 總結:
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太陽輻射→地面冷熱不均→空氣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空氣水平運動
學生總結 對課堂的知識進行歸納梳理,使其系統化,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總結規律
布置作業
1總結熱力環流的規律
2.畫出海陸風、山谷風、城市熱島環流 鞏固,加強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
板書設計 熱力環流
一、熱力環流形成原理
地面冷熱不均→空氣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空氣水平運動
二、常見的幾種熱力環流
1、海陸熱力環流
2、山谷熱力環流
3、城市熱島環流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熱力環流是由地面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它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也是學生理解大氣運動這部分內容的最基礎的知識和最佳切入口,學好這部分內容是學好大氣運動的基礎,為下節學習大氣環流(三圈環流、季風環流)打好鋪墊,起到分散降低教學難度、便于學生把握的作用。
【學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識體系中,大氣知識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于掌握的。這種難主要在于三點:第一,學生的空間概念建立的還不牢靠;第二,學生暫時還不能將大氣知識與物理知識聯系起來;第三,短時間內不能將大氣運動與地理環境聯系起來。故感到很難把握對整個大氣知識的思維線索,感到這些知識與應用無關。生活中,學生對許多的自然地理現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將其與相關大氣的知識聯系起來。總的來說,對大氣的了解,總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熱力環流的定義,熟練閱讀熱力環流示意圖,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②通過繪制熱力環流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③能夠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答生產、生活中的局地環流問題,達到知識拓展的目的。
2.過程與方法
本課遵循由問題→多媒體演示和地理小實驗獲得感性認識→分析推理運動過程→歸納概括運動規律(理性認識)→給出實際生活案例→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主線,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用分析、推理、歸納等方法學習地理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理解、觀察熱力環流和局地環流,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通過對城市風、海陸風等內容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
難點: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分析繪制海陸風、城市風形成
【教學過程】
導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把制冷機安裝在墻頂,而把取暖機安裝在墻底,為什么呢?(制冷機飄出的冷空氣質量較重,空氣會下沉.而取暖機飄出的暖空氣暖而輕會上升)我們就把這種冷暖空氣的流動就稱為大氣的運動)那么是什么導致大氣的運動?
講解:這節課的標題是"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大氣運動是結果,那么是什么導致的大氣運動?(冷熱不均).為什么地球表面會冷熱不均?(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而地球表面是一個曲面,所以各個地方接受道德太陽輻射是不一樣的,這就找造成了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這就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板書一:大氣運動
(1)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2)根本原因: 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的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
(3)作用: 促進大氣
中熱量和水汽的輸送。
轉接: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就稱為熱力環流.(課件展示教學目標)講解: 復習氣壓有關知識(課件展示)
(1) 氣壓:該地單位面積垂直方向上延伸到大氣層頂的空氣柱的總重量。
(2) 高壓、低壓: 同一高度上,空氣密度越大,氣壓值越大,稱為高壓;密度越小,氣壓值越小,稱為低壓.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氣由高壓向低壓運動
(3) 等壓面:大氣中氣壓值相等的點所構成的面
活動一:為什么孔明燈在沒有動力裝置下,會升空?(觀察PPT,分小組討論派代表起來回答)
探究實驗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一個難點問題,很抽象,大氣運動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讓學生理解大氣受熱不均勻而導致大氣的運動及具體運動狀況,結合課本P32的活動,課件展示活動,并讓同學注意觀察煙霧的飄動方向。
轉接:這就是一個微型的熱力環流,那么它的具體形成過程是怎樣的?(課件展示) 通過多媒體展示:近地面空氣的受熱或冷卻(氣溫差異是原因)→引起氣流的上升或下沉運動(空氣垂直運動是氣溫差異的結果)→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水平氣壓梯度是空氣垂直運動的結果)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大氣垂直、水平運動構成地區間的熱力環流,同時也點出下堂課的學習任務——大氣的水平運
動(風)。
板書二:熱力環流
受熱不均→空氣的垂直運動→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異→空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形成
過渡:現在,同學們已經理解了熱力環流的原理,其實,現實生活中冷熱不均產生的熱力環流無處不在,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現實中的一些典型例子。(轉入海陸風成因和影響分析)
講解:由于海陸熱力差異,陸地熱容量小,白天獲得太陽輻射,近地面的陸地要比同一緯度的海洋增溫快,氣溫要比海上高,空氣膨脹上升,形成低氣壓;海洋上因氣溫低產生下沉氣流,形成高氣壓。陸地與海洋形成了熱力環流,在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使近地面空氣由海洋吹向大陸,形成海風;夜間與白天的熱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陸風。熱力環流形式如右圖所示。
讓學生上黑板畫
城市 郊區
城市風環流則是由于城市的“熱島效應”(城市工業、居民、交通等釋放大量的人為熱)而使得城市溫度比郊區高而形成的高空城市大氣吹向郊區,近地面大氣由郊區吹向城市的環流。城市規劃時,為減輕大氣污染: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布置在城市風的下沉距離之外,避免污染物從近地面流向城市;將衛星城建在城市風環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熱力環流
一:大氣運動的(1)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2)根本原因: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的高低緯度間的溫度
差異。
(3)作用:促進大氣中熱量和水汽的輸送。
二: 熱力環流
受熱不均→空氣的垂直運動→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異→空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形成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3
一、教學準備:
(一).學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級中學,學生原初中地理的學習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識的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學習存在較多的問題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礎知識還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必須掌握物理學習中有關“大氣受熱不同對氣壓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常言道:“牽牛要牽牛鼻子。”要突破教學難點,就要抓住關鍵,搞好關鍵知識的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具體實驗和例子的分析來理解“熱力環流”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教材分析
熱力環流的學習過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識來理解環流的形成過程中氣溫、氣壓的關系,又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來理解氣溫、氣壓與高度的關系。教材的編寫明顯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對氣溫與氣壓關系已掌握的基礎上的。教材沒有解釋空氣受熱就上升、冷卻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別是新教材,對熱力環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對結論的闡述。上課時如不把溫度與空氣運動方向的關系;溫度、高度與氣壓的關系給學生講透,學生學的過程就會云里霧里。
(三)、設計理念
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選用聯系學生實際的素材來實現教學目的,包括選擇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征的地理問題等。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學習需要,積極探索和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
(2)運用熱力環流實驗來觀察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
2、過程和方法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學習或是與他人合作,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熱力環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六)、過程與方法
情境創設法,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實驗探究熱力環流、
二、教學過程
(一)情景問題引入
【創設情境】:介紹生活中的事例:(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設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入本知識點的教學。)
多媒體展示現象,說明原理。
家里空調夏季制冷時平吹,冬季制熱時向下吹。這樣屋子制冷均勻,制熱也均勻。此現象說明: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
過渡:空氣因冷熱不均導致其垂直運動。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
(二)課堂內容學習
內容一、復習大氣的保溫作用相關知識。引出地面的冷熱不均。
其下墊面性質因形狀、物理性質、海拔高低等原因導致其接受太陽輻射后升溫不同,而溫度的差異就引起了我們本節所學內容----大氣的運動。
我們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大氣的最簡單的運動形式-- --熱力環流。
內容二、回顧初中學習的大氣壓強相關知識
根據不同高度的壓強情況來說明垂直方向上,上空空氣密度稀薄,單位體積內空氣質量較小故此壓強較小。下空空氣密度大,單位體積內空氣質量較大,故此壓強較大。
所以垂直方向上的壓強一般是下空大于上空。我們一般不會這樣去比較,所比較的高低壓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高低壓。
設置練習,強調同一水平面的高低壓及其判斷。
內容三、觀察實驗并記錄。形成初步的熱力環流模型
1、實驗用材:打火機,紙片
2、實驗步驟:(1)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放置一塊鐵板,再在鐵板上放置一小堆紙,并用火柴點燃。
(2)注間觀察紙片和灰燼顯示出的空氣流動路線,即紙片和灰燼從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從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進入火堆。
3、實驗結論:通過本實驗,可以證明由于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了空氣的環流運動,即熱力環流。
次過程用多媒體展示,并同時進行壓強方面的變化展示。
強調熱力環流的步驟及原理。并配以練習。
練習一、等壓線的彎曲判斷2題。
練習二、城郊風,強調近地面冷熱的判斷為做題突破點
練習三、海陸風,強調近地面冷熱的判斷為做題突破點
練習四、山谷風,同上
內容四、結合上述內容,談談如何在生活中具體去運用所學知識來指導我們分析一些地理現象。
1利用城郊風判斷工廠與城區的位置關系。
2利用海陸風判斷圖片所示內容正確與否。
等等
內容五、繪制熱力環流圖。
分析歸納熱力環流的過程。
(三)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