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通用3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通用3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通用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通用3篇)1
本節課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2、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3、書寫五個生字。
三個目標,僅完成第一個。原因是識字環節耗時太多。
課堂節奏要把握好,把重點內容講完,留給學生足夠的書寫時間,保證質量。特別是現在不留書面作業,更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生字的書寫。
今天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發現部分學生沒有按要求預習,看來要求還是不夠明確,明天直接把預習完成規范的學生的課本在展示臺上展示,讓其他學生模仿補充。
二年級的教學和管理要精細要求,考慮周全。布置一個任務后,思考學生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出現什么問題,需要哪些幫助,這些都需要考慮。沉下心來,試著站在學生視角看待問題,理解問題。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通用3篇)2
在講“烏龜”一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蝌蚪們看到烏龜,會怎樣想、怎樣說?學生回答:(前邊那只動物就是四條腿、寬嘴巴,它可能就是我們的媽媽吧!快,追上它!)課堂上,學生們精彩的發言,都是自身思維的超越,更是對課文的超越,體現了其獨特的閱讀感受過程。這是我有意地在培養孩子的'想像能力,為今后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堅信:只要我每一節課都有意地在這方面進行訓練,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將會快速提高。
不足之處:1、看動畫之前忘了提出問題:學生在完成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一定的目標性。在剛開始讓學生看動畫的時候,目的是想讓孩子帶著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賞,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看熱鬧。原來設計好的這個問題,由于操作“動畫播放”這一課件出了點問題,結果就忘記問學生了,是個小小的漏洞。
總之,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會在不斷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向著更高的標準邁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通用3篇)3
我給小朋友進行《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活動,在圖片的幫助下,孩子們把小蝌蚪觀察的清清楚楚,教學活動的要求只是讓孩子們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以及基本形態。而在活動中孩子們對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故事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及時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們來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動的身體來演示,活動從靜態的觀察演變到動態的身體演示,孩子們更加有興趣地了解小蝌蚪的一舉一動。(教師要有及時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和調整教學過程的能力)
說到小蝌蚪長大后能變成青蛙,孩子們對青蛙這個小動物是比較熟悉的,我們討論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歡吃什么、有什么本領等。孩子們躍躍欲試地想跳一跳,我就調整了今天的戶外活動內容,讓孩子們到戶外進行青蛙跳,孩子們體驗到青蛙抓害蟲是多么的辛苦。同時也激發幼兒熱愛青蛙、保護青蛙的情感。
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并進行適當、適量的引導,使活動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