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是文豪,郭沫若和魯迅的水平究竟相差多少?兩首七律,高下立判
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
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去世的消息在報紙上刊登,像往常一樣閱讀報紙的郭沫若看到這個消息不禁呆住了,他不愿相信這個消息是真的,壓抑著內心里涌起的狂風暴雨,他跑到了鄰居家查看了另一種報紙,當他看到兩種報紙上刊登著同樣的消息時,不禁紅了眼眶。
早在6月時,他最敬重的高爾基先生過世便讓郭沫若痛心不已,僅僅只隔了4個月,魯迅又離開了。兩位文學巨星的隕落讓郭沫若傷心不已,寫下了挽聯以此表達內心的哀悼。
很多人認為魯迅與郭沫若是冤家對頭,而二人在文學上也確實打過筆仗、有過罵戰,但對于彼此的文學成就和文學水平還是相互認可的。但作為同一時期的大文豪不免會被人拿出來做一番對比,關于兩個人之間的筆上恩怨也被后人所津津樂道。
一、兩位文學巨匠,經歷相似,文學成就各有千秋
魯迅生于1881年的浙江紹興。幼時在私塾讀書,后來被送到了三味書屋學習。祖父下獄、父親患病,魯迅的家庭日漸衰落,1896年,魯迅的父親因病去世,這成為了魯迅心中的一出隱痛。于是年幼時的魯迅決心要學醫,讓父親的悲劇不再重演。
1902年,魯迅赴日本公費留學,留學期間他接觸了很多哲學、文藝方面的書,常常與同學探討人性與國民性相關的話題。1906年,在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時,魯迅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意識到中國百姓的病,藥石無用,唯有中國百姓在思想的覺醒,才可以改變。
于是,魯迅放棄了醫學拿起了筆桿。
1913年,袁世凱復辟帝制,親自頒發“尊孔令”,一時間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逆流。這顯然遭到了眾多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進步知識分子們在《新青年》高呼民主與科學,誓要打倒孔家店。
很快魯迅加入到了新文化運動中來,用辛辣、犀利的筆觸揭開舊勢力頑固、狡猾又虛偽的面具,直指國人的愚昧與麻木,不斷去喚醒國人的思想。很快魯迅成為了新文化運動中的一面旗幟。1918-1926年間,他的《吶喊》、《彷徨》等多部作品集相繼面世。
與魯迅的經歷極其相似的郭沫若,出生于1892年。1914年赴日本留學,1918年考入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學醫。1919年棄醫從文。為響應國內新文化運動,他組織創辦了愛國社團夏社,并開始發表小說、詩歌等新思想作品。
1919—1926年期間,他的許多詩集、戲劇作品相繼發表。一時在文壇中引起眾人的追捧,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戰士。1927年,郭沫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么郭沫若與魯迅又為何會針鋒相對,打起筆仗來呢?
二、文人相輕,兩大文豪,成為筆墨冤家
因為魯迅激進毫不留情面的言論,幾乎得罪了當時半個文壇的人。這對于毫無背景的魯迅來說無疑給自己樹立了眾多的敵人。而當時的革命文學也分出了幾大陣營,這幾大陣營之間也是免不了文人相輕的俗套,而當時與魯迅與郭沫若便分屬不同的陣營之中。
郭沫若在刊物上發文怒批魯迅是“封建欲孽、禽獸不如”。為何如此說呢?我們都知道魯迅在與許廣平相愛之前,在老家就有了一段父母包辦的婚姻,他有一個原配妻子朱安。朱安是一個封建禮教下成長起來的女人,這場婚姻魯迅是不愿意的。
雖沒有夫妻之實,但出于各方面的考慮,魯迅并沒有與朱安離婚。后來魯迅與許廣平相愛并在沒有結婚的情況下同居。郭沫若便是用此事為由罵他禽獸不如。其實,回看郭沫若混亂的婚姻和情愛史,人們就知道郭沫若此舉無異于自取其辱。
1912年,郭沫若奉父母之命娶了張瓊華為妻,但在成婚僅5天后便拋下新婚妻子離家出走。1916年,郭沫若在留學期間與日本佐滕富子結婚,并生了5個孩子。可20年后,郭沫若拋下妻兒回國并宣言從此與佐滕富子斷絕關系。
此后,郭沫若又結了一次婚,還有無數個情人。面對郭沫若的嘲諷,魯迅自然不會甘心,結合郭沫若的情感過往,魯迅給出了他“才子加流氓”評價。而這一評價放在郭沫若身上簡直是在精準不過了。
魯迅與郭沫若的罵戰成為民國時期文壇上的一大熱點話題,二人開始了長時間的文字戰爭。魯迅發表短篇小說《出關》,郭沫若就跟著寫了關于老子入關的短篇小說《柱下史入關》。
魯迅寫關于莊子游戲人生的《起死》,郭沫若便寫出了莊子戲權的《漆園吏游梁》。兩個文豪之間的筆仗打得如火如荼,看客們也直呼過癮。但究竟誰的水平更高一些呢?各位學者專家們評價各異。
三、誰更技高一籌?兩首七律,高下立判
其實,魯迅與郭沫若兩人在文學領域各有所長。魯迅所擅長的是散文和短篇小說。以諷刺、批判的手法描寫社會時事。而郭沫若的長處在與詩歌和戲劇,以及在文化方面的研究。其實雙方不在一個領域本沒有太多的可比之處。
唯一可以拿來比較的要屬兩人寫過的同一類型的七言絕句。1931年,柔石被害身亡。此時作為摯友知己的魯迅正在花園莊旅館避難。身處險境之中的魯迅悲傷不已寫下了七言律詩《無題》。詩中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悲傷與憤恨之情。
1937年,郭沫若寫了一首七言律詩《歸國雜吟》。詩中寫出了他從日本歸國,想要加入抗日戰場的決心和志向。但事實上,郭沫若有愛國之心這不假,為表明立場拋妻棄子的行為并不能令人茍同。人們發現,這首七言完全是仿照魯迅的《無題》所寫。
而郭沫若本人雖然在1927年就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是他在國共之間左右搖擺,也令人詬病。而這首《歸國雜吟》一如他寫的題目一般,只是抒發感情的一種呻吟。無論是用詞用句還是感情上的抒發都并不出彩。
而相比之下魯迅的《無題》,雖名無題,但卻字字情真意切,感染力極強。寫出了悲憤交加的心緒,有與敵人斗爭到底的豪情,有對光明未來的希望。相教之下,高低立判。我想但從這兩首七言來說,郭沫若無疑輸了。
小結:
兩位文豪近十年里雖然針鋒相對、相互罵戰,給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論戰,但對于彼此的才華與成就都是十分認可的。在魯迅去世后,郭沫若傷心不已,寫下了被后人所熟知的挽聯,以紀念魯迅。
有人說郭沫若虛偽,也有人說,文學上相互罵戰,并不代表就是全盤否定對方。而有時也恰恰相反,對于對手之間,往往在心中更比旁人多出幾分敬重和惺惺相惜之感。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對于魯迅的離世,郭沫若是發自心底的惋惜與悲傷。
兩位文豪早已離我們而去,但是“封建欲孽”與“才子加流氓”的論戰還依舊在傳誦。這是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里的精彩記憶,也是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