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十篇感言
讀《世說新語》的感受
《世說新語》筆記 南朝川王劉義慶不是詩人,其門下文纂的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也不是一部詩歌作品,然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著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著奪目的詩性光輝。
主要在反映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謝安以其脫俗的言行、超逸的氣質而為士人所仰慕,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總體說來,《世說新語》受到魏晉流行的老莊哲學的影響,因此在用語上,語言雖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人物的性格。
而且情節具有戲劇性,曲折風趣。
善于把記言與記事結合起來寫。
《世說新語》中每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讀起來有如今日讀的極短篇小說,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節。
其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但是言簡意賅,很能傳達人人物特征。
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反映出有時如同口語,但是意味雋永物的個性特點。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
作者常用簡單幾個字,精確地描繪出主角的語言、動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如“曹操捉刀”時的描寫。
善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
比如淝水之戰時謝安的沉著和朝中大臣們的驚慌。
還有,桓溫伏甲設宴,廣請朝士,想借機除去謝安、王坦之。
王坦之驚恐萬分,謝安卻“謝之寬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夸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
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于它原生態地記錄了“魏晉風度”。
魏晉是一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
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一個時代因為政治原因,魏文學智慧、人生智慧晉時期“玄言”成風,名士彥流多尚清談,經常雅集,清談時多手執麈尾,作神姿仙態名士風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詩性傲骨。
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標舉才情,狂放不羈,隨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后,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
或體現為山林之志,或表現為乖時癖行。
耿介不阿,傲視萬物,不與時務經懷,瀟瀟灑灑。
我想不憤世嫉俗人的很難成為名士,尤其難成為魏晉時代的名士。
《世說新語》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這樣的社會群體或說是文化群體。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后世筆記影響尤其大。
《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讀世說新語陳仲舉禮賢的感悟
【第1句】:文章告訴我們:要心里裝得士,積極投身于民間低層去禮不以自己當官而高傲,學習為人處世道理。
【第2句】:原文: 陳仲舉言為士則①,行為世范,登車攬轡②,有澄清天下之志。
為豫章太守③,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④:“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⑤。
”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⑥,席不暇暖⑦。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 。
【第3句】:譯文: 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準則,行為是世間的規范。
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報告: 大家伙兒的意思,是請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陳仲舉說: 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墊席都沒坐暖,先去賢人商容的住處去表示敬意,我禮敬賢人,不先進官屬,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第4句】:詳細注釋: ①陳仲舉:名蕃,字仲舉,東漢桓帝末年,任太傅。
當時宦官專權,他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未成,反被害。
按:這一句說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樣。
士:讀書人。
則:準則,標準。
②登車攬轡:坐上車子,拿起韁繩。
這里指走馬上任。
攬,拿,提;轡:套馬的韁繩。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縣)。
太守漢代行政單位郡的長官 徐孺子,名雅,字孺子,東漢豫章南昌人,是當時的名士、隱士,為人高潔。
④主薄:掌管文書的官使,是屬官之首。
白:報告,稟報。
府君:對太守的敬稱。
⑤廨:官署。
⑥ 式商容之閭: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門外立標志來表彰他。
式,通“軾”,古代車前用作扶手的橫木;商容是商紂時的大夫,當時被認為是賢人 ;閭,指里巷。
⑦席不暇暖:連席子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
原指東奔西走,不得安居。
后形容很忙,多坐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
【第5句】:出自南朝宋宗室劉義慶(403年~444年)所編的《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文志人小說集。
《世說新語》是一部反映魏晉時代文人風貌、體現時代特征的筆記小說,是我國古代志人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對后世文學創作和詩人等影響巨大,千百年來深受讀者喜愛,并遠播海外。
作者劉義慶(404年~444年),南朝宋文學家,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 州刺史等職。
《宋書》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
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
《世說新語》通行本為六卷,三十六篇。
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等三十六門。
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請根據世說新語中的純孝之報寫一句富有文采的讀后感言
純孝乃得活命之報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純孝之報(原文)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
后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
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
戰于滬瀆,敗。
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
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譯)吳郡的陳遺,在家里十分孝順父母,他媽媽喜歡吃鍋巴,陳遺在任吳郡主薄的時候,總是帶著一個袋子,每次煮飯,就把鍋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時送給母親。
后來遇上孫恩攻打吳郡,袁山松當日帶兵出征,此時陳遺已經收集了好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就帶上隨軍出發了。
滬瀆一仗,官軍大敗逃潰,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餓死了,惟獨陳遺因為有鍋巴得以活了下來。
人們認為這是他篤行孝道的報答。
純孝乃得活命之報
世說新語兩則讀后感50字
第一則:體會到做人要守時、守信、要懂禮儀。
第二則:體會到 華歆:“難之在前”是因為預見了后賊追至;可見其慮事周詳“后則救助”可見其重諾守信。
王朗:“后賊追至”可見其輕率魯莽,輕諾寡言。
這兩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重諾守信。
請根據世說新語中的純孝之報寫一句富有文采的讀后感言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順我們的父母,有付出,一定就會有回報。
我們孝順了父母,上蒼也會感動,我們的孝心,一定也會和陳遺一樣得到回報
世說新語 德行篇 13,14,15,16,17篇翻譯
交集、熱血沸騰、百端交集、賓至如歸、激昂
【第1句】:百感交集
【解釋感:感想;交:同時發生。
各種感觸交織在一起。
形容感觸很多,心情復雜。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茍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
”
【譯文】:看到這茫茫,不由得感觸很多,心情復雜,如果難免有情,還有誰能如此。
【第2句】:熱血沸騰
【解釋】:比喻激情高漲。
【出自】:劉白羽·現代《紅太陽頌》:“中國的天空在燃燒、大地在流血。
不甘心作亡國奴隸的億萬人民滿腔怒火,熱血沸騰。
”
【第3句】:賓至如歸
【解釋】:賓:客人;至:到;歸:回到家中。
客人到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樣。
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
【出自】:左丘明·春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
”
【譯文】:客人到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樣,無寧災難,不怕盜賊,但也不用擔心干燥潮濕。
【第4句】:百端交集
【解釋】:無數感想交互匯集,形容感慨萬千。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茍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
’”
【譯文】:衛玠最初想渡過長江,神色凄慘憔悴,對身邊的人說:“看到這茫茫,不由得無數感想交互匯集,形容感慨萬千,如果難免有情,還有誰能讓這個
【第5句】:慷慨激昂
【解釋】:慷慨:情緒激動;激昂:振奮昂揚。
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出自】:漢·李陵《錄別詩》:“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揚。
”
【譯文】: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文言文《詠雪》感悟330字
這是一則千古佳話,表現了女才子謝道韞杰出的詩歌才華、對事物細致的觀察和具有靈活想象力。
謝安所樂,在于裙釵不讓須眉,侄女之詩才,更在侄子之上。
按謝朗少有文名,《世說新語·言語》篇引《續晉陽秋》稱他“文義艷發”,《文學》篇引《中興書》說他“博涉有逸才”。
所以叔父出韻起題,侄子即為唱和,正見其才思敏捷也。
平心而論,“撒鹽空中”亦不失為一種比方,雪,以其粉白晶瑩飄散而下,謝朗就近取譬,用撤鹽空中擬之,雖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聰穎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長的才名。
她覺得,以鹽擬雪固然不錯,但沒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隨風飄舞,紛紛揚揚,無邊無際的根本特征。
于是,針對兄長的原句,她作了大膽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風起。
” 柳絮,作為春時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風而起,飄忽無根,滿天飛舞的特征。
晉伍輯之《柳花賦》曾形容:“揚零花而雪飛,或風回而游薄,或霧亂而飆零,野凈穢而同降,物均色而齊明。
”謝道韞將此來比擬北風吹起漫天飛雪,堪稱契合無間。
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點明當時的“雪驟”之景,而“因風起”更指出它隨風飄舞,漫無邊際的自然特點。
(宋代的賀鑄《青玉案》詞有“滿城風絮”句。
)由此較之,雪花柳絮,可謂是異跡而同趣了。
如此再看“撒鹽空中”的比方,則未免有局促見肘之誚了。
清人沈德潛說:“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連類以形之。
”(《說詩晬語》卷下)比喻是詩歌的基本修辭手法。
其要在于貼切傳神,新穎入妙。
這正是謝道韞此句高于他兄長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傳,播傳人口,更重要還在于它能通過形象傳達出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
謝道韞的這句詩,其佳處不僅在工干設譬,還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懷。
她將北風飛雪的嚴寒冬景,比作東風吹綿的和煦春色,正表現出女作者開朗樂觀的胸襟以及對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據《晉書》本傳,謝道韞的聯句不僅得到她叔父的稱賞,而且還受到在場嘉賓的一致贊許。
這次聯句,遂傳為一時佳話,謝道韞從此也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
后來南朝梁劉孝綽寫過一首《對雪詩》,其中有“桂華殊皎皎,柳絮亦霏霏。
詎比咸池曲,飄飖千里飛”。
也許是受到謝道韞的啟發。
須要說明的是,謝道韞的出色聯句。
并不是一時之功,剎那靈感,而是有她平時深厚的文學修養作基礎的。
《世說新語·言語》篇引《婦人集》稱她“有文才,所著詩、賦、誄,頌傳于世”。
可惜絕大部分沒有保存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