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居上的成語故事
原標題:后來居上的成語故事
后來居上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史記·汲鄭列傳》。
該成語原指資歷淺的反而位在資歷長的之上;現(xiàn)在多用來比喻后來的人和事,進步很快,趕上或超過了先前的;主謂式結(jié)構(gòu);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上默然。"
后人據(jù)此概括出成語"后來居上"。
成語故事
西漢的時候,有一位很有名氣的好官叫做汲黯。之所以說他有名氣,是因為他剛正不阿、實事求是、敢說敢言,甚至連皇帝的面子也可以不給。當時的國君是漢武帝,漢武帝是歷史上較為出色的皇帝??稍賰?yōu)秀的人也會犯錯的。但是每次漢武帝做了什么不對的事情,下面的文武百官都把頭一低,不敢發(fā)表言論。只有汲黯敢站出來向漢武帝提出勸諫,這讓漢武帝很不高興。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以儒家的仁義來施政,想為老百姓多做一些好事。大家都紛紛表示對皇帝的敬佩,只有汲黯在一旁說:"陛下要壓抑內(nèi)心的貪婪欲望,辛苦地偽裝起來實行仁政,這又何必呢,還不是為難自己?"惱羞成怒的漢武帝一生氣,就把汲黯發(fā)配到東海去當太守??杉橱霾粌H不抱怨,還把東海治理得非常好,百姓和睦,經(jīng)濟發(fā)達。后來,漢武帝知道了,也欣賞汲黯的卓越能力,就下了一道圣旨,把汲黯調(diào)回京城當官。
不過,每當漢武帝又做了什么不對的事時,汲黯還是會向漢武帝提出勸諫。他才不擔心自己又會被發(fā)配到哪里去呢,只要是對國家對百姓有益的事情,汲黯心中就充滿了正義和勇氣。漢武帝一方面很討厭總不給自己面子的汲黯,另一方面又很聽汲黯的話,因為漢武帝不得不承認汲黯每次提的建議都是非常正確的,的確讓自己少犯了許多錯誤。
當時汲黯有兩個年輕的同事,一個叫張湯,另外一個叫公孫弘。這兩個人政治上毫無建樹,拍起馬屁來倒是熟練得很。每次看到漢武帝又做了什么錯誤的決定,不僅不會糾正,還會講好聽的話讓漢武帝高興。因為他們會討好漢武帝,漢武帝就讓公孫弘當了相國,讓張湯當御史大夫,官位比汲黯還高。
汲黯看到這些拍馬屁的人,也可以坐到現(xiàn)在這個位置上來,心里非常不服氣。有一天上朝,汲黯很不客氣地對漢武帝說:"皇上用人,就好像在堆柴一樣,把后拿來的柴都放在上面,就根本不用管哪一根柴才是真正的好柴了。"漢武帝知道汲黯是在罵他任用張湯和公孫弘這兩個愛拍馬屁的小人,馬上滿臉通紅,一聲不響地走開了。
成語寓意
這個故事啟示人們提拔人才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后來居上,是不可取的。封建時代用人重論資排輩,漢武帝要算是能打破常規(guī)的;而汲黯之所以抱怨,正由于自己"褊心",不知"后來者居上"乃是事物新陳代謝和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用人和提拔人材固然不宜論資排輩,就是落后和先進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落后可以轉(zhuǎn)化為先進,后來者可以居上。不少先進單位和先進人物,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先進的,常常是充分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改變了原來的落后面貌,爭得先進的。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后來居上"原意是指資歷淺的新進位居元老舊臣之上,表示不以為然。比喻新舊交替,后來的人或事物可以勝過先前的,有贊許意。在句子中一般充當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運用示例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xù)錄六》:"今老矣,久不預(yù)少年文酒之會,后來居上,又不知其為誰?"
孫中山《建國方略·知行總論》:"夫人類之進化,當然踵事增華,變本加厲而后來居上也。"
錢鐘書《圍城》:"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賢婿似宜舉洋進士,庶幾克紹箕裘,后來居上,愚亦與有榮焉。"
成語辨析
成語"后來居上"和成語"后起之秀"不同,"后來居上"明確指出后來的超過先前的,用以稱贊后起之秀超過前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zé)任編輯: